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不打夷陵之戰,或者蜀漢完勝,劉備能否一舉拿下關中和長安?

荊州一丟,劉備就徹底涼涼了!天下肯定沒有他的事情了。他討打東吳不過是臨死前拉孫權墊背而已!即使他僥倖奪回荊州,也肯定會代價慘重!再也沒有力量爭天下了!東吳不可能歸還荊州,即使劉備打下長安,劉備強大了,孫權能坐視不管?三國制衡之道,這一點東吳還是看的很透徹,不可能讓一方過於強大到二方聯合不能敵的地步的。

劉備伐吳是在關羽被斬三年以後了,東吳不可能輕易把到手的南郡還給蜀國的,丟了南郡損失了關羽的幾萬精銳,實際上蜀國已經沒有奪天下的資本了,本身三國之中蜀國就最弱,當時劉邦得天下是因為出陳倉盡得關中之地,進可攻退可守,劉備基本沒有拿下長安的機會,曹軍騎兵厲害,平原作戰,劉備的步兵對騎兵,基本就是被碾壓,三國,劉備聯合孫權,曹操沒有勝算,同樣吳蜀聯軍也打不過曹操。

假如不打夷陵之戰,或者蜀漢完勝,劉備能否一舉拿下關中和長安?

我不是很明白“我一個偏弱的敵人在取得了對偏強敵人的進攻優勢以後”為什麼一定要選擇打偏弱的敵人,畢竟認真說起來,最後阻礙孫權並非劉備而是曹操,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對曹魏持續施加壓力,搞不好能夠取得更大的成果。結果孫權突襲荊州似乎造成了客觀上圍魏救趙的結果。

“因為一旦孫劉沒有同盟而開戰,曹魏肯定獲益最大,但孫權肯定沒虧”的前提是建立在曹魏徹底中立的前提下。北方有一個整體統一、居於強勢地位的勢力,只要這個勢力的領導層不腦殘,就不可能坐由任何一個其他的小勢力做大做強。這也是我為什麼覺得二分天下的考慮那個時候已經不太可行的原因:魯肅的二分天下貌似是建安五年還是六年的時候提出來的,那時候曹操還未徹底消滅袁紹勢力(好像剛剛打贏官渡?),騰不出手來,這個時候搞二分天下還有一定的可能性。

假如不打夷陵之戰,或者蜀漢完勝,劉備能否一舉拿下關中和長安?

此外,我覺得不能太結果主義,不能因為劉備最後東進失敗了,就認為這一步從頭到尾很OK,只能說最後的客觀事實讓東吳成功保住了勝果,畢竟在當時風險是很大的,誰都不能保證劉備後續東進東吳能打贏。所以這一步很險,不過靠著頂級後手壓住了反撲,但是這並不能證明本身這一步非常合理。當然了,東吳的直接收益很大,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可能為數不多的東吳能北進取得進展的機會了。

其實我覺得這裡存在對比,劉備方論實力畢竟三國之末,但是一直找最強的曹魏勢力懟:為什麼劉備奪了漢中之後不試試南下取了荊州南部地區呢?我覺得不是劉備一方傻,而是劉備還是將曹魏實力作為主要對手而將孫權實力作為盟友。而孫權在曹魏一方吃癟之後突襲了盟友,打不過最強敵人就給盟友捅刀子,給人一種不夠大氣、缺乏志向的感覺,也無怪後人多少對此有點詬病。

此外諸葛亮聯合孫權應該有保護自己的意思,但是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保護同盟,萬一諸葛亮到時候也翻臉不北伐搞東進取荊州,東吳真有把握把蜀漢的軍隊堵在江陵城外嗎?

假如不打夷陵之戰,或者蜀漢完勝,劉備能否一舉拿下關中和長安?

