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陝甘回民動亂是怎樣被引發的?左宗棠寫給朝廷的奏報很客觀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發生在晚清同治年間的陝甘回民動亂,至今已經過去一個多世紀,但它仍然值得我們汲取經驗與教訓。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學者卻有意或無意地遮掩事件暴發的緣由及事件的一些過程,這不僅利於我們瞭解歷史,也讓一些謠言有機可乘,是非常不可取的。只有將一切放在陽光下,讓大家全都看到了,才能談到客觀與公正,才能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這種正確的史觀,會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今天各民族兄弟平等相處、團結共榮的大好局面,更加有助於我們的事業與社會的發展。

晚清,陝甘回民動亂是怎樣被引發的?左宗棠寫給朝廷的奏報很客觀

陝甘回民動亂髮生在1862年,當時由於清廷無力顧及這股力量,致使其經歷了大約1年的“真空期”。在這“真空期”中,有一個標誌性的人物多隆阿。動亂髮生後,多隆阿於1862年年底抵達潼關,並於1863年初攻佔回軍在同州的兩個重要據點羌白鎮和王閣村。當年9月,多隆阿攻佔蘇家溝和渭城灣,殺死叛軍約1。8萬人。至此,陝西回軍被迫向甘肅撤退。1864年4月,多隆阿攻佔盩厔,進城時遭流彈擊中,延至5月中旬因傷重不治去世。

似乎可以這麼說,多隆阿基本平定了陝西的回民動亂,但因他的“遲到”(與他本人沒有關係)給了回軍足夠的串聯或者聯動時間和機會,而他準備向甘肅進軍時,卻去世了。其後,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平亂,他採取先陝西,後甘肅,剿扶並用的手段逐個擊破,並在最終平定了動亂。

今天,我們述說這段歷史時,作為平亂者的左宗棠是一個極其有胸懷的人,他在寫給清廷的奏報裡說:“臣維甘肅一省,變亂十餘年,被禍慘烈,甲於天下。所以然者,回變與發逆、捻逆不同,而甘回與陝回起釁緣由又異,當時辦法未能苦心分明,遂致紛紜日甚,不可收拾也。陝回之禍,由於漢、回構怨已久,起釁之故,實由漢民,而匪回乘機構變,並敢戕害團防大臣,據地阻兵,法難曲貸。”

這段話出自《左文襄公全集》卷四四,是客觀的也是公正的,尤其是“陝回之禍,由於漢、回構怨已久,起釁之故,實由漢民”是需要胸襟的。同時,這多少有點讓我們今天一些“學者”將左宗棠的平亂,稱為“報復性措施”、“大規模屠殺”的說法多少有些立不住腳。

晚清,陝甘回民動亂是怎樣被引發的?左宗棠寫給朝廷的奏報很客觀

點燃陝甘回民動亂的,是一件不起眼的“買竹事件”。即1862年春,一批退伍的回勇(回民民兵)到華州(今陝西華縣)勝山小張村買竹子,同漢族主人談妥價格後開始砍竹。這時賣家的父親來了,覺得價錢低了,想反悔。但他不是責怪自己的兒子不會做買賣,而是誣陷砍竹子的回勇偷竹子,雙方的衝突由此發生。

估計是有錯的賣家打不過買家,就敲響了村裡專為防盜賊而設的鳴鐘。這下可好,全村人不由分說舉起鋤頭、鎬把、扁擔、鐵釵等工具衝向了買家,結果弄出了兩條人命。

怎麼辦呢?出了人命的衝突已經不是鄉紳們能夠調節得了的,吃了虧的回民只有打官司。但是,當時的官府確實混賬,偏袒漢人,這就有了《華縣縣誌》中的記載:“自回族在聖山砍竹,州牧濮圭又右漢左回,堂諭雲:‘漢傷回民,十以一抵,回傷漢民,一以十抵。’快班頭秦英,回族也,忿忿下堂,謀變愈急。嗣後華山團長白祥生,合渭邑團長張映蘭,緝誅回民十七人於麥田。誅回諜於白泉鋪,回民紛紛北渡,秦家寨,也家灘焚燒一空,遂有回民大禍。”

在這裡,我們應該看到,作為事件受害方的回民,當時是講道理的,是相信官府、相信法律的。他們並沒有以暴制暴、擴大事態,但官府卻是讓他們失望的,不但不追問被告打死人命的責任,反將告狀的回民打了屁股,判決他們“越界砍竹”,並說出了“漢傷回民,十以一抵,回傷漢民,一以十抵”的混帳話。

晚清,陝甘回民動亂是怎樣被引發的?左宗棠寫給朝廷的奏報很客觀

官府這種不公正、不公平的做法,當然會引起回民的不滿、憤怒甚至反抗。果然,一個叫秦英的回民挺身而出了。秦英是華州衙門的捕快,把在事件中受傷的回勇帶到自己的家——華州城外的回族村秦家莊,與村裡的回民鄉親一商量,決定發動一次“遊行示威”(請願),為回民爭取權利,向官府施壓。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官府並不吃他們這套,官府始終堅實自己代表的是“正義”的一方,而回民任何形式的“遊行示威”或者抗議,都可被視作破壞社會和諧和穩定,都可被視為“造反”。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社會,“造反”這個帽子太大,一般人受不了,但很不幸的是,華州的官府把這個大帽子扣給了受傷的回民,致“回民造反”的謠言四起,進而讓整個事件一發不可收拾。

在這裡,我們除了看到官府的胡作非為、混帳邏輯之外,還應該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即是無辜的回民在官逼民反的道路上,為了自身的利益,鼓動很多的人參與其中,確也將“漢傷回民,十以一抵,回傷漢民,一以十抵”,傳播為“打死回民不必經官”。而官府則打著剿滅造反的幌子,縱兵燒燬了秦家村,並四處散發“秦不留回,天意滅回”的傳帖,導致回民激變,拉開了晚清陝甘回民動亂的序幕。

晚清,陝甘回民動亂是怎樣被引發的?左宗棠寫給朝廷的奏報很客觀

我們應當承認,當初,參與“造反”的回民都是社會底層老老實實的農民,矛盾還以至於不可收拾,最終釀成大禍。但是後來,在白彥虎之流的操縱下,整個事件很快就脫離了其本質。

雖然左宗棠指出“陝回之禍由於漢回構怨已久,起釁之故實由漢民”,但衝突一起,回民比漢人更有組織,又因很多人當過兵勇,因此在湘軍未到之前佔了絕對上風,致使很多無辜漢民在這場動亂中失去了生命,而白彥虎之流更是罪惡滔天、罄竹難書。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因為動亂之初錯在漢民的“前因”,我們今天一些“學者”竟然妄想將白彥虎之流美化為“民族英雄”,殊不知其中的責任和後果不是“前因”就能完全承擔了的——很多事,“前因”是承擔不了“後果”的,人們也不能因為“前因”而無視“後果”——當白彥虎之流將回民動亂的矛頭指向與動亂之初無辜的回民一樣的漢民時,這場動亂的性質就徹底變了——由最初的反對官府變成了對於漢民的仇殺、屠殺。而這也是陝甘回民動亂不能稱為起義的真正原因所在。

TAG: 回民動亂漢民官府多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