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北京城的前世之元大都:衚衕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北京最早作都城,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的北京一帶叫薊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薊城便褪去了都城的光環。誰也不會想到,千年之後,竟然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生機。

談談北京城的前世之元大都:衚衕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隋唐時期在這裡設立了幽州,後來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給了契丹。後來契丹人建立了遼國,遼國為了管理燕雲十六州,將幽州城設立為遼國的南京。女真人崛起後,建立了金國,後來金國滅掉了遼國,遼南京成了金國的中都。

作為京師,中都便很自然地成為了金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城市,然而這一切都因為蒙古人的到來徹底改變了。

一、金中都的毀滅

13世紀初,大漠上突然崛起了一股新的力量——蒙古族。公元1206年,鐵木真一統蒙古諸部,隨後建立大蒙古國,鐵木真被人們尊稱為成吉思汗。

歷史總是很相似,金國這個曾經銳不可當的帝國,如今也已到了暮氣沉沉的年紀,哪裡會是這個新興民族的對手?

談談北京城的前世之元大都:衚衕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金、蒙古對峙

蒙古人在短短几年裡,數次包圍了金國的都城,此時的金國就像曾經被他們滅國的遼、北宋一樣,毫無禦敵之策,於是金宣宗遷都到汴梁以避開蒙古騎兵的鋒芒。金國遷都之後,中都的防禦能力大大降低,1215年,也就是金國遷都的第二年,中都就被蒙古人攻破,蒙古軍隊殺入中都後,先是掠奪了財富,隨後進行焚燒,金中都成為一片廢墟。

蒙古軍隊攻克了金中都之後40多年間,雖然還稱這裡為燕京,但是沒有投入人力和物力進行經營,以致經過戰火破壞的燕京城,到處是瓦礫填塞、荊棘叢生。

二、元大都的修建

公元1264年,蒙古統治者忽必烈聽從了謀臣劉秉忠的建議,認識到了燕京政治地位的重要,於是決定移駐燕京。忽必烈在燕京的初期,本想利用遼南京和金中都的舊址。然而,他發現舊址的弊病太多,不如營建新都。

於是便於至元三年(1266),忽必烈正式決定放棄舊址,在舊址之側營建新都。新營建的都城,最初仍稱中都。直到忽必烈稱帝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272年,忽必烈正式將新都改名為大都,並定都於此。

談談北京城的前世之元大都:衚衕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作為元朝的首都,元大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其城市規劃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都城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礎。

元大都的新址是以金朝離宮——太寧宮附近的一區湖泊(即今日的中海和北海)為設計中心的。放棄以蓮花池水系為核心的舊址,而在高粱河水系建新都,原因有下面這幾個:

1.金中都在戰爭中受損過大,之前的宮殿都成了廢墟,舊址的環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壞。而相比之下,以太寧宮為核心的金代離宮卻沒有受到太多戰爭的摧殘,是理想的建新都地址。

2。其實早在金國後期,當初計劃用來給城市供水的蓮花池水系,就已經無法滿足城市用水了。而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都城,日後勢必會住進來比金中都人口更多的居民,因此修建元大都必須得考慮到水源因素。

3.漕運問題。金國的漕運就一直是個問題,金國為此還開鑿了一段人工運河,只不過因為金中都的地勢較高,這條花費了很多人力物力修建的運河,根本無法使用。而元大都所在的城址 則可以開闢新運河——通惠河,所以元大都必須在新址動工。

三、元大都的佈局

元大都的平面設計,較為圓滿地體現了中國古代都城的設計思想,基本做到了四方四正,但實際上南北向還是略長:東西寬6700米,南北長7600米。城內是筆直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皇城位於城內偏南的位置,東面是太廟,西面是社稷壇。

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經勘探:南城垣在現今長安街稍南,東西城垣即北京內城的東西垣,北城垣在今安定門和德勝門小關一線。城垣南北長約7600米,東西寬約6700米,周長約28600米。城垣全部夯築。

元大都共有11座城門:東面由南而北為

齊化門

、崇仁門、

光熙門

;西面由南而北為

平則門

、和義門、

肅清門

;北面由西向東為

健德

、安貞門;南面由西向東為

順承門

、麗正門、

文明門

談談北京城的前世之元大都:衚衕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元大都的中軸大道是南北走向的,貫穿了宮城,寬約28米。元大都的中軸線與後來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是重合的。在南北走向的大道兩側,等距離地排列著許多東西向的衚衕。這些衚衕寬6 ~7米。從光熙門大街到北順城街之間,排列著東西向的衚衕22條,這與現今北京城內從朝陽門到東直門之間排列22條東西向的衚衕是相同的。由此可以說,今天北京的許多街道和衚衕,仍保持著元大都街道佈局的舊跡。

皇城以瓊華島及其周圍的湖泊為中心,將三組大殿環列在湖泊的東西兩岸。湖泊東岸是屬於皇帝的一組宮殿,叫做“大內”;湖泊西岸,有南北並列的兩組宮殿,南面的叫隆福宮,北面的叫興聖宮,分別為太子和太后的居處。三宮對峙,中間以湖(當時名叫太液湖)相隔。環繞三組宮殿的四面,加築了一圈城垣。

宮城也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即“大內”,比如現在的紫禁城便是宮城。宮城的主要建築分為南北兩組。南組以大明殿為正殿,是皇帝大朝的地方。北組以延春閣為主體,是後廷所在。

皇城以東是太廟,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城以西是社稷壇,是祭祀土地和五穀神的所在。在全城中軸線以北,有鼓樓和鐘樓,這是全城的報時中心。

談談北京城的前世之元大都:衚衕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元大都城內的居民區,劃分為50個坊。坊有坊門,門上署坊名,這些坊是行政管理上的地段名稱。在宋朝以前,坊有坊牆,而宋代以來坊牆被取消,各坊之間以街道為界限。元大都便是繼承了宋朝的這種佈局,這種開放式的佈局,使得都城的商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目前已經挖掘出十餘處元代住宅遺址,其中英房衚衕發掘的住宅遺址最為重要。這是一處大型的宅院。主院的正房建於臺基之上,前出軒廊,後有抱廈,正房前有東西廂房。東院的正房是一座平面呈“工”字型的建築,即南北房之間以柱廊相連。這種建築是宋元時代最流行的建築形式。

元大都共有3市。一處在今積水潭北岸的斜街,叫

斜街市

,屬日中坊,這是全城商業最發達的地方;一處在今西四附近,名叫

羊角市

,這是馬牛羊等牲畜集中交易的場所;還有一處在今東四西南,叫做

樞密院角市

,屬照明坊。

元大都城內的水系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構成的宮苑用水系統;一是由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構成的漕運水系統。

元大都的文化事業相當發達。元代的文學形式叫元曲。元曲有散曲和雜劇兩種,我們所熟知的《竇娥冤》就屬於元雜劇,它的作者是著名元曲作家關漢卿。而那句著名的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則是出自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這正是典型的元散曲。

TAG: 元大都金國金中都都城城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