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第六部 捷智一

智囊全集第六部 捷智一

第六部 捷智

第六部 捷智

捷智部總序

【原文】

馮子曰:大事者,爭百年,不爭一息。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夫事變之會,如火如風。愚者犯焉,稍覺,則去而違之,賀不害斯已也。今有道於此,能返風而滅火,則雖拔木燎原,適足以試其伎而不驚。嘗試譬之足力,一里之程,必有先至,所爭逾刻耳。累之而十里百里,則其為刻彌多矣;又況乎智之遲疾,相去不啻千萬裡者乎!軍志有之,“兵聞拙速,未聞巧之久。”夫速而無巧者,必久而愈拙者也。今有徑尺之樽,置諸通衢,先至者得醉,繼至者得嘗,最後至則幹唇而返矣。葉葉而摘之,窮日不能髡一樹;秋風下霜,一夕零落:此言造化之捷也,人若是其捷也,其靈萬變,而不窮於應卒,此唯敏悟者庶幾焉。嗚呼!事變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審矣,天下亦烏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

【譯文】

成大事的人爭的是百年,而不是片刻。然而,話說回來,有時一時的成敗,正是千秋成敗的開始。尤其在事物激變的當下,可以像大火漫天一樣立刻造成無法補救的傷害,愚昧的人往往過不了當下的考驗,如此,哪裡還有千秋大世的成敗可言?而真正的智者,能立刻遠離災害,並消弭漫天大火。因此,這樣的激變,剛好可提供智者伸展智慧的機會。以一里的短程跑步為例,先到後到差的雖然往往只有很短的時間;但十里百里的長路累積下來,這樣的差別便大起來了。便何況智者和愚者的遲速差別,本來就遠遠大過人跑步速度的差異。

兵法說,用兵只有笨拙的迅捷,而沒有什麼巧妙的遲緩,正像把一壺美酒擺在大街之上,先到的人能痛飲大醉,其次的人也還能分到幾杯,至於最後來的人便只能乾巴巴的敗興而返了。

以人力來摘葉子,一整天下來也摘不完一棵樹,而秋風一起霜雪一降,一夕之間全部殞落,天地造化的速捷便是如此。人若能得天地造化之精意,則當然能在事物激變的當下靈活應變,而不會在倉促之間束手無策,這便只有真正敏悟智慧的人可能做得到吧!

激變的事物是不停下來等人想辦法應對的,這是再清楚不過的道理。所以,天底下哪有智慧而不敏捷,敏捷而無智慧這回事呢?

十六靈動機變

【原文】

一日百戰,成敗如絲。三年造車,覆於臨時。去兇即吉,匪夷所思。集“靈變”。

【譯文】

一日之內上百次會戰,勝負之機往往在一線之間。花三年的時間造好一輛馬車,往往因一剎那的疏忽而翻覆。洞見危機,趨吉避禍,難以想象。

599、鮑叔牙

【原文】

公子糾走魯,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國殺無知,未有君。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皆歸,俱至,爭先入。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鉤;鮑叔御,公子小白僵,管仲以為小白死,告公子糾曰:“安之,公子小白已死矣!”鮑叔因疾驅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為君。鮑叔之智,應射而令公子僵也,其智若鏃矢也。

[述評]

王守仁以疏救戴銑,廷杖,謫龍場驛。守仁微服疾驅,過江 ,作《吊屈原文》見志,尋為《投江 絕命詞》,佯若已死者。詞傳至京師,時逆瑾怒猶未息,擬遣客間道往殺之,聞已死。乃止,智與鮑叔同。

【譯文】

春秋時齊內亂,公子糾(齊襄公無知弟,襄公殺無數,群弟恐禍,糾奔魯,齊人殺無知,小白先回齊,立為國君,魯人遂殺糾)走避魯國,公子小白(齊桓公名,齊襄公弟,春秋五霸之首)投奔莒。不久齊人殺國君無知。為爭取王位,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都想搶先回到齊國,半途兩車相遇,鮑叔牙(春秋齊大夫,薦管仲於桓公,佐桓公成霸業)為公子小白駕車,管仲(名夷吾,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一匡天下,桓公尊為仲父)用箭射中公子小白腰帶上的環扣。管仲見小白僵臥車上,以為小白已死,便對公子糾說:“請公子安心,小白已經死了。”這時鮑叔牙與公子小白卻快馬疾行回到齊國,所以小白才登上王位,成為齊君。鮑叔牙能將計就計,要公子小白中箭後僵臥不動,才取得入齊的先機,這種應變的機智,像箭一般犀利。

[述評譯文]

王守仁為救戴銑(明弘治進士,因彈劾宦官獲罪)上奏武宗而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王守仁穿著便服前往驛場,過長江 時作了一篇《吊屈原文》表明心志,又寫一首《投江 絕句詞》,讓人以為他已投江 自盡。本來宦官劉瑾對王守仁怒氣未消,打算派殺手半途劫殺王守仁,在京師看了王守仁所寫的詞、文,以為王守仁已死,便打消原意,王守仁因而保全一命。王守仁和鮑叔牙都是有智慧的人。

600、管仲

【原文】

齊桓公因鮑叔之薦,使人請管仲於魯,施伯曰:“是固將用之也。夷吾用於齊,則魯危矣!不如殺而以屍授之。”[邊批:智士。]魯君欲殺仲,使人曰:“寡君欲親以為戮,如得屍,猶未得也!”[邊批:亦會話。]乃束縛而檻之,使役人載而送之齊。管子恐魯之追而殺之也,欲速至齊,因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為我和。”其所唱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

呂不韋曰:“役人得其所欲,管子亦得其所欲。”

陳明卿曰:“使桓公亦得其所欲。”

【譯文】

齊桓公因為鮑叔牙的大力推薦,派人到魯國要管仲。施伯(春秋魯大夫)對魯莊公說:“齊君派人要回管仲,一定是要重用管仲。如果管仲為齊效命,一定會威脅魯國的安全,不如殺了管仲,把屍首交 給齊君。”魯莊公本已答應殺掉管仲,但齊國的使者對莊公說:“管仲曾經射傷我國的君王,是我國君王的最大仇人,想親手殺死管仲,一直是我國君王最大的願望,今天如果魯國殺了管仲,只把屍體交 返齊國,等於魯國不肯把管仲交 返齊國一樣。如此,魯國使得罪齊國了。”

於是,魯莊公命人把管仲綁起來,以囚犯的檻車送往齊國。

路途上,管仲怕魯君改變心意派人追殺,想盡快到達齊國,因此對車伕說:“我唱歌給你聽,你為我和拍子。”一路上,管仲所唱的歌都是節拍輕快,適合馬車快步疾行的曲子,馬伕精神大振,愈走愈快,管仲也就平安的到達齊國。

呂不韋說:

“管仲這一唱歌,車伕得到好處,忘了推車的辛勞;管仲自己得到更大的好處,平安快速的回到齊國。”

陳明卿說:

“齊桓公更得到好處,順利要回管仲來治理齊國而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

60!”、延安老校頭

【原文】

寶元元年,黨 項圍延安七日,鄰於危者數矣。範侍御雍為帥,憂形於色。有老軍校出,自言曰:“某邊人,遭圍城者數次,[邊批:言之有據,其勢有近於今日者。]虜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萬萬無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可,某甘斬首。”範嘉其言壯人心,亦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賞拔,言知兵。善料敵者,首稱之,或謂之曰:“汝敢肆妄言,萬一不驗,須伏法。”校曰:“若未之思也,若城果陷,誰暇殺我耶,聊欲安眾心耳。”

【譯文】

宋仁宗寶元元年,黨 項人(西夏族)圍攻延安城七日,禮部尚書範雍任統帥領軍防守。敵人不斷進攻,延安情勢危急,好幾次瀕臨陷落,範雍非常憂慮。有個老校頭自告奮勇去見範雍,說:“我長年住在這邊境之地,以前也曾多次遭到敵人圍攻,危急的情勢和今天差不多。黨 項人不善攻城,最後還是被擊退,所以請督帥您放一百萬個心,如有任何閃失,我願意接受死罪。”

範雍對老校頭的膽識大加讚許,而老校頭這番話也穩定軍心不小。

亂事平定後,老校頭以善於預料戰局發展,獲得晉升和賞賜。

有人對老校頭說:“你的膽子也太大了,萬一敵兵不退,你的腦袋就沒了。”

老校頭笑著說:“我不擔心這個,假使敵兵真的破城,人人逃命不及,誰有空殺我?當日那番話,不過是安定人心罷了。”

602、吳漢

【原文】

吳漢亡命漁陽,聞光武長者欲歸,乃說太守彭寵 ,使合二郡精銳,附劉公擊邯鄲王郎,寵 以為然。官屬皆欲附王郎,寵 不能奪。漢乃辭出,止外亭,念所以譎眾,未知所出。望見道中有一人似儒生者,使人召之,為具食,問以所聞,生言:“劉公所過,為郡縣所歸,邯鄲舉尊號者實非劉氏。”漢大喜,即詐為光武書移檄漁陽,[邊批:來得快。]使生齎以詣寵 ,令具以所聞說之,漢隨後入。寵 遂決計焉。

【譯文】

吳漢(宛人,有智謀,初販馬為業,後漢光武帝拜偏將軍)逃至漁陽,聽說劉秀(後漢光武帝)將到漁陽,想說服漁陽太守彭寵 聯合夾據有邯鄲一帶的王郎(喜占卜術,曾冒稱漢成帝之後,後被光武帝打敗),而彭寵 的屬下卻大多主張歸附王郎,彭寵 拿不定主意,十分為難。

吳漢見此情形,只好暫時中輟說服彭龍,希望能想出一個有效勸服眾人的辦法。正在苦惱時,突然見到一位儒生打扮的人遠遠走來,立刻派人把儒生找來,準備了酒菜,向儒生探聽沿路上所聽到一般老百姓對劉秀、王郎的看法。儒生告訴吳漢,劉秀聲望日隆,所經過的郡縣都受到百姓的擁護,在邯鄲假冒天子名諱的王郎,其實根本不是漢成帝之後的劉姓宗室。吳漢聽了非常高興,立即偽造一封劉秀的書信,請儒生送交 彭寵 ,並要儒生對彭寵 說明一路上所見所聞、劉秀得民心的實情。

等吳漢隨後再見彭寵 時,什麼話都沒有說,彭寵 就決定歸順劉秀了。

603、漢高祖

【原文】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謂漢王曰:“天下洶洶,徒以我兩人。願與王挑戰決雌雄,毋徒罷天下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王乃與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漢王數羽罪十,項王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漢王病創臥,張良強起行勞軍,以安士卒,毋令楚乘勝下漢。漢王出行軍,病甚,因馳入成皋。

[評]

小白不僵而僵,漢王傷而不傷。一時之計,俱造百世之業!

