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的若干之最,你知道幾個?這些詩仙的存在,你知道嗎?

唐代詩人燦若群星。細數唐代詩人的若干之最,饒有趣味。茶座君收集幾個,與大家分享。

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毫無疑問。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聖。儘管歷史不同時期,對二人有褒貶不一的看法,但目前主流的觀點是詩壇雙子星座的評價,二人幾乎成了我國詩歌的代名詞。其他詩人方面,王維、白居易、李商隱可進入top5。

存詩最多:

白居易(存詩2800餘首)、杜甫(存詩1400餘首)、李白(1000餘首)、元稹(830餘首)、齊己(存詩809首)。一般說來,詩人的存詩數量是硬通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人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如果一位詩人沒有作品流傳後世,哪怕當時影響再大,也註定只是曇花一現。那種靠孤篇或者少數幾首詩就在文學史留下一席地位的不能說沒有,如張若虛、王之渙等,但畢竟是少數。

唐代詩人的若干之最,你知道幾個?這些詩仙的存在,你知道嗎?

官爵最大 :

《舊唐書·高適傳》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這說法有些絕對,但是在動輒自比王侯的盛唐詩人中,高適確實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官至淮南節度使,刑部侍郎、轉左騎常侍,封渤海縣侯)。

古代的詩人、文人和政治官僚很難區分,幾乎沒有職業詩人這一說。要說有的話,李杜勉強能算,因為反正得不到皇帝的重用,要麼在翰林院被豢養起來,要麼做些主任科員之類的小官。做官的經歷也不長久。張說、張九齡、李德裕、元稹、令狐楚都是宰相級別的,白居易、韓愈是省部級大員。

唐代詩人的若干之最,你知道幾個?這些詩仙的存在,你知道嗎?

壽命最高:

丘為(96歲),顧況(94歲?),賀知章(86歲),皎然(84歲),李益(81歲),貫休(81歲),韓偓(80歲)。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能活到七十歲算是比較稀少的了。按照這樣的標準,李白(62歲),王維(61歲),杜甫(活了59歲),也不算英年早逝了,至少達到了唐代詩人的平均壽命。其它詩人如羅隱(78歲)白居易(75歲)都算得上高壽。

壽命最短:

很難說哪位最短。知名的短命詩人有王勃(27歲),李賀(27歲),劉希夷(30歲)。不到三十的年紀便在在唐代詩壇留下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堪稱天才詩人了。

王勃出生名門,是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孫子,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李賀出生宗室,但已屬於遠房旁支,他的詩喜歡劍走偏鋒,被稱為”鬼才“。因為父親名“晉肅”而與“進士”諧音,這位七歲能詩的神童便中不了進士,連韓愈都為此抱不平,終無可奈何。李賀體弱多病,為作詩常嘔心瀝血,李太夫人為此心疼不已,便為他縫了一個詩囊,李賀一旦有妙句,立馬提筆寫下投入囊中。然而,李賀生不逢時,命途多舛,加上體弱多病,27歲時病亡。

劉希夷的劇情更為狗血。據《唐才子傳》載,劉希夷年紀輕輕的時候寫出了著名的《白頭吟》,其中一聯雲:“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寫完後感嘆:“這是語讖啊!“於是刪了它,又吟出一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實這一聯不是差不多嗎?“算了,死生有命,管得了那麼多?”於是二聯一併儲存下來。劉希夷的舅舅宋之問也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他非常喜歡後面那一聯,知道該詩尚未在世上流傳,便請大外甥將這一聯的版權讓給他,劉希夷開始答應了,可最終卻沒有給。宋之問大怒,使人用土囊活活悶殺了劉希夷,當時還不到三十。

唐代詩人的若干之最,你知道幾個?這些詩仙的存在,你知道嗎?

臉皮最厚:

某李生。

中唐年間,當時的著名詩人李播到蘄州(今湖北蘄春)去做官的時候,有一個同樣姓李的讀書人帶著自己的詩卷拜訪。李播看到讀書人所呈上來的詩文,大吃了一驚:這是我未及第時向長官行卷的詩文啊!什麼時候變成了你的作品?

誰知讀書人大言不慚道:這是以前在京城的一家舊書店買到的,(以此)暢遊江淮二十餘年,誰知在此見到詩作真正的主人公,真是三生有幸,要不您就惠贈給我算了。

啊哈,還有這樣的操作?

李播也是大度,真的把版權轉讓給了他。又問道:接下來你想去哪裡呢?

讀書人說:想去荊州謁見表叔盧尚書。

李播聽了直搖頭:同學,你這次又錯了。盧尚書是我的親表叔,我什麼時候又多了你這個老表?

李同學一下子再次羞紅了臉,語無倫次道:若真如李大人所言,要不你把這個荊州表丈也贈給我吧?說完再拜而退。

這位李生拿著錢買來的詩卷在江湖上招搖撞騙,後來碰上了原作者。然而,他不思悔改,還向作者討要詩作的版權,甚至在露陷後仍隨意攀附名人,真是無恥之尤。

唐代詩人的若干之最,你知道幾個?這些詩仙的存在,你知道嗎?

最勵志:

汪遵。出身貧寒的晚唐詩人汪遵,堪稱屌絲逆襲的典範。

汪遵小時家裡很窮,迫於生計,去衙門裡謀了個小吏的職。在古代,吏與官是不一樣的,吏的地位不僅不高,還受到朝廷主流的鄙視:不能參加科舉,官員不能娶他們家的女子為正妻,不能嫁嫡女給他們……鑑於此,汪遵暗暗下了決心要改變這種面貌,只有讀書科舉一條路。於是他選擇了徹夜讀書,由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回事。

當時汪遵與同鄉許棠玩得很好。本來汪遵擅長寫絕句,卻從來秘不示人。因為家裡窮得叮噹響,要看書也要找人借才行,有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也”,汪遵憑著借來的書發奮苦讀,連作為好朋友的許棠也不知道。

也許是估摸著讀書讀得差不多了,汪遵便辭去了小吏的職位來到京師應考。恰此時,許棠也在京城。那天,因為送一個朋友遠行,在灞水和滻水交匯的地方,許棠與揹著行李前來應考的汪遵不期而遇了。

許棠對此大吃了一驚:汪科長,什麼風把你吹到京城裡來了?

汪遵說:老兄,我來應考呀。

應考?一個小科長不掂量掂量,也來應考?這讓許棠彷彿受到了奇恥大辱,與汪遵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再也沒有愉快地玩耍了。

弔詭的是,因為多年的隱忍與苦讀,鹹通七年(866年),汪遵高中韓袞榜的進士,啪啪把許棠打得鼻青臉腫。而許棠直到汪遵成名五年後才考中,那時已經快是五十歲知天命之年。

TAG: 詩人汪遵許棠希夷存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