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

宋之問是初唐最有才華的詩人之一,是一個揹負了千年“罵名”的唐朝詩人,同也是被黑的最慘的一位唐朝詩人。究其原因,宋之問是武則天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侍臣,神龍政變後,張柬之他們以“媚附二張”為藉口對武則天身邊的朝臣、文士發動了大清洗,宋之問首當其中,成為政治漩渦的犧牲品,難免會被安上很多不符合史實的罪狀。

1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宋之問出生在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陽市)的一個官宦豪富之家。父親宋令文文武雙全,多才多藝。據說他有三大超能力,能文章,工草書,力氣大,還曾和盧照鄰一同拜在藥王孫思邈門下,學習醫術。據說當地有一頭勇猛好鬥的公牛,無人敢接近,宋令文徒手上前,拔掉公牛頭上的兩隻角,雙手抱住牛頭用力一擰,便將牛的脖子扭斷,圍觀的人無不驚歎他的勇猛。唐高宗時,宋令文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臺詳正學士,饒著聲譽。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問專攻文辭,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一時成為世人相傳的佳話美談。

宋之問在未中進士之前,詩名已經很盛。除了自己擁有過人的才華之外,還得益於當時文壇大腕駱賓王的提攜。駱賓王擔任宮中奉禮郎兼任弘文館學士時(當時稱東臺詳正學士),和宋之問的父親宋令文是同僚兼好友,宋令文把未及冠但已經才華初露的兒子宋之問介紹給駱賓王,希望能得到駱賓王的關照和提攜。駱賓王見宋之問一表人才,再加上他才華橫溢、為人熱性,駱賓王便不負所托,精心栽培。兩人成了忘年交,經常一起吟詠,宋之問每作一首詩,駱賓王便給予表揚。

2

上元二年(675年),宋之問進士及第。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主要負責宮庭教育。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681年),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

宋之問在沉淪下僚15年後,終於迎來了人生的轉機,同時也迎來了了被“黑化”的人生。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以文學言語被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

此時,宋之問一心想成為天后朝的北門學士,於是來了個毛遂自薦,結果被武則天潑了冷水。宋之問心有不甘,寫下了一首《明河篇》,詩末雲:“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武則天讀後讚不絕口,對著作郎、右史內供奉崔融說:“我不是不知道宋之問是個有才華、懂情調的人,只是他口臭燻人,讓朕無法忍受。”得知這樣的答覆,宋之問有些無地自容,據說從此他一天刷幾十次牙。不僅如此,上殿時還要口含雞舌香,以解口臭。只可惜,女皇最終也沒能看上他。

武后久視元年(700年),宋之問被武則天寵臣張易之看中,入選張所主持的奉宸府,擔任奉宸內供奉,成了武后晚年倖臣張易之(時任奉宸令)的屬官,成為宮廷文學侍臣,參與編寫了《三教珠英》。據史料記載宋之問為了感謝張氏兄弟的知遇之恩,與另一個馬屁精閻朝隱為張易之捉筆代刀獻詩於武后,還厚著老臉為張易之提尿壺端屎盆子。

說到閻朝隱,此人的馬屁功也十分了得。有一次武后患病,他跑到少室山為其禱告後,沐浴淨身,一個大男人伏在祭祠的俎盤中以為犧牲,祈求上蒼,請代後疾。想不到,瞎貓碰上了死老鼠,武后的病竟然好了。於是,武后對閻朝隱大加褒賜。

武后喜好文詞樂章。作為宮廷詩人,宋之問少不了寫一些應制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以博得武后的重視。

有一年初春,武則天帶領文武百官到洛陽龍門遊玩,看到眼前的美景,一時來了興致,並安排文學侍從著名才女上官婉兒主持一場詩文比賽,並裁定優劣,勝出者賜以錦袍。

結果左史東方虯首先寫好,題為《詠春雪》:“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讀了,讚不絕口,按事先約定好的把獎品錦袍賜給冠軍東方虯。東方虯謝過賞賜,還沒坐穩。

宋之問趕忙呈上自己的大作《龍門應制》,上官婉看後不禁感嘆:“此詩鴻篇鉅製,文理兼美,真是難得的佳作。”就連左右的大臣也紛紛點贊,武則天看後更是大喜過望。可是,這次出宮,錦袍只帶了一件,已經賞賜給東方虯了,怎麼辦?於是,武則天命令東方虯脫下錦袍,轉交給宋之問。

3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臣崔玄暐、張柬之乘武則天病危成功地發動了一次宮廷政變,逼武后退位,殺二張兄弟,迎立中宗。依附二張諸文人皆遭貶竄,宋之問於同年正月被貶瀧州(今廣東羅定南)參軍,二月負罪離開東都洛陽,開始了他奔赴嶺南的行程。

“一生失意之時,千古得意之句。”宋之問途經大庾嶺時留下兩首經典的詩作,讀起來讓人蕩氣迴腸。

登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好在這次南貶僅一年多即得召回,歸途經過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作了一首《渡漢江》,寥寥幾筆,把遊子複雜的心緒刻畫得淋漓盡致,的確令人讚歎。

渡漢江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詩意很簡單:南行經年,家人久無音訊。漸要到家,更為膽怯,不知道家中發生了怎樣的變故。怯問來人,其實內心是急切希望知道,越急切則越不敢問。

據說,宋之問到達瀧州後不久,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瞞著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陽,藏匿於好友張仲之家中。當時雖然武則天已死,但武姓殘餘勢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聲勢顯赫,包括張仲之在內的一些朝廷大臣對此憤恨不已。一天,張仲之正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宋之問賣友求榮,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陽一事沒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為鴻臚主簿,後又改任考功員外郎。其所作所為,為時人所不齒。