【譯文】

楚漢兩軍對峙,久久沒有決定性的勝負。項羽對劉邦說:“如今天下所以紛擾不定,原因在於你我兩人相持不下。不如干脆一點我們兩人單挑,不僅誰勝誰負馬上水落石出,也省得天下人因為我們兩人而送命。”

劉邦說:“我寧可和你鬥智,不想和你鬥力。”

後來項羽和劉邦在廣武山隔軍對話,劉邦舉出項羽十條罪狀,項羽一聽不由怒上心頭,舉箭一射,正中劉邦前胸。劉邦卻忍痛彎身摸腳說:“唉呀,蠻子射中我腳了。”說完便已倒地。

劉邦其實傷重得幾乎下不了床 ,張良卻要劉邦強忍創傷起來巡視軍隊,除了安定軍心外,更為了不讓項羽知道劉邦傷重而乘機進攻。劉邦才一離開軍營,便因傷重不支,立即快馬返回成皋。

[評譯]

小白受管仲一箭,本來沒有怎麼傷,卻佯作傷死;劉邦受項羽一箭,已經重傷,卻佯作無事。兩人都因一時機敏應變,成就日後百年基業。

604、晉明帝

【原文】

王敦將舉兵內向,明帝密知之,乃乘巴賩駿馬微行,至於湖,陰察敦營壘而出。有軍人疑明帝非常人,又敦正晝寢,夢日環其城,驚起曰:“此必黃鬚鮮卑奴來也!”[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狀外氏,須黃,故云。]於是使五騎物色追帝。帝亦馳去,見逆旅賣食嫗,以七寶鞭與之,曰:“後有騎來,可以此示。”俄爾追者至,問嫗,嫗曰:“去已遠矣。”因以鞭示之,五騎傳玩,稽留良久,帝遂免。

【譯文】

晉朝時王敦(與從弟王導共佐晉元帝,後擁兵謀反被殺)準備舉兵造反奪取帝位,明帝先察知王敦的奸謀,於是換上便服騎馬來到王敦的軍營,暗中觀察王敦軍營部署的情形。有一士兵覺得明帝看起來不像尋常百姓,立即報告王敦。

王敦正在午睡,夢到太陽環繞著軍營上空,再聽到士兵的報告,驚叫著說:“這一定是那個黃頭髮的鮮卑人來了。[明帝母親是鮮卑人,因此明帝發皆黃,長相像外國人。]於是王敦命五名兵士快馬加鞭追趕一名黃頭髮的人。

明帝也有所驚覺,快馬離去。明帝路過一家客店,見門口有位賣小吃的老婦人,便把手中鑲著七種寶石的馬鞭送給她,囑咐道:“待會兒會有士兵前來,你就把這馬鞭拿給他們看。”

不久,士兵追來,詢問老婦人可曾見到一名黃頭髮的騎士經過。老婦說:“他已經走遠了。”說完拿出馬鞭,五名士兵輪流觀看這罕見的寶物,因而耽擱不少時間,明帝也就逃過一劫。

605、爾朱敞

【原文】

齊神武韓陵之捷,盡誅爾朱氏。榮族子敞[字乾羅,彥伯子。]小隨母養於宮中,及年十二,自竇而走,至大街,見群兒戲,敞解所著綺羅金翠之服,易衣而遁。追騎尋至,便執綺衣兒,比究問,非是。會日暮,遂得免。

【譯文】

北齊神武帝高歡在韓陵之役中,幾乎殺盡了爾朱氏一族。爾朱榮族中有一名子弟名敞,自小隨母親在宮中長大,這時年才十二歲,在混亂中由宮牆邊的小洞逃走,來到大街,看見一群小孩當街嬉戲,爾朱敞就和其中一名兒童交 換衣服,然後混入人群中逃走。

不久追兵來到大街,抓住那個穿著華麗的小孩,等到弄清楚那名孩子不是爾朱敞時,天色已黑,爾朱敞因而保全了一命。

606、韋孝寬

【原文】

尉遲迥先為相州總管。詔韋孝寬代之,又以小司徒叱列長文為相州刺史,先令赴鄴,孝寬續進。至朝歌,迥遣其大都督賀蘭貴齎書候孝寬。孝寬留貴與語以察之,疑其有變,遂稱疾徐行。又使人至相州求醫藥,密以伺之。既到湯陰,逢長文奔還。孝寬密知其狀,乃馳還,所經橋道,皆令毀撤,驛馬悉擁以自隨。又勒驛將曰:“蜀公將至,可多備餚酒及芻粟以待之。”迥果遣儀同樑子康將數百騎追孝寬,驛司供設豐厚,所經之處皆輒停留,由是不及。

【譯文】

北周人尉遲迥(因平蜀有功封蜀公)任相州都督時,文帝命韋孝寬(屢有戰功,官至驃騎大將軍)代理尉遲迥的職務,又命叱列長文為相州刺史,並要叱列長文早韋孝寬一步上任。韋孝寬行至朝歌時,尉遲迥派手下的大都督賀蘭貴送來一封問候信,韋孝寬因懷疑尉遲迥另有用心,想辦法留住賀蘭貴,不斷用話刺探。於是,韋孝寬稱病慢行,並以請醫生為名,派人到相州暗中監視尉遲迥的舉動。

才到達湯陰,正好碰到叱列長文奔離相州,韋孝寬立即命軍隊回頭,沿途所經的橋道都下令拆毀,各驛站的馬匹也全數帶走,臨行還囑咐各站驛丞:“蜀公尉遲迥將到此地,你們趕緊準備酒菜及上等草料好迎接蜀公。”

不久,尉遲迥果然派大將軍樑子康率數百騎追殺韋孝寬,然而沿途受到驛丞熱忱的款待,使得軍隊耽擱不少時間,而讓韋孝寬從容逃脫。

607、宗典李穆曇永

【原文】

晉元帝叔父東安王繇,為成都王穎所害,懼禍及,潛出奔。至河陽,為津吏所止,從者宗典後至,以馬鞭拂之,謂曰:“舍長,官禁貴人,而汝亦被拘耶?”因大笑,由是得釋。

宇文泰與侯景戰,泰馬中流矢,驚逸,泰墜地。東魏兵及之,左右皆散。李穆下馬,以策擊泰背,罵之曰:“籠凍軍士,爾曹主何在。而獨留此?”追者不疑是貴人,因舍而過。穆以馬授泰,與之俱逸。

王廞之敗,沙門曇永匿其幼子華,使提衣幞自隨,津邏疑之,曇永呵華曰:“奴子何不速行?”捶之數十,由是得免。

【譯文】

晉元帝的叔父東安王司馬繇被成都王司馬穎所陷害,害怕禍事上身,潛逃出京,卻在渡河時被守軍攔下。隨行的宗典趕上來,用馬鞭打司馬繇,大笑說:“國家下令禁止朝廷大官渡河,沒想到你這樣一個糟老頭,也被當成貴人攔下來。”士兵聽了不疑有他,遂讓東安王安然渡河脫險。

南北朝時期宇文泰(西魏人,子宇文覺篡魏為北周)與侯景(曾自立為漢帝)交 戰時,坐騎被流矢射中,受到驚嚇而狂奔,宇文泰摔下馬來。這時東魏士兵已逼近過來,而宇文泰的侍衛戰士卻已走散,不見一人。李穆(隋文帝時官至太師)在旁,跳下馬用鞭子抽打宇文泰,罵道:“你這無能的敗兵,你的主子在哪兒。為什麼一個人躺在這兒?”東魏兵沒有起疑匆匆而過,李穆於是把自己的坐騎讓給宇文泰,兩人遂得逃過一劫。

晉朝時王廞(曾隨王恭舉兵)戰敗後,有個叫曇永的和尚收容了王廞的幼子王華,命王華提著包皮袱跟在自己身後。巡邏計程車兵懷疑王華的身份,正待上前盤查,曇永靈機一動,對著王華罵道:“你這下賤小鬼還不趕快走!”接著一陣拳打腳踢,就這樣安然脫險。

608、王羲之

【原文】

王右軍幼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逆節事,都忘右軍在帳中,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汙頭面被褥,詐熟眠,敦論事半,方悟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縱橫,信其實熟眠,由是得全。

【譯文】

晉朝人王羲之(元帝時為右將軍,世稱王右軍,草書、隸書冠絕古今)幼年時,甚得大將軍王敦的寵 愛,常要羲之陪著睡。

有一次王敦先起床 ,不久錢鳳(與王敦密謀造反,事敗被殺)進來,王敦命奴僕全數退下,兩人商議謀反大計,一時忘了王羲之還睡在床 上。王羲之醒來,聽見王、錢二人談話的內容,知道難逃一死,為求活命,只好在臉上、被上沾滿口水,假裝一副熟睡的樣子。

王、錢二人話談到一半,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還沒起床 ,大驚道:“事到如今,只好殺掉這個小鬼了。”等掀開蚊帳,看到王羲之滿臉口水,以為他睡熟了,什麼也沒聽到,王羲之因而保住一命。

609、吳郡卒

【原文】

蘇峻亂,諸庾逃散。庾冰時為吳郡,單身奔亡。吏民皆去,唯郡卒獨以小船載冰出錢塘口,以蘧蒢覆之。時峻賞募覓冰屬,所在蒐括甚急,卒泊船市渚,因飲酒醉還,舞棹向船曰:“何處覓吳郡?此中便是!”冰大驚怖,然不敢動,監司見船小裝狹,謂卒狂醉,都不復疑。自送過浙江 ,寄山陰魏家,得免。後事平,冰欲報卒,問其所願,卒曰:“出自廁下,不願名器,少苦執鞭,恆患不得快飲酒,使酒足餘年,畢矣。”無所復須。冰為起大舍,市奴婢,使門內有百斛酒終其身。時謂此卒非唯有智,且亦達生。

【譯文】

蘇峻以誅殺庾氏一族為名謀反,一時勢如破竹,庾姓諸人四處逃散。當時,庾冰身為吳郡太守,也棄官逃亡,惟吳郡的官員百姓都各自逃命,只剩一名小兵用船搭載庾冰逃出吳郡。

船到錢塘江 口,小兵用粗席蓋在庾冰身上,這時蘇峻到處張貼告示,重金懸賞捉拿庾冰。小兵把船停在渡口後就進城買醉,喝得醉醺醺的回來,揮動著船槳指著船說:“你們不是要找吳郡的庾冰嗎,他就在這船上。”

船上的庾冰聽了大為驚慌,躲在粗席下連大氣都不敢喘,蘇峻手下見船艙狹窄,以為小兵酒後胡 言,就不再理他。於是庾冰平安的過江 ,藏身在山北的魏家。

蘇峻亂事平定後,庾冰想要回報小兵,問他有什麼心願。

小兵說:“我出身貧寒,對官祿爵位沒野心也不敢奢求,我平生只有一個願望一直無法實現,就是不能痛快的喝酒,假使您能讓我後半輩子都不愁沒酒喝,我就再無所求。”

於是庾冰為小兵蓋了一幢大房子,買了奴婢來侍候他,屋中隨時保持上百醰的美酒,讓小兵能一輩子不愁沒酒喝。

一般人在談論這件事時,都認為這名小兵不但機智,也是個心性豁達的人。

6!”0、元伯顏

【原文】

有告乃顏反者,詔伯顏窺覘之。乃多載衣裘,入其境,輒以與驛人。既至,乃顏為設宴,謀執之。伯顏覺,與其從者趨出,分三道逸去。驛人以得衣裘故,爭獻健馬,遂得脫。

【譯文】

有人向元世祖密告乃顏有意謀反,世祖命元伯顏暗中調查。元伯顏行前購置了許多皮裘,一進入乃顏的駐地,就分送給當地各驛站的人員。乃顏見元伯顏到來,便以設宴款待為名,想伺機擒下元伯顏。元伯顏察覺乃顏的陰謀,連忙和隨員奔出乃顏營地,朝三個不同方向逃離,各驛站的驛丞因先前曾得到元伯顏所贈的裘衣,都爭相以快馬相贈,元伯顏等人也就順利脫險。

6!”!”、徐敬業

【原文】

徐敬業十餘歲,好彈射。英公每曰:“此兒相不善,將赤吾族。”嘗因獵,命敬業入林趁獸,因乘風縱火,意欲殺之。敬業知無所避,遂屠馬腹伏其中。火過,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述評]

凡子弟負跅鍮之奇者,恃才不檢,往往為家門之禍。如敬業破轅之兆,見於童年。英公明知其為族祟,而竟不能除之,豈終惜其才智乎?抑英公勸立武氏,殺唐子孫殆盡,天故以敬業酬之也!