我個人認為孫權作為務實派打荊州是正確的時機選擇:第一點曹操和劉備在當時已經是超高齡統治者,曹魏內亂多;季漢劉禪薄弱且整體統治團隊實力下降;孫權正值壯年,在統治者上沒有問題。第二點則是曹魏是以打壓士族發家致富,各地統治不穩定,漢中新敗,關羽水淹七軍,曹操都打算遷都,此時已是曹魏失勢,極其容易引發各地叛亂;劉備喜提漢中,需要修養安撫軍民很難繼續出兵,關羽北伐雖說威震華夏但沒有支援後續,已經是強弩之末;此時孫權跨江陸上打曹魏和沿江打荊州,按照東吳軍隊實力荊州更容易。第三點則是北方新敗,曹魏主要還有繼承人問題,而假使關羽北伐順利,季漢新控漢中,且有諸葛亮馬超,則西涼也應該是不成問題。此時你是孫權會怎麼想,看著老三突然手握荊益涼三州實力大漲還保不準反手給你這個盟友一刀,北方大佬風燭殘年,你孫權本就是有稱王稱帝的人,願意看到這種局面麼?當然最後打荊州的戰果沒有太多,但是效果已經達到,這並不能說明孫權眼光不長遠,而只能說明東吳軍隊制度不適合進攻。而且不要認為劉備會遵守盟約,季漢東征可是在關羽死後一年多還是兩年,這個決定直接崩掉隆中對的基礎,諸葛亮都勸不住,可見劉備本身就對東吳有所圖謀。

假如不打夷陵之戰,或者蜀漢完勝,劉備能否一舉拿下關中和長安?

其實這麼說吧,如果要說孫權目標只是為了稱帝以割據一方的話,其實也怪不得後來人對此有些,怎麼說呢……輕視吧。畢竟看看曹劉雙方還是在考慮統一,所謂同行襯托。至於孫權具體怎麼想的,只能說難說。

怎麼說呢,個人還是認為孫權西進還是風險很大的,就像很多人說打南郡就是為了防止蜀漢沿江而下,因為沿江而下好打,那麼你逆江而上風險就很大了,難度就不好說了。另外萬一荊州幾個城池拼死堅守拖得那麼十天半月,或許援軍就能到來,這個時候感情破裂不說,還有可能遇到一些別的風險。至於關羽的襄樊之戰我不是太瞭解,我只是一直覺得如果孫權北進,那麼整體格局或許對東吳和蜀漢雙方都更有利。

這麼說吧,我覺得以東吳的兵力,彼時北進青徐,同樣有上述優勢,關羽北進已經進入拉鋸階段,一時難解,戰事還得拖,而蜀漢剛剛打下了不少地盤還要吸收消化,就算想也未必能短時間內騰出手來對付東吳。更何況你也說蜀漢和曹魏都有繼承人的問題,東吳彼時孫權壯年之君,不至於如此等不起吧?

假如不打夷陵之戰,或者蜀漢完勝,劉備能否一舉拿下關中和長安?

至於蜀漢東征……我覺得不是東征崩掉了隆中對,而是東吳把另一路軍給拿了啊……諸葛亮隆中對的目標是統一,前提就是手握荊益二州才能做到的兩路出兵(宛洛我記得是南陽郡那塊地方),這明明是被孫權打破產的……而且你把人家地盤奪了殺了大將,對方本身就肯定會轉變思路,劉備肯定對東吳有企圖,遲早會撕破臉,可是畢竟彼時關羽正在打曹操,某種意義上這還是互利的。

我覺得,孫權並非泛泛之人。如果說他並不追求統一而是為了稱帝,從他的角度來說沒什麼,只是後人的評價不免降低,而且似乎西進和這個關係不大,畢竟孫權稱帝的時候,夷陵之戰都過去了七八年,這七八年蜀漢聯盟恢復,東吳又和曹魏拉鋸起來,稱帝之時石亭之戰好像都結束了:這不是還得消除了曹魏一方的威脅。可想而知如果蜀國這個時候要來報仇,東吳得多苦逼……所以要是說稱帝為目的,總覺得反而顯得孫權格局小了……

假如不打夷陵之戰,或者蜀漢完勝,劉備能否一舉拿下關中和長安?

自古用兵就和下棋一樣,一步錯就會步步錯!如果關羽不那麼傲,不辱呂蒙不辱孫權,即使戰敗被俘也不會被殺,關羽不死,劉備就不會興兵東吳,張飛也不會死,夷陵之戰就不會發生,透過談判荊州也能要回來!大好的局面被關羽毀了,被劉備毀了!

歷史上蜀漢全國人口才百萬,夷陵之戰劉備只帶去5萬兵馬,就算蜀漢傾全國之兵也就十萬左右,失去荊州那一刻起已經不可能統一三國了,諸葛亮姜維的數次北伐只是苟延殘喘徒勞無功!

TAG: 孫權劉備東吳曹魏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