宋之問轉身投靠權傾朝野的武氏家族,幾乎成為武氏家族的代言人,寫了一系列的拍馬屁的文章。

大概是後人太厭惡宋之問的卑劣的人品,特意把告密這件事情扣到宋之問的頭上。陶敏、易淑瓊著《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附二人年譜,已考明造成王同皎之死的告密者,是宋之問弟之遜,與宋之問無關。宋之問是遇赦北歸,有《初承恩旨言放歸舟》述得歸心情,沿途也都有詩紀行,包括前舉之《渡漢江》,從容得很,哪有逃歸之心虛膽怯。

人們覺得編造這個故事還不過癮,於是又給宋之問安排了另一場謀殺案。

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與宋之問相仿,中過進士但無心仕途,也是當時一位著名的詩人。有一次,劉希夷寫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這是一首擬古樂府,詩題也叫《白頭吟》。描寫了宇宙間萬物變化不息的現象,抒發了一種傷老恨衰的遲暮之情和升沉不定的人世滄桑之感。不論是從藝術形式還是思想性上來看,這首詩在初唐時期的詩歌園地裡顯得出類拔萃,甚至直接影響了後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劉希夷將此詩作成後,呈給舅舅宋之問品鑑,宋之問讀後拍案叫絕,特別喜歡其中的兩句,“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得知這首詩尚未公之於眾,便請求外甥將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起初答應了,可不久又反悔,因為他實在難以割愛。宋之問惱羞成怒,為了將此詩據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可憐才華橫溢的詩人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

這件事確實成為了歷史的懸案,沒人知道其中的真相,但以宋之問一貫的品行,人們寧願相信這事就是他乾的。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全唐詩》中,劉希夷的名下收錄了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作,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只是將標題改了一下,並將原本的“洛陽女兒惜顏色”中的“洛陽”二字改為“幽閨”,其餘的詩句與劉希夷的原作一模一樣。

4

景龍元年 (707年) 秋七月,武三思伏誅後,宋之問見武氏家族大勢已去,轉身投靠到干預朝政的太平公主門下,次年被提拔為考功員外郎。

宋之問在《奉敕從太平公主遊九龍潭尋宴安平王別序》中表露了自己的心跡:“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

後來中宗之女安樂公主得勢,他考慮還是安樂公主這顆大樹更可靠,他覺得皇帝的妹妹不夠給力,似乎皇帝的女兒、後來居上的安樂公主更加炙手可熱一些,便改抱安樂公主的大腿。宋之問因此和太平公主結下了樑子。

中宗時期,宋之問又一次以賦詩得幸。話說正月最後一天,這一天是古人的一個重要節日,叫“晦日”,大家一般都到水邊搞點慶祝活動,比如划船、喝酒、賽詩。

當時的皇帝唐中宗在長安郊區的昆明池搞了一場隆重的賽詩大會,為了凸顯活動的隆重,現場修起一座綵樓作為比賽場地,唐中宗還邀請了當時影響力超大的才女——上官婉兒擔任此次活動評委。

大家的詩陸續交上來了,由上官婉兒當場判卷,只要覺得不好的便從綵樓上扔下來。一時之間,詩稿像雪花一樣,紛紛揚揚飄落下來。不一會兒,所有人的詩都被上官婉兒淘汰了,只剩下沈佺期和宋之問兩人的。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手上。

經過一番思索,上官婉兒手一揮,一張紙從天而降。大家都很好奇,上前一看,原來是沈佺期的。也就是說,宋之問的詩被認為是最好的。

沈佺期不太服氣:“憑什麼說我寫的不好?”

原來兩人的詩就差在最後一句:沈佺期的結句是“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大概意思是:我這麼沒本事的人能有幸看到朝中這麼多能人真是覺得很慚愧。聽起來很謙虛,但卻有些洩氣的感覺。宋之問的結句是“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他的意思是:我不擔心今晚的月亮會暗淡,因為一定會有夜明珠來照亮我。這句詩很有氣勢,很自信。

宋之問在這次宮廷的賽詩盛會中,以不減當年的才力,憑藉一首《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力克群臣,再次榮登首座,一直不服氣的沈佺期,這一次徹底服氣了。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

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舟凌石鯨度,槎拂鬥牛回。節晦蓂全落,春遲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燒劫辨沉灰。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景龍三、四年(709 - 710年),中宗李顯準備提升宋之問做中書舍人,太平公主知道後,便向中宗告發了宋之問在知貢舉期間時受賄。唐中宗聞之,便把他發配到汴州(今開封)長史,還未動身,又改任越州(浙江紹興)長史。

在越州任職期間,他常登山涉險、訪察民生,詩歌創作也開始轉入了健康清新的軌道。但就在宋之問開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時候,又一次宮廷政變將他逼上了絕境。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六月,臨海郡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睿宗即位,武韋勢力得到剷除,宋王景、姚崇主持朝綱,宋之問因諂附二張、武韋罪遭徹底清算,配徙欽州(今廣西欽州東北)。

宋之問曾給史家吳兢去信,說自己貶在南方,“心憑神理,實冀生還;關號鬼門,常憂死別”,一直求生畏死,希望能活著北還。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八月,當賜死的詔書送達時,他戰戰兢兢,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使者允許他回家與老婆孩子訣別,他“慌悸不能赴家事”,最後不得不“飲食沐浴就死”。

宋之問的最大悲劇,就是他本不適合官場,卻偏要混跡於官場,他有一顆敏感的詩心,卻無政治的敏感,以致每次關鍵時刻,他都站錯了隊。

參考資料:

1。傅璇宗《唐才子傳校箋》

TAG: 宋之問武后武則天希夷駱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