諸葛恪有異才,其父瑾嘆曰:“此子不大昌吾宗,將赤吾族!”其後果以逆誅。

隋楊智積文帝侄。有五男,止教讀《論語》、《孝經》,不令通賓客。或問故,答曰:“多讀書,廣交 遊,才由是益。有才亦能產禍。”人服其識。

弘、正間,胡 世寧(字永清,仁和人。有將略)按察江 西時,江 西盜起。方議剿,軍官來謁,適世寧他出,乃見其幼子繼。繼曰:“兵素不習 ,豈能見我父哉?”[邊批:語便奇。]軍官跪請教,繼乃指示進退離合之勢,甚詳。凡三日,而世寧歸,閱兵,大異之,顧軍官不辨此,誰教若者。以實對。繼初不善讀書,父以愚棄之,至是嘆曰:“吾有子自不知乎?”自此每擊賊,必從繼方略。世寧十不失三,繼十不失一也。世寧上疏,乞以禮法裁製寧王。繼跪曰:“疏入,必重禍。”不聽,果下獄。繼因念父,病死。世寧母獨不哭,曰:“此子在,當作賊,胡 氏滅矣。”此母亦大有見識。

【譯文】

徐敬業十多歲時,就喜歡騎馬射箭。徐勣(即李勣,唐太宗李世民的創業功臣,李為賜姓)曾多次感嘆的說:“這孩子的面相不好,恐怕日後會禍及家門。”於是徐勣曾經趁著打獵,命徐敬業深入樹林驅趕野獸,順著風勢縱火,想就此燒死徐敬業。徐敬業見火勢蔓延,知道很難安然逃出大火,當下殺了馬匹,躲在馬腹中,等大火燒盡熄滅後,再一身血汙逃出來。

徐勣見徐敬業安然回來,雖然訝異,但也不得不佩服兒子的機智。

[述評譯文]

大凡子孫有過人才智,仗著聰明,而不知謹慎進退,往往會成為家門的禍害。以徐敬業來說,他日後舉兵的徵兆,其實在童年時就已顯現,李勣雖明知他終會帶來不幸,卻始終不曾殺了他,究竟是愛惜他的才智呢,還是因李勣曾擁立武則天,而武氏幾乎殺盡大唐子孫,上天要李勣賠上一家子性命以報大唐呢?

諸葛恪有過人的才智,他的父親諸葛瑾也曾嘆息說:“這孩子日後不是大大光耀家門,就是

毀我諸葛一族。”後來諸葛恪果然以謀逆的罪名遭到誅殺。

隋楊智積(文帝侄)有五個男孩,卻只教他們讀《論語》、《孝經》,不讓他們見客人。問其原因,答道:“多讀聖賢書,多結交 朋友,聰明才智自然可以得到長進。可是才能也可以帶來災禍。”大家都佩服他的見識。

弘正年間,大將胡 世寧有軍事才能,出任江 西按察,當時江 西盜匪四起,手下諸將商議如何剿匪。有位軍官入府求見胡 世寧,碰巧胡 世寧出城,只見到他的幼子胡 繼,胡 繼說:“我見那些兵士們個個散漫,不懂戰陣,身為帶兵的將領,你怎麼有臉見我父親?”軍官連忙跪下請教,胡 繼於是為他詳細說明進退攻守的戰略。

三天後胡 世寧回來,檢閱部隊,覺得非常訝異,認為憑手下將領的能力,絕對沒有如此的成果,於是將領據實稟告。由於胡 繼從小不喜歡讀書,因此胡 世寧並不特別寵 愛胡 繼,這時才感嘆的說:“這孩子有如此的天份,我竟然不知道。”從此,每次剿匪都徵詢胡 繼的意見,胡 世寧自己只能十不失三,胡 繼卻能十不失一。

有一次,胡 世寧想上書奏請皇帝依國法制裁寧王,胡 繼跪地請求胡 世寧三思,說:“上書必會禍及身家。”胡 世寧不聽,果然下獄。胡 繼因思念父親,不久病死,眾人都傷心不已,唯有胡 世寧的母親沒有流淚,說:“這孩子若活著,只怕將來會成為叛賊,那麼胡 氏一門才會真的萬劫不復。”這做母親的可說大有見解。

6!”2、陳平

【原文】

陳平間行,仗劍亡,渡河。船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腰中當有金寶,數目之。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無有,乃止。

[述評]

平事漢,凡六出奇計:請捐金行反間,一也;以惡草具進楚使,離間亞父,二也;夜出女子二千人,解滎陽圍,三也;躡足請封齊王信,四也;請偽遊雲夢縛信,五也;使畫工圖美女 ,間遣人遺閼氏說之,解白登之圍,六也。六計中,唯躡足封信最妙。若偽遊雲夢,大錯!夫雲夢可遊,何必曰偽?且謂信必迎謁,因而擒之。既度其必迎謁矣,而猶謂之反乎?察之可,遽擒之則不可。擒一信而三大功臣相繼疑懼,駢首滅族,平之貽禍烈甚矣!

有人舟行,出石杯飲酒,舟人疑為真金,頻矚之。此人乃就水洗杯,故墮之水中。舟人駭惜,因曉之曰:“此石杯,非真金,不足惜也。”

又,丘琥嘗過丹陽,有附舟者,屢窺寢所。琥心知其盜也,佯落簪舟底,而盡出其衣篋,鋪陳求之,又自解其衣以示無物。明日其人去,未幾,劫人於城中,被縛,語人曰:“吾幾誤殺丘公。”此二事與曲逆解衣刺船之智相似。

【譯文】

陳平由小道帶著一把劍逃亡,乘船渡河時,船伕見陳平相貌俊偉,又是單身一人,懷疑他是逃亡的將軍,身上一定帶著許多珠寶,於是一雙眼睛在陳平身上轉來轉去。陳平知道船伕不懷好意,就脫下上衣,主動幫船伕撐船,船伕知道陳平身上並沒有財寶,就打消謀害陳平的念頭。

[述評譯文]

陳平投效劉邦時,曾六次出奇策解困:建議劉邦拿出四萬黃金行反間計,這是第一計;故意用粗劣食物招待項羽使者,讓項羽懷疑亞父范增私通劉邦,這是第二計;由滎陽城東派出兩千名女子,誘使項羽出兵追擊,使劉邦由城西安然脫身,這是第三計;腳踢劉邦,示意封韓信為齊王,這是第四計;建議劉邦詭稱遊雲夢而擒拿韓信,這是第五計;用美女 圖遊說匈奴後,解劉邦平城之圍,這是第六計。

六計之中,以腳踢劉邦封韓信為齊王最神妙,而假稱遊雲夢捉韓信的點子最糟.雲夢本就是值得遊玩的地方,何必假稱呢?再說陳平計劃乘韓信迎接劉邦時,命人捉拿韓信.既已料到韓信一定會親迎劉邦,怎麼能說韓信想謀反呢?若疑心韓信可能謀反,可以暗中觀察韓信言行,但斷然命人逮捕、加以殺戮就不妥當了。再說殺一個韓信,其他的功臣如彭越、英布對劉邦也相繼起疑,陳平此計,可說種下了一個大禍根。

某個人搭船時用石(銅與爐甘石合煉而成的金屬)杯飲酒,船伕以為是金盃,想佔為己有。這人就利用洗杯時故意把杯子掉到河裡,船伕見了驚叫可惜,這人告訴船伕:“那是石杯,不是真金,不必可惜。”

另外,丘琥有一回搭船到丹陽,有個同船的人頻頻打量丘琥的寢艙,丘琥知道遇上盜匪,於是假作遺失一支頭簪,因著尋物時將身邊的衣物攤散一船,又脫去上衣,藉此顯示身上沒有財物。第二天,賊人就離船他去。不久就聽說那人因劫人財物被捕,後對人說:“我差點就誤殺了丘公。”

石杯與丘琥這兩件事所表現的機智,和陳平的脫衣 撐船有異曲同功之妙。

6!”3、劉備

【原文】

曹公素忌先主。公嘗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適雷震,因謂公曰:“聖人云,訊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於此,”

[述評]

相傳曹公以酒後畏雷,閒時灌圃輕先主,卒免於難。然則先主好結髦,焉知非灌圃故智?

【譯文】

曹操對劉備一向心存顧忌,曾對劉備說:“放眼天下,能稱得上英雄的只有你、我二人,至於袁紹,根本就排不上邊。”劉備正在吃飯,嚇得掉了一根筷子,剛巧天上打雷,劉備擔心曹操起疑,就對曹操說:“聖人說:‘有巨雷暴風,必是天地有鉅變的徵兆。這話實在有道理,難怪剛剛一打雷,連我都嚇得掉筷子了。”

[述評譯文]

相傳曹操曾以酒後怕雷掉筷,閒時養花蒔草,而以為劉備成不了大事,才打消殺劉備的念頭,然而劉備以喜歡編結羽飾出名,又怎知不是和養花蒔草一樣,都是避殺身之禍的手法呢?

6!”4、崔巨倫

【原文】

北魏崔巨倫[字孝宗]嘗任殷州別將。州為賊陷,葛榮聞其才名,欲用之。巨倫規自脫。適五月五日,會集百僚,命巨倫賦詩。巨倫詩曰:“五月五日時,天氣已大熱,狗便呀欲死,牛復吐出舌。”聞者鬨然發噱,以此自晦獲免。已潛結死士數人,乘夜南走。遇邏騎,眾危之。巨倫曰:“寧南死一寸,豈北生一尺。”遽紿賊曰:“吾受敕行。”賊方爇火觀敕,巨倫輒拔劍斬賊帥,餘眾驚走,因得脫還。

[述評]

嘉靖中,倭亂江 南,崑山夏生為倭所獲,自稱能詩。倭將以竹輿乘之,令從行,日與唱和,竟免禍。久之,夏乞歸,厚贈而返。此又以不自晦獲全者也。夏稱倭將亦能詩,其《詠文菊》詩云:“五尺闌干遮不盡,還留一半與人看。”

【譯文】

北魏人崔巨倫曾在殷州當一名武官,殷州被葛榮攻陷後,葛榮聽說崔巨倫的才名,想任他為官,崔巨倫卻想盡辦法逃脫。五月五日端陽佳節時,葛榮召集手下,命崔巨倫當場作一首詩以表現才情,崔巨倫卻說道:“五月五日時,天氣已大熱,狗便呀[張口]欲死,牛復吐出舌。]在場眾人鬨堂大笑,葛榮見崔巨倫不過爾爾,也就不再重視他。崔巨倫暗中結交 多位死士,有一天趁著夜晚一齊往南逃,途中遇到一隊巡邏兵士,情況危急,崔巨倫說:“寧可近南方一寸死,不願靠北地一尺活。”於是,崔巨倫欺騙賊兵說:“我奉有軍令出城。”賊兵正想點燃火把檢視軍令,崔巨倫抽劍殺了賊兵首領,其餘賊兵也就倉皇逃散,崔巨倫等人安然逃往南方。

[述評譯文]

明世宗嘉靖年間,倭人作亂江 南,崑山有位夏姓書生被倭人俘擄,夏生自稱會作詩,倭將聽了,便讓他跟在自己身邊,每天作詩唱和,就這樣夏生撿回一條命。一段時日後,夏生向倭將要求回家,倭將不但答應他的請求,還送他許多財物,這是因不隱才而得以保命。夏生回鄉後,曾對人說倭將也會作詩,還詠了一首詩中的兩句:“五尺闌干遮不盡,還留一半與人看。”

6!”5、布商吳生

【原文】

婁門二布商舟行,有北僧來附舟,欲至崑山,舟子不可,二商以佛弟子容之。至河,胡 僧拔刀插几上,曰:“汝要好死要惡死?”二子愕曰:“何也?”僧曰:“我本非良士,欲得汝財耳!速躍入湖中,庶可全屍。”二子泣下曰:“師容我飽餐,就死無恨。”笑曰:“容汝作一飽鬼。”舟子為煮肉,多沃以汁,乃以巨缽盛之,呼二子肉已熟,二子應諾,舟子出僧不意,急舉肉汁蓋其頂,熱甚,僧方兩手推缽,二子即拔几上刀斬之,擲屍於湖,滌舟而去。

吳有書生假借僧舍,見僧每出,必鎖其房,甚謹。一夕忘鎖,生縱步入焉,房甚曲折,几上有小石磬,生戲擊之,旁小門忽啟,有少婦 出,見生,驚而去,生亦倉惶外走。僧適挈酒一壺自外入,見門未鑰,愕然,問生適何所見,答曰:“無有。”僧怒,掣刀擬生曰:“可就死,不可令吾事敗死他人手。”生泣曰:“容我醉後,公斷吾頭,庶懵然無覺也。”僧許之,生佯舉杯告曰:“庖中鹽菜乞一莖。”僧乃持刀入廚,生急脫布衫塞其壺口,酒不洩,重十許斤,潛立門背,伺僧至,連擊其首數十下,僧悶絕而死。問少婦 ,乃謀殺其夫而奪得者,分僧橐而遣之。

【譯文】

有兩位布商在簍門僱船回家時,有個北方和尚想到崑山,要求搭個便船,船伕不答應,但兩位布商見和尚是佛門子弟,就答應和尚的請求。船到河中央,和尚突然拔刀往桌上一插說:“你們要死得舒服些,還是死得痛苦些?”

