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會斷子的絕地,但他卻不搬遷,為啥……

知因識果!聽別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不設版權,敬請分享!

今天講講歷史名人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兒時喪父,家中非常貧寒,因為糧食很少,他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再用刀切為四塊;

明知道會斷子的絕地,但他卻不搬遷,為啥……

早晚各吃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這樣足足吃了三年。

但他自小就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讀書十分勤奮刻苦。

一天,他問一位算命先生:“我將來可以當宰相嗎?”

算命先生搖搖頭,說:“不行!”

他又再問:“我能不能成為名醫?”

算命先生很驚訝地看著他說:“你剛才理想那麼高,為什麼一下子降低這麼多呢?”

他答道:“因為只有宰相和名醫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頓時對他刮目相看,稱讚道:“你有這種仁心,真是當宰相的人才啊!”

范仲淹的母親去世後,按當時風俗,他曾請風水先生來看他給母親選擇的墓地,結果風水先生說,他母親的葬處是“絕地”,葬在這樣的地方家裡會斷子絕孫,勸他遷移。

范仲淹想了想,說:“既然是絕地,就不應讓別人來承受這樣的壞運氣,我寧願我自己承受;如果我應該絕後,就是遷墳又有什麼用呢?”

因此而沒有遷墳。

後來,范仲淹考中進士,做了“秘閣校理”當了官後有了薪俸,他家中卻仍過得十分節儉,但對外是十分大方的,薪俸用來請四方的遊士吃飯。

范仲淹家的生活簡樸到什麼程度呢?

幾乎連衣服都極少買,有時候兒子們沒衣服穿需要出門,只好借遊士的衣服外出,范仲淹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不久,他就當上了“右司諫”,遇到旱災和蝗蟲害,奏請皇上派遣特使調查救濟,后皇上命他去安撫江淮的災民。

范仲淹每到一個地方,就會開倉放糧救濟災民。

後來,他升為“參知政事”(為宰相副職,簡稱“參政”),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事。

范仲淹的樂善好施當時是出了名的,所以儘管薪俸不少,但都施於別人了,家中一直過得十分清貧。

范仲淹常在故鄉買千畝良田,號稱“義田”,以幫助自家族人,達到每天有飯吃,每歲有新衣,婚娶兇喪有補助的理想生活;

明知道會斷子的絕地,但他卻不搬遷,為啥……

他從族裡選擇一位年老而賢能的人,主持義田收入的計劃和出納。

公元1034年,范仲淹出任蘇州知州。在蘇州,范仲淹疏通五條河流,興修水利,大大利益了蘇州百姓。

當時,范仲淹得到南園一片土地,風水先生說這塊地特別適合蓋房子住,子孫中將接二連三出公卿貴人。

誰知范仲淹卻說:“只有我們一家人獨享富貴,不如附近的人都能在這裡受教育,得到富貴的人,豈不是更多嗎?”

於是,范仲淹將這塊南園寶地用來興建學校。幾十年後,蘇州一帶的文風,依然領先於整個東南。

於是,他就把那那塊地捐獻出來,在那裡建了學校““蘇州書院”,將近一千年來,這裡出現了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幾個狀元。

近一千年來,這塊土地興建學校的用途從未改變,今天的蘇州中學即基址於此,依然在為蘇州乃至國家源源不斷地培養人才。

而范仲淹一生任職多地,均大力興辦學校和書院,教書育人,從未間斷。

范仲淹逝世後,皇上追封他為“魏國公”。他的兒子純仁後當了宰相,純佑、純禮和純粹都是有名的卿侍。

范仲淹的後人有很多孝子賢孫,榮華顯貴,至今依然興旺。

感言:

《周易·文言傳》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TAG: 范仲淹蘇州算命先生宰相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