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為何皆躲不過二代劫數?

漲減水愈急,秋陰未夕昏。亂山成野戍,黃葉自江村。帶雨疏星見,迴風絕岸喧。經過多戰艦,茅屋幾家存?中華上下五千年悠悠歷史,朝代更迭,並不在一二之間。而改朝換代之間,戰爭是必然的過程。

故而,戰火紛飛、時局動盪、百姓民不聊生。而當新政權上位之後,便是動盪時局的結束嗎?這個答案,儼然是否定的。中國曆朝,皆躲不過“二代”劫數,新帝之後便是一場二代的你爭我鬥,此為天意還是必然呢?

中國曆朝,為何皆躲不過二代劫數?

五千年曆史下的浩蕩

中國五千年的歲月,斷然是不可一一闡述清楚的。相比於夏商周的分封制度,引發的春秋戰國亂象,秦統一六國之後的歷史,更符合封建統治的概念。諸侯制度逐漸被郡縣制度等所代替,中央集權成為必然趨勢,這便是傳統意義上的帝王之權。

秦始皇首創“皇帝”稱謂,只因其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而後還有“朕”的自稱。說起盲目自信,斷然並非如此。

歷史學家對其評價皆為功大於過,不過可惜,一代帝王希望秦朝延綿不絕,卻亡於秦二世。這胡亥亦是個“能人”,有賊心有賊膽卻沒半點真本事。他的父皇還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治國大家,到其頭上,專學了驕奢淫逸。

其實,當時如若公子扶蘇即位,一切都是不同的景象。根據史料記載,扶蘇此人慣是看不上趙高、李斯等人的,他懷有悲憫之心、治國之念,是秦始皇最鐘意的即位者。

中國曆朝,為何皆躲不過二代劫數?

嬴政的高壓政權,待扶蘇即位之後,必然有所鬆懈,甚至會一改昔日作風,採取懷柔之策。可惜,這樣一位溫潤公子被自己看不上的權臣謀事聯合謀害,他們推選了無能的胡亥即位,將始皇帝辛苦創下的基業毀於一旦。

不論之前,單從此開始,便是第一次二代劫數,秦亡於二世的故事,眾人自然知曉,便不再多言。而後,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即位。許是吸取秦朝的教訓,這位狠人上位之後,對自己的臣子下手毫不心軟。昔日那幫出生入死的兄弟,最終死傷殆盡。

可縱然如此,他也架不住即位者劉盈的短壽。劉邦一生的對手,許並非項羽,而是呂雉。他不喜劉盈敦厚性格,鐘意戚夫人所出之子。

奈何呂雉能力出眾,將劉盈位置穩穩保住。但秋後算賬之時,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怯懦的劉盈目睹一切、嚇出抑鬱,最終在位七年便早早離世。而後,又是一番浩劫和動亂,直到漢文帝登基,才結束了這場紛爭。

中國曆朝,為何皆躲不過二代劫數?

二代劫數,漢代亦未能逃過。而且,漢惠帝的名號,比之漢文帝、漢武帝、漢高祖等,委實沒太多存在感。在此感慨一句,呂雉一生機關算盡,最終也是落得父死子亡的結局。縱然權勢滔天,親人不在身側,又當如何?

時間推移,跳開些許不夠大通的朝代,直接來到隋唐時期。隋朝不需多言,楊堅建立隋朝,也可為勵精圖治,只可惜禍起蕭牆,鎮得住外亂,抵不過內鬥。楊勇、楊廣親兄弟的爭鬥,以隋煬帝的獲勝告終。楊廣上位,是同胡亥一樣的命運,二世亡也。

後來便是李家得天下,李淵建立唐朝,一切邁入新紀元,但危機在暗中醞釀。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淪為“勝者筆下的歷史人物”,他在許多影視作品中,亦是反面存在。

但真正的歷史,李建成是一個心懷天下的太子,倘若沒有玄武門之變,其作為許不在李世民之下。又一個二代動亂、兄弟相爭的事實。

此後便是明朝的叔侄之爭——朱允炆同朱棣。細細數來,樁樁件件,當真是歷朝都未能逃脫二代劫數的命運。但此真為“劫數”嗎?是天意還是必然,自有一番解讀。

中國曆朝,為何皆躲不過二代劫數?

二代劫數背後的必然

為何中國曆朝皆逃不過二代劫數呢?自然有其緣由在其中。當然,分析的全面與否,不過是各抒己見,有所不足,亦請多多包涵。

其一,新政權的上位,多數並非蓄謀已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情況,自是少數。多數情況之下,皆是官逼民反,所謂的時勢造英雄便是如此。

最終,成王敗寇,新舊政權更迭。說句直白的,“造反”之路路途漫漫,孰勝孰敗一言難盡。而當經歷長期的動盪,潑天富貴忽然降臨,身在其中者是否會心態失衡?

原本溫情愜意的一家人,當牽扯上利益與權勢,又當如何?楊廣、楊勇之爭,玄武門之變是最佳例子,權勢迷人眼,兄弟之情與帝王之位,儼然做出選擇。

而這,便是心態的錯位。最初的時候,未曾有人灌輸父子君臣的意識,故而不甘認命。同為兒子,為何會相差懸殊,於是便有了爭鬥。

中國曆朝,為何皆躲不過二代劫數?

其二,功高蓋主。新舊政權的交替,帝王身側必然伴隨一波能人異士。胡亥上位便是典型的功高蓋主下的結局,李斯、趙高掌握權勢,在當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時代之下,亦敢萌生滅皇子之心,可見如何。也因秦朝教訓,才有了後來的漢高祖的大肆屠臣。

因此,引出其三,政權不穩。漢高祖大肆殺戮,引得朝堂人才短缺,青黃不接之時,自然留以外人可趁之機。當然,二代劫數並非只因此三緣由引發,綜合而言,是許多因素組合而成。只大約劃分出三個原因,以便於眾人解讀。倘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那可講的細枝末節不知凡幾。

單論銜接最緊密的隋唐,同樣都是二代劫數,為何一個亡國另一則是貞觀之治?究其根源,還在帝王之策。隋煬帝有功,開採運河受益久遠,但並不適合當時的隋朝。

戰亂不久,國力空虛,百姓剛從戰亂中得以喘息,便進入暴政之下,亂世必然再生。這般論及,不言其餘,楊廣倒和胡亥有幾分相似。

中國曆朝,為何皆躲不過二代劫數?

楊廣

而李世民隨父南征百戰,身邊能人異士不在少數。他實行仁政,善聽民意,頒佈了許多休養生息的政策。他親身經歷了戰亂,更加懂得民心。對比此二人,便會了然政策更迭的影響力。

當然,一番解讀下來,亦只為驗證,中國曆朝無法逃脫的二代劫數,是必然之結果。權勢更迭,何來平和可言。故而辛亥革命,平和的過度政權才顯得如此難能可貴。

當然,這一切亦證明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必然滅亡,相比於常年累月的征戰,人民更渴望和平。於是,才有了今日中國堅定不移的走社會主義特色道路。

TAG: 劫數二代便是必然劉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