布商嚇了一跳說:“你說什麼?”

和尚道:“我本非好人,裝成和尚只是想得到你們的財物。你們乖乖的自己跳河,還可以留個全屍。”

布商哭道:“既然非死不可,請大師讓我倆飽餐一頓,那麼死也無怨。”

和尚大笑道:“好吧!就讓你們做個飽死鬼。”

船伕燒一鍋肉,在肉里加上許多湯汁,用大碗盛裝,趁和尚不注意,全倒在和尚頭上,肉湯滾燙,和尚只顧著用手把大碗撥開,布商說時遲那時快,拔出桌上的刀殺了和尚,三人合力將和尚的屍體丟入河中,把船上的血跡清洗乾淨後,繼續前行。

吳地有位書生,借住在一間寺廟時,發現寺裡和尚每次外出,一定鎖牢房門,非常謹慎。有一天和尚出寺,忘了鎖門,書生好奇的推門入室,只見屋內別有天地,佈置十分精雅。桌上有一小石磬,書生好玩的敲了一下,旁邊的一扇小門立刻自動開啟,走出一名少婦 來。少婦 見了書生,吃驚得連忙離去,書生也不好意思的匆忙往房外走,迎面碰到和尚帶著一大壺酒回來,見房門沒上鎖,急忙問書生看見了什麼,書生忙說:“沒有。”

和尚突然用刀抵著書生說:“你只好死,我的事絕不能讓外人知道。”

書生哭著說:“既然要我死,就請讓我喝醉,等我沒有知覺時你再殺我。”和尚答應書生的要求。

書生拿起酒杯後,又說:“能否請大師給我一碟廚房裡的鹹菜下酒。”

於是和尚拿著刀到廚房拿鹹菜,書生趁著和尚離開的空檔,立即脫下衣服塞住酒壺壺嘴,讓酒倒不出來。酒壺重有十多斤,書生拿著酒壺躲在房門後,等和尚一進門,立刻朝著和尚頭部連打數十下,直到和尚氣絕身亡。

詢問少婦 身世,才知和尚謀害少婦 的丈夫,強虜她來此地。二人瓜分了和尚的財物,各自離去。

6!”6、張佳胤

【原文】

張佳胤令滑。巨盜任敬,高章偽稱錦衣使來謁,直入堂階,北向立。公心怪之,判案如故。敬厲聲曰:“此何時,大尹猶倨見使臣乎?”公稍動容,避席迓之。敬曰:“身奉旨,不得揖也。”公曰:“旨逮我乎?”命設香案。敬附耳曰:“非逮公,欲沒耿主事家耳。”時有滑人耿隨朝任戶曹,坐草場火繫獄。

公意頗疑,遂延入後堂。敬扣公左手,章擁背,同入室坐炕上。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壩上來,聞公帑有萬金,願以相借。”遂與章共出匕首,置公頸。公不為動,從容語曰:“爾所圖非報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財故輕吾生?即不匕首,吾書生孱夫能奈爾何,[邊批:緩一著。]且爾既稱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窺之,非爾利也。”賊以為然,遂袖匕首。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敬出札記如數,公不復辯,但請勿多取以累吾官。[邊批:又緩一著。]後覆開諭。久之,曰:“吾黨 五人,當予五千金。”公謝曰:“幸甚,但爾兩人橐中能裝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賊曰:“公慮良是。[邊批:餂盡其計。]當為我具大車一乘,載金其上,仍械公如詔逮故事,不許一人從,從即先刺公。俟吾黨 躍馬去,乃釋公身。”公曰:“逮我晝行,邑人必困爾,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邊批:語忠告,又緩他一著。]二賊相顧稱善。公又曰:“帑金易辨識,亦非爾利,邑中多富民,願如數貸之。既不累吾官,爾亦安枕。”二賊益善公計。公屬章傳語召吏劉相來。相者,心計人也。相至。公謬語曰:“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無日矣,今錦衣公有大氣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為壽。”相吐舌曰:“安得辦此?”公躡相足曰:“每見此邑人富而好義。吾令汝為貸。”遂取紙筆書某上戶若干、某中戶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數。九人,素善捕盜者,公又語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謁見,[邊批:諷使改裝。]勿以貸故作窶人狀。”相會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飲啖以示不疑。且戒二賊勿多飲,賊益信之。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鮮衣為富客,以紙裹鐵器,手捧之,陸續門外,謬雲:“貸金已至,但貧不能如數。”作哀祈狀,二賊聞金至,且睹來者豪狀,不復致疑。公呼天平來,又嫌幾小,索庫中長几,橫之後堂,二僚亦至,公與敬隔幾為賓主,而章不離公左右,公乃持砝碼語章曰:“[邊批:步步精細。]汝不肯代官長校視輕重耶?”章稍稍就幾,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鐵器競前,公乘間脫走,大呼擒賊。敬起撲公不及,自剄樹下;生縛章,考訊又得王保等三賊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為上狀,緹帥陸炳盡捕誅之。

[祁爾光曰]

“當命懸呼吸間,而神閒氣定,款語揖讓,從眉指目語外,另構空中籌畫,殲厥劇盜,如制小兒。經濟權略,真獨步一時矣。”

【譯文】

張佳胤為滑州縣令時,有大盜任敬、高章偽裝錦衣使前來見他。二人大剌剌的直入府堂,面朝北方,張佳胤雖覺奇怪,但仍然照常判案,這時任敬突然大聲罵道:“什麼時候了,還不立刻見我?”

張佳胤連忙命人退下迎見二人。

任敬對張佳胤說:“有聖旨在身,不能下拜。”

張佳胤說:“是聖上下旨要拘捕我嗎?”一面命人擺設香案恭迎聖旨。

任敬在張佳胤耳邊說道:“不是拘捕你,是要抄耿主事家。”府衙中有個叫耿隨朝的本地人,是個小官,因草場發生火災受到牽連下獄。

張佳胤更覺可疑,於是請兩人到後堂休憩,任敬一進後堂便扣住張佳胤左手,高章搭著張佳胤的肩,三人一同走進內室坐在坑上。任敬手摸著胡 子笑著說:“你不知道我是誰嗎?我從山寨來,聽說縣府庫房中有不少銀子,想暫借一用。”二人說完用匕首抵著張佳胤脖子。

張佳胤不慌不忙地說:“既然你們不是來尋仇,我再笨也不會為省幾個錢賠上自己老命,就算你們不用刀,我是個貪生怕死的人,氣力沒有你們大,工夫更不及你們好,又能拿你們怎麼樣呢?只是你們既自稱朝廷欽差,如果現在自露行跡,萬一讓人看到,這不是對你們不

利嗎?”

二人聽了覺得有理,就把匕首藏在袖中。張佳胤說:“滑州是個小地方,能有多少錢呢?”誰知任敬早有準備,拿出一本簿子,上面記載各州錢數,張佳胤沒辦法,只好求他們不要拿得太多,以免影響自己日後的升遷。二人商議許久,說:“我們兄弟有五人,你就給我們五千金吧。”

張佳胤說:“太好了,謝謝謝謝,但你們的背囊中裝得下這麼多錢嗎?再說,又怎麼走出縣府大門呢?”二人說:“你考慮的也對,你先為我們準備一輛車,把錢放在車上。”說完仍用匕首抵著張佳胤,不許有人跟隨在後,否則就刺殺張佳胤,又說:“等我們上馬離去後,就放了你。”

張佳胤說:“你們若是在白天押著我走,一定會引起百姓的圍攻,即使殺了我,你們也難脫身,不如等到晚上再啟程。二人連說此計甚好。

張佳胤又說:“官銀容易辨認,使用也不方便,縣中有幾個有錢人,不如由我向他們借來給你,這樣我不會因官銀短少而影響官運,你們也不用怕官府追捕。”二人更加稱讚張佳胤考慮周到。

張佳胤囑咐高章傳話下去,召手下小吏劉相前來,劉相這個人一向多心計。張佳胤假意對劉相說:“我運氣不好受到牽連,若被捕一定會砍頭,現欽差大人有能力為我脫罪,我內心非常感激,想送五千金聊表心意。

劉相聽了,吐了吐舌頭說:“一時間到哪兒籌這許多錢?”

張佳胤暗踢劉相一腳說:“我常見縣中富人熱心助人,你替我跑一趟,就說我向他們借錢用用。”於是取來紙筆,寫下某大戶多少,某中戶又多少,一共九人,加起來正好五千金。這九人其實是縣中捕盜高手,並不是什麼縣裡的有錢人。

張佳胤又對劉相說:“有欽差大人在,待會兒他們送錢來,都要穿著整齊,不要因為我向他們借錢,就裝出一副窮相。”其實是暗示那些人要準備好武器。

劉相這時已完全明白張佳胤話中的含意,告辭離去,張佳胤命人送上酒菜,並且先嚐表示酒菜無毒,以安賊心。張佳胤又頻勸二人不要多喝,以免酒後誤事,二人更加信任張佳胤。

飲酒至半,所召九人各自穿著光鮮,好像富豪般,雙手捧著用紙包皮裹的兵器站在門外,作出哀求的神情,說道:“大人借的錢已經拿來,可是小人家中實在沒有這麼多。”二賊聽說錢已送來,再看到來人都是富人打扮,更不懷疑。

張佳胤命人取秤來,又嫌桌子小,命人取庫房中長几橫放在後堂,二名役卒也跟著進來,張佳胤與任敬隔著長几,而高章卻緊挨在張佳胤身旁,張佳胤拿著砝碼,對高章說:“你難道不為你的長官秤金嗎?”高章稍一靠近長几,九人立即捧著手中的兵器衝上前去,張佳胤乘機脫身,大叫捉賊。任敬想撲向張佳胤已經來不及,逃往廚房見大勢已去,只有自殺,眾人捉住高章拷問,供出王保等三名同黨 ,立即下令逮捕,三人雖逃至京師,最後還是被逮捕正法。

[祁評疑問]

當張公命在危急時,仍能從容不迫,一面輕聲有禮的和敵人周旋。一面暗中籌劃,眉目傳意,殲滅巨盜有如制服 孩童,這種權術智慧在當時真是無人能比。

6!”7、羅巡撫

【原文】

羅某初出使川中,泊舟河邊,川中有一處,男女俱浴於河,即嬉笑舟邊。羅遣人禁之,[邊批:多事。]男女鼓譟大罵,人多,卒不可治。反拋石舟中而去,乃訴之縣,稍鞭數人,既而羅公巡撫蜀中,縣民大駭。羅公心計之,是日又泊舟舊處,大言之曰:“此處民前被我懲創一番,今乃大變矣。”嗟嘆良久,川民前猜遂解。

[評]

不但釋其猜,且可誘之於善,妙哉!

【譯文】

羅公初次出使四川,官船停在河邊,有一群男女不顧禮俗,在河邊共浴嬉戲,甚至在官船邊嬉鬧。羅公命人制止,但那群男女仗著人多,不但不聽勸阻,反而大聲喧罵,甚至向官船丟石頭,小兵也無可奈何。羅公將此事告知縣令,縣令抓來幾人,鞭打一頓以示懲戒。

不久,羅公出任四川巡撫,縣民大為驚慌,羅公知道縣民的恐懼後,心生一計,又命船停在當日所停的地方,大聲說道:“當日為了維護禮俗,此地的百姓曾被我懲戒一番,現在百姓一見我就害怕,有誰瞭解我的苦心呢?”接著連連嘆氣,從此川民對羅公不再有猜疑之心。

[馮評譯文]

羅巡撫一嘆,不但去除川民的猜忌,也導正善良的風俗,可說是妙計。

6!”8、沈括

【原文】

沈括知延州時,種諤次五原,值大雪,糧餉不繼。殿值劉歸仁率眾南奔,士卒三萬人皆潰入塞,居民怖駭。括出東郊餞河東歸師,得奔者數千,問曰:“副都總管遣汝歸取糧,[邊批:謬言以安其心。]主者為何人?”曰:“在後。”即諭令各歸屯,未旬日,潰卒盡還。括出按兵,歸仁至,括曰:“汝歸取糧,何以不持兵符?”因斬以徇,[邊批:眾既安,則歸仁一匹夫耳。]

[述評]

括在鎮,悉以別賜錢為酒,命廛市良家子馳射角勝。有軼群之能者,自起酌酒勞之。邊人歡激,執弓傅矢,皆恐不得進。越歲,得徹札超乘者千餘,皆補中軍義從,威聲雄他府。真有用之才也!

【譯文】

宋朝人沈括(博學善寫文章,著有《夢溪筆談》(等))治理延州時,北方種諤逼近五原。正值大雪,軍隊糧餉接繼不上,殿值(官名,宋置殿廷武官)劉歸仁不但不安撫士兵,反而帶領兵士南下,一時有三萬多人湧入延州。

訊息傳來,延州各地百姓大感恐懼。為安民心,同時讓士兵能儘快地返回駐地,不再逃竄,沈括準備了衣物糧餉,並親自到河東迎接,在第一批數千名逃兵到達時,沈括故意不拆穿他們,只說:“你們奉副都督命來延州領糧,領隊是何人?”

兵士也就順水推舟的答:“隨後到。”沈括命已領到米糧計程車兵立刻返回駐地,不到十天,所有潰逃計程車兵都已回營。

等局勢安穩下來,沈括才找來劉歸仁,責問道:“你帶兵來取糧,兵符何在?”於是以此罪名斬了劉歸仁。

[述評譯文]

沈括曾用皇帝所賜的錢購置好酒,邀集州內子弟參加馬術、射箭、角力等比賽,優勝者沈括便親自斟酒祝賀,眾人見獲勝時如此光榮,無不使出混身解數,唯恐不能得勝。一年後,得到殊榮的好手有上千人,沈括皆把他們編入軍隊,因此延州軍力較其他各州壯盛。沈括可說是個會用人的官。

6!”9、程頤

【原文】

河清卒於法不他役。時中人程昉為外都水丞,怙勢蔑視州郡,欲盡取諸埽兵治二股河。程顥以法拒之。昉請於朝,命以八百人與之。天方大寒,昉肆其虐,眾逃而歸。州官晨集城門,吏報河清兵潰歸,將入城。眾官相視,畏昉,欲弗納。顥言:“弗納,必為亂。昉有言,某自當之。”既親往,開門撫納,諭歸休三日復役。眾歡呼而入。具以事上聞,得不復遣。後昉奏事過州,見顥,言甘而氣懾。既而揚言於眾曰:“澶卒之潰,乃程中允誘之,吾必訴於上。”同列以告。顥笑曰:“彼方憚我,何能爾也!”果不敢言。

[評]

此等事,伊川必不能辦。縱能撫潰卒,必與昉詰訟於朝,安能令之心憚而不敢為仇耶!

【譯文】

宋神宗時,黃河的水兵,按律法不必服其他勞役。宦官程昉(神宗時王安石欲興水利,以為程昉知治河,任河北河防水利令)為河防大臣,仗勢不把州郡律法放在眼裡,想徵調黃河水兵整治三股河。程頤(人稱伊川先生)以不合律法拒絕,程昉便上奏神宗,朝廷於是下令程頤撥八百水兵給程坊。時正值天寒河水凍結,士兵受不了程昉的暴虐,紛紛逃離。

次晨州官齊集官府議事時,突有吏卒稟報:“水兵集體逃亡,即將入城。”眾官怕得罪程昉,想拒開城門,程頤說:“如果不開城門,一定會有亂事發生,程昉果真怪罪,由我程頤一人擔當。”說完親自到城門口迎接,並宣佈水兵可以休假三天再回去服役。士兵們在一片歡呼聲中進城。程頤又將水兵受虐待的情形稟報朝廷,終於免除水兵再服勞役。

事情過後,程昉對程頤便很畏憚。有一次程昉因事路過本州,見到程頤,只敢說些好話奉承程頤。然而,私底下程昉卻又不甘心,曾當著多人之前揚言:“黃河水兵的潰逃,是受了程頤的鼓動,我一定要上書奏明皇上!”很多人都替程頤擔心,程頤笑著說:“他怕我,不會對我怎樣的。”日後程頤果然無事。

[馮評譯文]

這樣的事,縱使程頤能安撫潰卒,卻必定要與程昉在朝廷對質(如此怎能令程昉心生畏懼而不敢與程頤作對呢?

620、呂頤浩

【原文】

建炎之役,及水濱,而衛士懷家流言。呂相頤浩以大義諭解,且怵以利曰:“先及舟者,遷五秩,署名而以堂印志之。”其不遜倡率者,皆側用印記。事平,悉別而誅賞之。

[述評]

六合 之戰,周士卒有不致力者。宋祖陽為督戰,以劍斫其皮笠。明日遍閱皮笠有劍跡者數十人,悉斬之。由是部兵莫不盡死。此與呂相事異而智同。

【譯文】

建炎(南宋高宗趙構年號)之役時,兵士因想家厭戰而流言四起。宰相呂頤浩除了對眾兵士曉以大義外,更誘之以利,說:“凡是率先上船禦敵者升官五級。”登船的軍士分別都簽下姓名,蓋上宰相印記,而那些領頭不服軍令的,則側蓋印記以示區別,戰事平定後,根據印記分別予以獎賞。

[述評譯文]

六合 之戰時,後周的部分兵士厭戰,於是宋太祖假借督戰之名,見有不認真作戰的兵士,就順勢以劍在其皮帽上劃上痕跡。第二天宋太祖就檢閱士兵皮帽,凡有劍痕者一律處死,從此兵士沒有不盡力作戰的。

宋太祖的做法雖和呂頤浩不同,但同樣都達到激勵士氣的目的。

62!”、段秀實

【原文】

段秀實為司農卿,會朱泚反。時源休教泚追逼天子,遣將韓旻領銳師三千疾馳奉天。秀實以為此係危逼之時,遣人諭大吏岐靈嶽竊取姚令言印,不獲,乃倒用司農印,追其兵。旻至駱谷驛,得符而還。

[按]

《抱朴子》雲:“古人入山,皆佩黃神白章之印,行見新虎跡,以順印印之,虎即去;以逆印印之,虎即還。”

今人追捕逃亡文書,但倒用印,賊可必得。段公倒印,亦或用此法。

【譯文】

唐朝段秀實(曾以象笏擊朱眥)為司農卿(官名,九卿之一,掌錢穀)時,朱泚(德宗時曾起兵稱帝,國號大秦)謀反,源休(曾勸朱泚稱帝)要朱泚乘勝進軍京城,一舉滅唐,並派將軍韓旻(唐將,亦工花鳥畫)率領精兵三千人入京支援。

段秀實認為情勢危急,命人盜取姚令言(任節度使,與朱昉共同謀反,事敗被斬)官印,沒有盜成,不得已只好在公文上倒蓋司農卿印,命人追趕韓旻,終於及時在駱谷驛截下韓旻,命令他返防。

[按譯]

抱朴子(即葛洪,好神仙煉丹術,著有《抱朴子》一書,說:“古人入山都佩戴黃袖越章之印,途中看見老虎腳印,就順著虎跡蓋印,老虎一定會離去,若逆著虎跡蓋印,老虎就會回來。”現在追捕逃犯,有些捕衙也相信如果倒蓋印記,一定可以追捕到賊人。段秀實攔阻韓旻入京支援朱眥而倒蓋司農卿印,或許就是根據這種說法。

622、黃震

【原文】

宋嘗給兩川軍士緡錢。詔至西川,而東川獨不及。軍士謀為變,黃震白主者曰:“朝廷豈忘東川耶?殆詔書稽留耳!”即開州帑給錢如西川,眾乃定。

【譯文】

宋朝時,朝廷有一次犒賞兩川軍士,詔書已送抵西川,而東川卻獨獨不見詔書,東川軍士不服,想舉兵謀反。

黃震(為人清廉正直,著有《古今紀要》)對為首的軍士說:“兩川計程車兵同樣為朝廷效命,朝廷怎會不犒賞東川呢?一定是詔書在路上耽擱了。”立即下令先挪用府庫的銀錢犒賞軍士,才平息眾怒,化解了一場亂事。

623、趙葵

【原文】

趙方,寧宗時為荊湖制置使,一日方賞將士。恩不償勞,軍欲為變。子葵時年十二三,覺之,亟呼曰:“此朝廷賜也,本司別有賞賚。”軍心一言而定。

[按]

趙葵,字南仲,每聞警報,與諸將偕出,遇敵輒深入死戰。諸將唯恐失制置子,盡死救之,屢以此獲捷。

【譯文】

趙方(宋朝將軍,屢敗金人)在宋寧宗時任荊湖制置史(官名,掌籌劃邊境軍旅之事),有一次朝廷犒賞軍士,賞賜太少,引起軍士不滿,趙方的兒子趙葵,這時才十二、三歲,察覺軍士不滿的情緒,突然大聲叫道:“這是朝廷的賞賜,我父親另有獎賞。”趙葵的一句話立刻穩定人心,化解了將士的不滿。

[按譯]

趙葵字仲南,每遇敵人來襲就與將士一同上陣,更多次深入敵陣殺敵,將士擔憂他的安全,無不奮勇攻戰,因此屢次獲勝。

624、周金

【原文】

周襄敏公[名金,字子庚,武進人。]撫宣府,總督馮侍郎以苟刻失眾心。會諸軍詣侍郎請糧,不從,且欲鞭之,眾遂憤,轟然面罵,因圍帥府,公時以病告,諸屬奔竄,泣告公,公曰:“吾在也,勿恐。”即便服出坐院門,召諸把總官陽罵曰:“是若輩剝削之過,不然,諸軍豈不自愛而至此!”欲痛鞭之,軍士聞公不委罪若也,氣已平。乃擁跪而前,為諸把總請曰:“非若輩罪,乃總制者罔利不恤我眾耳!”公從容為陳利害,眾囂曰:“公生我。”始解散去。

【譯文】

周金任宣府安撫使時,總督馮侍郎為人苛薄而大失民心。有一次當地駐軍為請領軍糧求見馮侍郎,侍郎不但不答應,反而命人鞭打他們,諸將一時氣憤,當場怒罵侍郎,並率兵包皮圍帥府。周金當時正臥病在床 ,屬下急忙稟報軍士包皮圍都府事,周金鎮定的說:“凡事有我,你們不用害怕。”

於是身穿便服坐在都府門口,當著眾軍士對著自己屬下罵道:“一定是你們的過錯,否則軍士們怎會如此不自重的包皮圍都府。”

隨後下令重打屬下。軍士們見周金並不袒護部屬,怒氣已消,於是跪在周金面前說:“不是他們的錯,請大人不要責罰他們,這一切都是總督大人引起的,他只顧私利,完全不體恤我們,我們一時氣憤,才包皮圍帥府。”

周金一面安撫軍士,一面慢慢的為軍士分析其中利害,軍士們由衷的說:“因為您我們才能活命。”於是解散離去。

625、徐文貞

【原文】

留都振武軍邀賞投帖,詞甚不遜,眾憂之。徐文貞面諭操江 都御史:“出居龍江 關,整理江 操之兵。萬一有事,即據京城調江 兵,杜其入孝陵之路。”且曰:“事不須密,正欲其聞吾意,戒令各自為計。”變遂寢。

【譯文】

唐朝末年,藩鎮因擁有兵權,常目中無人。有一回振武軍強索賞賜,言詞傲慢,語多威脅,一時京城為之大驚。徐文貞指示操江 (官名掌江 防之事)都御史(都察院之長)鎮守龍江 關,整頓水兵,萬一有亂事發生,立即保衛京城。同時調派水兵入京,並且囑咐說:“這些部署無需保密,我就是要讓振武軍知道我的準備。”徐文貞下令各地守軍加強巡防,見機行事。於是振武軍不敢再有輕舉妄動。

626、王守仁

【原文】

王公守仁至蒼梧時,諸蠻聞公先聲,皆股慄聽命。而公顧益韜晦,以明年七月至南寧,使人約降蘇受。受陽諾而陰持兩端,擁眾二萬人投降,實來觀釁。公遣門客龍光往諭意,受眾露刃如雪,環之數十里,呼聲震天,光坐胡 床 ,引蠻跪前,宣朝廷威德與軍門寬厚不殺之意,辭懇聲厲,意態閒暇,光貌清古,鼻多髭,頗類王公。受故嘗物色公貌,竊疑公潛來,鹹俯首獻款,誓不敢負。議遂定,然猶以精兵二千自衛,至南寧,投見有日矣。而公所愛指揮王佐、門客岑伯高雅知公無殺蘇受意,使人言蘇受,須納萬金丐命,蘇受大悔,恚言:“督府誑我。且倉卒安得萬金?有反而已。”守仁有侍兒,年十四矣,知佐等謀,夜入帳中告公,[邊批:強將手下不畜弱兵。]公大驚,達旦不寐,使人告蘇、受:“毋信讒言,我必不殺若等。”受疑懼未決,言“來見時必陳兵衛。”公許之,受復言:“軍門左右祗候,須盡易以田州人,不易即不見。”公不得已,又許之。蘇、受入軍門,兵衛充斥,郡人大恐,公數之,論杖一百,蘇、受不免甲而杖,杖人又田州人也,由是安然受杖而出,諸蠻鹹帖。

[按]

龍光,字沖虛,吉水人,以縣丞致仕。王公督軍虔南日,闢為參謀。宸濠之變,公易舟南趨吉安,光實贊之,一切籌畫,多出自光。後九年,田州之役,公復檄光以從,卒定諸蠻,亦異人也。陳眉公惜其功賞廢閣,為之立傳。

【譯文】

王守仁來到蒼梧後,當地夷人聽說王守仁的名聲,都對他敬畏不已,而王守仁也更加的謙虛謹慎。

第二年七月,王守仁前往南寧,先派人招降蘇受,蘇受表面接受,內心卻另有打算。,帶領兩萬人馬,名為投降,實則想伺機叛變。王守仁派門客龍光接見蘇受,蘇受的部眾個個露出兵刃,刀光閃閃,綿長數十里,喊聲震天。龍光卻全然不把這些威脅看在眼裡,他舒適的靠坐胡 床 (一種可摺疊的輕便坐具,亦稱交 椅或交 床 ),要蘇受及一干夷人頭領上前,跪聽朝廷安撫不殺的詔書。龍光意態從容,但聲音激越,措詞嚴厲,再加上龍光面貌清瘦又蓄著一撮胡 子,長相頗像王守仁。蘇受曾向人打聽王守仁的長相,以為龍光就是王守仁,於是不敢違抗,願意真心歸降,具誓言絕不再反叛,於是和議達成。

然而,和議雖已達成一段時日了,蘇受還是有些疑心,出入都帶著二千名精兵護衛,惟恐王守仁忽然翻臉動手。王守仁的手下有王佐、岑伯高兩人,雖明知王守仁根本無意殺蘇受,卻派人告訴蘇受必須獻萬金才能保住一命。蘇受一聽悔恨交 加,認為王守仁騙他,又一時間無法籌得萬金保命,既然難逃一死,不如干脆叛變。

王守仁有一名侍兒,年約十四歲,無意中得知王佐等人陰謀,趁夜偷溜進守仁臥室向他稟報。王守仁大吃一驚,急得一夜 未睡,派人告訴蘇受說:“不要聽信謠言,只要你投降,我一定信守承諾,絕不殺你。”蘇受表示不放心,見面時仍將帶兵前來,王守仁答應蘇受的要求,蘇受又說:“王公身旁的護衛一定要全換成本地人擔任,否則所有協議作罷。”

王守仁不得已也答應。

當蘇受帶部眾入城時,百姓大為恐慌,王守仁下令:“凡是身懷武器者,一律鞭刑一百。”

蘇受本人也因攜帶武器而受鞭刑,由於執行者是本地人,而且他又無須卸甲受刑,根本打不痛,所以蘇受也就欣然受罰,這才真正安撫了夷人。

[按譯]

龍光字沖虛,吉永人,一生官只做到縣丞。王守仁為虔南督軍時,曾聘他為參謀。

宸濠之變時,王守仁乘船安然逃到吉安,主要便由於龍光的安排,而當時避險的一切事務亦多由龍光一手策劃。後有田州之役,王守仁又徵召龍光效力,終於平定蠻夷,也算是個奇人。陳眉公很痛惜龍光的功業事蹟和一生官途的不成比例,特別為他作傳。

627、顧蚧耿定力

【原文】

顧蚧為儋耳郡守,文昌海面當五月有大風飄至船隻,不知何國人,內載有金絲鸚鵡,墨女,金條等件,地方分金坑女,止將鸚鵡送縣,申呈鎮巡衙門。公文駁行鎮守府,仍差人督責,原地方畏避,相率欲飄海,主其事者莫之為謀。蚧適抵郡,鹹來問計,蚧隨請原文讀之,將“飄來船”作“覆來船”改申,遂止。

益民喬蠢,小眚累累大辟。耿恭簡公[定力]為守,多所平反。有男子婦死而論抵者,牘曰:“婦詈夫獸畜。”庭訊之,則曰:“詈儂為獸畜所生耳。”遂援續二字於牘,而投筆出之,蓋婦詈姑嫜,律故應死也。

[評]

只換一字,便省許多事;只添兩字,便活一性命。是故有一字之貧,亦有一字之師。

【譯文】

顧蚧為儋耳郡守,時正當五月,海上多颶風。一天,有一艘不明國籍的大船碰上颶風飄到岸邊,船上載有鸚鵡,美女 ,金條等物,當地的官府、百姓私下分佔了黃金,美女 ,只將鸚鵡連同報告呈交 縣衙。府城派人前往調查,地方官及百姓都害怕事發獲罪,甚至想逃往海外。承辦的官員也急得不知是好。

正巧顧蚧來到文昌縣,官員前來請教對策,顧蚧在看過原先呈送的公文後,只將原公文中的“飄來船”改為“覆來船”,改定後再呈縣衙,於是上級不再派人追查。

益州地處邊遠,老百姓愚昧無知,又不受管束,平日往往小錯不斷,每每因為小錯被判死刑。耿恭簡為太守時,曾平反許多案件,益州百姓賴以活命的人不少。

有一回,有位男子失手殺死老婆,按律法殺人者償命。判決書上有提到,“婦罵夫畜生”之類的話,耿恭簡便問行兇的男子詳情,男子說:“她罵我是畜生所生,一時氣憤才失手殺了她。”

於是耿恭簡拿起筆在判書上多添了“所生”兩個字後就宣佈退堂。原來媳婦罵翁姑,在當地的律法上是該處死的。

[評譯]

顧蚧只改一個字,省卻上級追查的麻煩;耿恭簡只加兩個字,便救回一條人命。所以有因為一個字而成人 師的。

628、胡 興

【原文】

祁門胡 進士興令三河。文皇封趙王,擇輔以為長史。漢庶人將反,密使至,趙王大驚,將執奏之。興曰:“彼舉事有日矣,何暇奏乎?萬一事洩,是趣之叛。”[邊批:大是。]一日盡殲之。漢平,趙王讓還護衛兵。宣廟聞斬使事,曰:“吾叔非二心者!”趙遂得免。

【譯文】

明成祖朱隸封三子高燧為趙王時,曾徵召三河縣令胡 興為長史(官名,諸史之長,為幕僚之職)。後來宣帝在位時,漢王朱高煦暗中謀反,派密使求見趙王,趙王大驚,想質押密使奏報朝廷,胡 興說:“漢王密謀起事已有一段時日,現在來不及奏報朝廷。再說萬一奏報朝廷的訊息走漏,說不定會加速亂事的發生。於是暗中殺了密使。亂事平定後,宣帝聽說趙王斬密使一事,說道:“看來叔叔對我倒是沒有二心。”從此對趙王更加信任。

629、張浚

【原文】

建炎初,駕幸錢塘,而留張忠獻於平江 為後鎮。時湯東野[字德廣,丹陽人。]適為守將,一日聞有赦令當至,心疑之,走白張公。公曰:“亟遣吏屬解事者往視,緩驛騎而先取以歸。”湯遣官發視,乃偽詔也,度不可宣,而事已彰灼。卒徒急於望賜,懼有變,復謀之張公,公曰:“今便發庫錢,示行賞之意。”乃屏偽詔,而陰取故府所藏登極赦書置輿中,迎登譙門,讀而張之,即去其階,禁,無敢輒登者。而散給金帛如郊賚時,於是人情略定,乃決大計。

【譯文】

宋高宗建炎初年,高宗到錢塘,命張浚鎮守平江 ,湯東野為守將。一天,聽說皇帝下詔書,湯東野感到奇怪,立即報告張浚。張公說:“趕緊派個會辦事的官員,得比前去接旨的驛丞早一步取得聖旨回來。”湯東野檢視取回的聖旨,發覺是偽造的,不能對百姓公佈,但是由於全部百姓都知道皇上有下詔書,而軍士們更希望能獲得皇上的犒賞,如果不公開宣旨,又怕引發動亂,於是急忙和張公商量。

張公說:“只有先挪用郡府的庫銀,宣稱是皇上的賞賜。”

張浚暗中以郡府中所收藏的舊詔書取代假詔書,登上譙門對百姓宣讀,隨即命人拆去階梯,禁止人們登譙門,另外犒賞軍士金帛,於是人心才安定了一些,來得及慢慢安排大計。

630、張詠徐達

【原文】

張乖崖守成都,兵火之餘,人懷反側。一日大閱,始出,眾遂嵩呼者三。乖崖亦下馬,東北望而三呼,復攬轡而行。眾不敢譁,[邊批:石敬塘斬三十餘人猶不止,詠乃不勞而定。]

上嘗召徐中山王飲,迨夜,強之醉。,醉甚,命內侍送舊內宿焉。舊內,上為吳王時所居也。中夜,王酒醒,問宿何地,內侍曰:“舊內也。”即起,趨丹陛下,北面再拜,三叩頭乃出。上聞之,大說。

[評]

乖崖三呼,而軍譁頓息;中山三叩頭,而主信益堅。倉卒間乃有許大主張,非特恪謹而已!

【譯文】

宋朝人張詠(官至吏部尚書,著有《乖崖集》)戍守成都時,戰火連連,人心浮動。一天舉行校閱,張詠才剛出現,軍士們立刻大聲鼓譟,再三呼叫萬歲,張詠立即下馬面向東北高呼三聲“皇上萬歲”,再上馬繼續校閱。軍士們見此舉動,不敢再喧譁。

明太祖有一次召徐達飲酒,飲至夜晚還不停灌徐達酒。徐達大醉,太祖命內侍送徐達到舊內休息。舊內是太祖為吳王時所住的宮殿,半夜徐達酒醒,問奴僕此為何處?奴僕答:“舊內。”

徐達立即起身,跪在臺階上朝北拜,三叩首後才離去。

太祖聽說這件事後,非常高興。

[評譯]

張詠高呼三聲萬歲,平息了軍士們急躁反叛的情緒;徐達三叩首,堅定了太祖對他的信任。這兩人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對日後影響甚大的決定。看他們二人的作為,豈只是行事謹慎而已。

63!”、顏真卿李揆

【原文】

安祿山反,破東都,遣段子光傳李忄癸,盧奕,蔣清首,以徇河北。真卿紿諸將曰:“吾素識忄癸等,其首皆非是。”乃斬子光而藏三首。

李尚書揆素為盧杞所惡,用為入蕃會盟使。揆辭老,恐死道路,不能達命。帝惻然,杞曰:“和戎當擇練朝事者,非揆不可,揆行,則年少於揆者,後無所避矣。”邊批:佞口似是,揆不敢辭,揆至蕃。酋長曰:“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紿之曰:“彼李揆安肯來耶?”

【譯文】

唐玄宗時安祿山(本是胡 人,得玄宗寵 信,任平盧兼範陽節度使,天寶十四年舉兵,陷長安,自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後敗被殺)謀反,攻陷長安,命段子光帶著李忄癸(安祿山攻陷長安後被害)、盧奕(安祿山之亂與忄癸同死)、蔣清(安祿山反與忄癸同死)三人的人頭招降河北一帶的勤王之師。

顏真卿(博學,擅正草書,著有《顏魯公集》)對諸將軍說:“我認識李忄癸等三人,這不是他們的頭顱。”於是顏真卿斬了段子光,而把李忄癸、盧奕、蔣清三個人頭藏起來。

唐德宗宰相盧杞(性陰險,貌醜陋,但口才佳,德宗任其為相,常陷害忠良)一向討厭尚書李揆(唐開元進士,善應對),想刁難他,於是向德宗推薦李揆為朝廷特使,到番邦簽訂盟約。李揆以“年老多病,怕路途遙遠,恐難達成使命”為由請辭,德宗也很同情。盧杞說:“出使番邦一定要挑選熟悉政務、善於應對的大臣,此事非李尚書不可,如果以李尚書如此年紀還肯為明廷出使番邦,那麼朝中這些比李尚書年輕的,誰敢不為朝廷效命呢?”

於是李揆無法再推辭。

李揆來到番邦後,番王問:“聽說貴國有位人稱大唐第一的李揆,可是閣下麼?”

李揆怕番王會藉故強行挽留,就騙番王說:“那個李揆怎麼肯來呢?”

632、顧琛

【原文】

宋文帝遣到彥之經略河南,大敗,悉委棄兵甲,武庫為之空虛。帝宴會,有歸化人在座,帝問庫部郎顧琛:“庫中仗有幾許?”琛詭辭答:“有十萬人仗。舊庫仗秘,不知多少。”帝既發問,追悔失言,得琛此對,甚喜。

【譯文】

南朝宋文帝派遣劉彥之負責河南一帶的軍事,卻一戰大敗,兵士們紛紛紛丟下武器潰逃,一時京城兵庫武器短缺。

有一天,文帝賜宴,突然問管兵庫的顧琛:“兵庫中現有多少庫存武器?”顧琛故意說:“兵庫的武器,足可供十萬士兵使用,其中舊存武器還不包皮括在內。”文帝話說出口後,才驚覺座中有河南地歸化的人,頗覺後悔,聽了顧琛的回答才鬆了口氣,非常開心。

633、李迪

【原文】

真宗不豫,李迪與宰執以祈禳宿內殿。時仁宗幼衝,八大王元儼素有威名,以問疾留禁中,累日不出。執政患之,無以為計,偶翰林司以金盂貯熟水,曰:“王所需也。”迪取案上墨筆攪水中盡黑,令持去,王見之,大驚。意其毒也,即上馬馳去。

【譯文】

宋真宗病重,李迪(有賢臣之稱)與宰相為祈神消災而留宿宮中。八大王趙元儼(宋周王,於兄弟中排行第八)素有野心,此次以探真宗病為由進住宮中,雖已有一段時日,但似乎沒有離宮的打算。而仁宗年紀還小,輔政大臣雖憂急在心,卻也無計可施。

湊巧有一天,趙元儼需要開水,翰林司(官名,唐宋內廷供奉之官)用金盆盛了開水,正要端去,李迪靈機一動,拿起案桌上毛筆在盆中一攪,然後命翰林司端去,趙元儼一見盆水微黑,以為有人暗中下毒想謀害他,立刻騎馬離宮。

634、曹瑋張浚

【原文】

曹武穆瑋知渭州,號令明肅,西人憚之。一日方召諸將飲,會有叛卒數千亡奔賊境,候騎報至,諸將相視失色。公言笑如平時,徐謂騎曰:“吾命也,汝勿顯言。”西人聞,以為襲己,盡殺之。

統制酈瓊縛呂祉,叛歸劉豫。張魏公方宴,僚佐報至,滿座失色,公色不變,樂飲至夜,乃為蠟書,遣死士持遣瓊,言“事可成,成之;不可成,速全軍以歸。”虜得書,疑瓊,分隸其眾困苦之,邊賴以安。

[述評]

此即馮睢殺宮他之智。西周宮他亡之東周,盡以國情輸之。西周君大怒,馮睢曰:“臣能殺他。”君予金三十斤,睢使人操金與書問遺宮他云云。東周君殺宮他。

【譯文】

北宋時,曹瑋任渭州知府時,軍紀嚴明,胡 人對他敬畏不已。

有一天,曹瑋宴請各將領時,守衛前來報告有數千名士兵叛變投降胡 人,將領們都大吃一驚。只見曹瑋談笑如常,不慌不忙的對守衛說:“他們是奉我命去的,你不要張揚出去。”

胡 人聽說這件事,以為降兵是曹武派來偷襲詐降的兵士,就將他們全數處斬。

南宋時統制(官名,宋南渡後設置,統領將領管制軍馬)酈瓊(金人,字國寶)綁架了呂祉投降劉豫(宋朝人,高宗南渡後金人立為皇帝,國號大齊)。

張魏公(張浚)宴請賓客時,副將前來報告此事,滿座的賓客大為吃驚,只見張魏公面不改色,照常飲宴。直到夜深才寫了一封信,用臘封口後,命一名死士送交 酈瓊,信中寫道:“如有機會刺殺劉豫則見機行事,否則儘快抽身。”劉豫截下這封信後,下令逮捕酈瓊及他的手下,於是邊境又恢復平靜。

[述評譯文]

張魏公所用的,就是馮睢殺宮他的計謀。

西周宮他投降東周,並把西周的機密洩露給東周。西周君王大為生氣,馮睢說:“只要給我黃金三十斤,我便能殺宮他。”馮睢派人拿著信與黃金見宮他,於是東周君便殺了宮他。

635、太史慈

【原文】

太史慈在郡。會郡與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聞者為善。時州章已去,郡守恐後之,求可使者。慈以選行,晨夜取道到洛陽,詣公車門,則州吏才至,方求通。慈問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章安在?題署得無誤耶?”因假章看,便裂敗之,吏大呼持慈,慈與語曰:“君不以相與,吾亦無因得敗,禍福等耳,吾不獨受罪,豈若默然俱去?”因與遁還,郡章竟得直。

【譯文】

三國時,吳國的郡、州兩府間常有衝突,而朝廷很難分辨誰是誰非,往往以先呈送的公文為是。

有一次州府的奏章已送出,郡府怕落後,於是徵求能攔截州使者的人。太史慈(三國吳人,字子義)正巧在郡內,就志願前往。日夜兼程,來到洛陽,到了宮門口時,州府的使者才到,正要請人通報。太史慈先問使者:“你是來呈送州府奏章的嗎?”

答:“正是。”

又說:“奏章在哪兒?題署沒有錯誤嗎?”於是假意檢視,卻把奏章給撕了。

使者大叫抓人,太史慈卻說:“如果你不隨便把奏章交 給我,我也撕不了。我若被抓,你也難脫罪,不如假作沒事回去吧。”於是兩人一起離開洛陽,而郡府的奏章也就順利的呈給朝廷了。

636、楊四

【原文】

天順中,承天門災,閣臣嶽正以草詔得罪,降廣東欽州同知。道漷,以母老留閱月,尚書陳汝言素憾正,至是嗾邏者以私事中,逮繫詔獄,拷掠備至,謫戍肅州鎮夷所。至涿州,夜宿傳舍,手梏急,氣奔欲死,涿人楊四者素聞正名,為之祈哀,解人不肯,因醉以醇酒,伺其熟睡,謂正曰:“梏有封印,奈何?”正曰:“可燒鏊令熱,以酒噴封紙,就炙之,紙得燥,自然昂起。” 楊乃如其言,去釘脫梏,刳其中,復釘而封之。其人既醒,覺有異,楊乃告曰:“業已然,可如何?今奉銀數十兩為壽,不如納之。”正以此得至戍所。

【譯文】

明英宗天順年間,承天門發生火災,內閣大臣嶽正(明朝正統進士,因杵石亨謫貶,著有《類博雜言》等書)因起草詔書有失獲罪,被貶為廣東欽州同知。路經漷縣,因母親年歲已大,恐奉養之日不多,曾停留一個月陪伴母親。

尚書陳汝言(有謀略,著有《秋水集》)一向忌恨嶽正,為報私仇,便藉此事下令拘捕嶽正,嚴刑拷打後發配肅州鎮夷所。一路上,嶽正被差官折磨得不成人 形。一天夜晚來到涿州一家客棧休息,有個叫楊四的本地人,一向尊敬嶽正的為人,為嶽正向差官求情,要求松下鐐銬。差官不答應。

為救嶽正,楊四隻好假意請差官喝酒,趁差官酒醉熟睡施救,但一見嶽正的手銬,便洩氣的說:“手銬上有封條,怎麼取下手銬呢?”

嶽正說:“用火把手銬加熱,再用酒灑在封條上,潮溼的封條烤乾之後自然會翹起來,便容易脫落了。”

楊四照嶽正的話去做,扭鬆手銬上的鐵釘後,再將封條貼上。

第二天差官發覺手銬鬆脫,楊四具實相告,並說:“事已至此,你又能如何?鬧大了您也難脫罪,這有紋銀幾十兩給您添福增壽,您就收下吧?”

於是嶽正得以平安的到達肅州。

637、李文達

【原文】

天順初,德、秀等王皆當出閣,英廟諭李文達公賢慎選講讀官,文達以親王四位,用官八員,翰林幾去半矣,乃請於新進士內選人物俊偉、語言正當、學問優長者,授以檢討之職,分任講讀。遂為定例。

【譯文】

明英宗天順初年,德、秀等四位皇子即將受封,英宗面諭李文達要慎重的遴選四位皇子的講讀官(講解誦讀詩書)。李文達認為四位親王的講讀官以往翰林幾乎佔了一半,想有所改變,就奏請英宗准許由新科進士中,遴選樣貌英俊身材挺拔、言談得體舉止謙和、學識豐富的人,授以官位擔任講讀,從此成為遴選講讀官的一種慣例。

638、周忱

【原文】

己巳之難,也先將犯京城,聲言欲據通州倉。舉朝倉皇無措,議者欲遣人舉火燒倉,恐敵之因糧於我也。時周文襄公[忱]適在京,因建議,令各衛軍預支半年糧,令其往取。於是肩負者踵接,不數日,京師頓實,而通州倉為之一空。

[述評]

一雲,己已之變,議者請燒通州倉以絕虜望。於肅愍曰:“國之命脈,民之膏脂,奈何不惜?”傳示城中有力者恣取之,數日粟盡入城。

酈生以楚拔滎陽不堅守為失策,勸沛公急取敖倉。

又李密據黎陽倉,開倉恣民就食,浹旬得兵三十餘萬。徐洪客獻策謂:“大眾久聚,恐米盡人散,難以成功,宜乘銳進取。”密不從而敗。

劉子羽守仙人關,預徙梁、洋公私之積。金人深入,饋餉不繼,乃去。

自古攻守之策,未有不以食為本者,要在敵未至而預圖耳。若搬運不及,則焚棄亦是一策,古名將亦往往有之,決不可齎盜糧也。

【譯文】

明己巳年瓦剌舉兵入侵,並揚言要佔領通州各米倉。訊息傳來,朝廷百官大為驚慌,有大臣建議燒燬米糧,以免增加瓦剌的實力。周文襄,正巧在京城,便建議下令各守衛軍可前去通州預支半年軍糧,命令下達沒多久,京師各米倉盈滿,而通州已成空倉。

[述評譯文]

另有一說是:己巳年大臣曾建議燒燬通州米倉,以斷絕瓦剌野心,於肅愍(謙)上奏說:米糧是國家命脈、人民膏脂,不應輕易焚燬。於是下令城中凡有能力搬糧的百姓都可前去通州搬米,不多日,通州的米全集中到京城。

楚漢相爭時,酈食其認為,項羽攻熒陽卻不力守是一大失策,勸劉邦奪取敖倉米糧,奠下日後勝基;而李密佔領黎陽後曾下令大開米倉任百姓搬米,一時歸附李密的有三十萬人,徐洪客曾建議李密:趁米糧充足深得人心時,一鼓作氣繼續進攻,不要等到米盡人散時就難成功了,但李密沒有接受這建議,終於失敗。

宋朝時劉子羽佔仙人關,事先運走梁洋公私藏的米糧,金人進攻時,因糧餉不繼,只有退兵。

自古軍人作戰無不以米糧為勝負關鍵,因此在敵人尚未進攻前就要有全盤的計劃,萬一搬運不及,燒燬也是一種策略,許多名將往往也用這一招,就是不能將米糧白白送給敵人。

639、韓雍

【原文】

韓雍弱冠為御史,出按江 西。時有詔下鎮守中官,而都御史誤啟其封,懼以諮雍,雍請宴中官而身為解之,明日偽為封識,而藏舊封於懷,俟會間,使郵卒持以付己,佯不知而啟之,稍讀一二語,即驚曰:“此非吾所當聞。”遽令吏還中官,則已潛易舊封矣,雍起謝罪,復欲與郵卒杖,中官以為誠,反為救解,歡飲而罷。

[述評]

此即王韶欺郭逵之計,做得更無痕跡。

郭逵為西帥,王韶初以措置西事至邊。逵知其必生邊患,因備邊財賦連及商賈,移牒取問。韶讀之,怒形顏色,擲牒於地者久之,乃徐取納懷中,入而復出,對使者碎之。逵奏其事,上以問韶,韶以原牒進,無一字損壞也。上不悟韶計,不直逵言,自是凡逵論,詔皆不報,而韶遂得志矣。

韓襄毅在蠻中,有一郡守治酒具進,用盒納妓於內,徑入幕府,公知必有隱物,召郡守入,開盒,令妓奉酒畢,仍納於盒中,隨太守出。

[評]

此必蠻守欲假此以窺公耳,公不拂其意,而處之若無事然,此豈死講道理人所知,

【譯文】

明朝人韓雍(屢次破賊有功,兩廣人曾立祠祀奉)二十來歲就當了江 西御史。有次一封皇帝頒賜宦官的敕書,被都御史誤為普通公文而誤拆。都御史怕有殺身之禍,請教韓雍共商對策,韓雍表示,他將設宴請蔡太監,決定親自為他解決這個難題。

第二天,他先偽造一封假信,把原來的真信藏在懷中,在宴席前悄悄把假信交 給郵卒,叮囑郵卒在宴席開始後送交 自己,然後故意拆信,讀了幾句後,就很驚慌的說:“這不是頒給我的敕書。”

於是把原來已拆封的敕書送給宦官,除了一再謝罪外,並請求與郵卒一起領罰,宦官被韓雍的誠意感動,反而連連勸慰,賓主繼續暢飲。

[述評譯文]

韓雍的計謀,其實就是王韶欺騙郭逵之計,只是韓雍做得更是天衣無縫。

郭逵為邊帥時,王韶奉命治理邊境。郭逵知道王韶治理邊境必會發生變亂,想讓王韶知難而退,就派人送給王韶一本邊境各地的財賦概況及商家資料,徵詢王韶意見。王韶看了一兩頁後,就把資料摔在地上,許久之後才將資料揣入懷中,來到室外,當著郭逵使者的面將資料撕毀。

郭逵將此事奏稟皇帝,皇帝召來王韶時,只見王韶將原本呈上,沒有絲毫毀損,皇帝沒有察覺王韶的計謀,以為郭逵沒有說實話,從此王韶得到皇帝的寵 信。

韓雍有一次來到番地,當地郡守準備了酒菜,把一名妓女藏在箱中,命人送到韓府。韓雍知道其中定有文章,使召來郡守當場開箱,請出妓女。酒宴結束後,韓雍請妓女再回到箱中,隨太守一起離開府衙。

[評譯]

箱中暗藏妓女一事,一定是番邦郡守想借此試探韓公,韓公不違逆郡守的心意,處理泰然自若,這種技巧,哪裡是一味遵奉聖人之道的古板人所能懂的。

640、耿定力

【原文】

耿司馬公[定力]知成都府。益俗不喪而冠素,亟禁之。適兩臺撥捕蝗,公寢未發。道逢三素冠,皆豪子弟也,數之曰:“法不汝貰,能掠蝗自雪乎?”

其人擊顙,遍募人掠之。蝗盡,民無擾者。

[評]

本欲掠蝗,借素冠以濟。一舉兩得,靈心妙用,可以類推。

【譯文】

明朝耿司馬為成都知府時,想導正當地“人死不發喪,只戴白帽”的風俗。

碰巧成都鬧蝗災,上有命令消滅蝗害,耿司馬還不及下令捕蝗,就在路上碰到三位頭戴白帽的富家子弟。耿司馬忍不住的責備他們說:“親人過世不發喪只戴白帽,就算律法能容,你們良心可安?現在給你們一個贖罪的機會。看你們能不能盡力捕蝗,來安慰死者。”

三名富家子弟立即招募鄉人捕蝗,平息了一場蝗災。

[評譯]

耿司馬本來只是奉命消滅蝗蟲,借導正不良 風俗促使鄉人盡力滅蝗,真可說是靈心妙用,一舉兩得。

641、某教諭

【原文】

有御史罪其縣令。縣令密使嬖兒侍御史,御史暱之,遂乘機竊其篋中篆去。御史顧篆篋空,心疑縣令所為而不敢發,因稱疾不視事。嘗聞某教諭有奇才,因其問疾,召至床 頭訴之。教諭教御史夜半於廚中發火,火光燭天,郡縣俱赴救。御史持篆篋授縣令,他官各有所護。及火滅,縣令上篆篋,則篆在矣。

或雲此教諭乃海瑞也,未詳。

[評]

山盡水窮處,忽睹天台、雁蕩、洞庭、彭蠡,想胸中有走盤珠萬斛在。

【譯文】

明朝時有位縣令得罪了御史,於是悄悄派自己嬖倖的童僕去服侍御史,御史非常寵 愛這名童僕。一天,這童僕乘御史不注意。偷偷將御史收藏在小箱中的官印偷走。御史發覺官印遺失,懷疑是縣令暗中主使,但又不敢隨便張揚。聽說有個教諭(官名,掌教誨生員)是個奇才,點子很多,便假稱生病暫時不能處理公務。藉著教諭前來探病,召教諭來到床 前向他請教。

教諭說:“大人不妨半夜時在廚房放把火,各官員一定會前來救火。大人到時就可借保護財物為名,把印信箱交 給縣令保管。當然其他官員,也都交 付他們一些物品。我保證遺失的印信一定物歸原主。”

御史依計幸事,等到大火撲滅,縣令呈上印信箱時,印信果然已在箱中。

有人說這教諭就是海瑞,不太清楚。

[評譯]

在山窮水盡的困境時,忽然看到天台山、雁蕩山、洞庭湖和彭蠡湖(鄱陽湖),這樣的人,想必胸中定有萬斛珠在盤中打轉。

642、王安

【原文】

神廟雖定儲,而鄭貴妃權譎有寵 ,東宮不無危疑,侍衛單微,資用多匱,彌縫補救,司禮監王安力為多。福邸出藩,貴妃傾宮畀之。或迎附東宮,勒止最後十箱,舁至宮門。安知之,諫曰:“此非太子之道也。”或曰:“業已舁至,奈何?”安曰:“即舁還之。”更簡箱之類此者十枚,實以器幣而贈之。乃謂妃曰:“適止箱於宮門,欲以仿箱制也。”上及貴妃皆大喜。

【譯文】

鄭貴妃為人多心計,甚得明光宗寵 愛。光宗雖已冊立太子,但太子不受重視,不但侍衛少,日常開支更是窘困,全靠司禮監(掌宮廷禮儀)王安(光宗時為司禮太監,後為魏忠賢所害)籌措,太子地位仍岌岌可危。

有一次福邸出藩,鄭貴妃傾全力準備豐盛的禮物。有人為討好太子,將鄭貴妃所送的最後十箱禮品攔截下來,堆放在太子宮門口。王安知道後對太子說:“這種行為不是太子該有的。”

有人說:“那麼,堆放在太子宮門的十箱禮品該如何處置呢?”

王安說:“立刻送還貴妃,另外再找十個相同的箱子裝滿器物,錢幣一併送去。”

然後,王安派人對貴妃說:“剛才攔下貴妃的箱子,只是想知道貴妃箱子的式樣,好盛裝禮品。”

貴妃因而大喜,光宗也非常高興。

643、樸恆

【原文】

嘗有覓親屍於戰場,潰腐不可物色者。高麗臣樸恆父母歿於蒙古之兵,恆從積屍中得相似者輒收瘞,凡三百餘人。此亦一法。

[述評]

元祐間有大臣某,父貶死珠崖,寓柩不歸。既貴,自過海迎取。歲久,無能識者。僧房中有數柩枯骨,無款記。不獲已,挈一棺歸,與其母合葬。後竟傳誤取亡僧骨者,方知樸恆有見。

【譯文】

在戰場上認領親人的屍骨,常會發生因屍首潰瀾而無法辨認的困擾。有個高麗臣名叫樸恆,他的父母死於蒙古兵之手,樸桓無法辨認明確,只好將屍首中覺得相似的便予以收葬,結果一共埋葬了三百多具屍體。這也是安慰死者亡魂的一種方式。

[述評譯文]

宋哲宗趙煦元祐年間有位大臣,年輕時父親因罪貶至朱崖,不久死於當地,棺柩一直沒有運回家鄉。該大臣顯貴後想迎父棺回鄉,來到停棺的寺廟,只見停放著好幾口棺木,屍體已成枯骨,也沒有姓名記號,於是大臣便隨意取了其中一口棺木與他母親合葬。事後曾經傳出他誤運了和尚的棺木回家的流言。

發生這種事後,我們不得不說樸恆的做法有他的道理。

十七以計應危

【原文】

西江 有水,遐不及汲。壺漿簞食,貴於拱璧。豈無永圖,聊以紓急?集“應卒”。

【譯文】

滔滔而逝的西江 水,卻遙遠得不能解燃眉之急。一簞食一壺水,有時比璧玉還珍貴。人生難免有危難,正確的應變,才能化解突發的災難。

644、張良

【原文】

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上在洛陽南宮,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偶語。以問留侯,對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誅皆仇怨。故相聚謀反耳。”上憂之。曰:“奈何?”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數窘我。”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則群臣人人自堅矣。”乃封齒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齒且侯。吾屬無患矣。”

[述評]

溫 公曰:“諸將所言,未必反也。果謀反,良亦何待問而後言邪?徒以帝初得天下,數用愛憎行誅賞。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納忠以變移帝意耳!”

袁了凡曰:“子房為雍齒遊說。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繼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

由前言,良為忠謀;由後言,良為罪案。要之布衣稱帝,自漢創局,群臣皆比肩共事之人,若觖望自危,其勢必反。帝所慮亦止此一著,良乘機道破,所以其言易入,而諸將之浮議頓息,不可謂非奇謀也!若韓、彭菹醢,良亦何能逆料之哉!

【譯文】

漢高祖劉邦即帝位後,大肆封賞了二十多位功臣。還未封賞的將領,為了爭賞而爭相表功。高祖住在洛陽南宮時,見將軍們常聚在一起竊竊私語,於是召來張良(字子房,佐劉邦滅項羽,封留侯)詢問,張良說:“陛下由平民取得天下,今已貴為天子。但所分封的物件都是舊友,而往日與陛下有仇怨的都遭到誅殺,將軍們擔心自身的安危福禍,所以聚在一起密謀造反。”

高祖感到非常不安,問張良有何對策。

張良說:“陛下生平最討厭的,而大臣也都知道的人,是誰?”

高祖答:“雍齒(漢初沛人,從高祖起兵,叛而復歸)曾多次讓我難堪,我一直想殺他,但因他功勞頗多,不忍心。”

張良說:“臣以為陛下首先就要封雍齒為侯,那麼其他大臣就不會再心存疑慮了。”

於是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群臣高興的說:“連雍齒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馮評譯文]

溫 公(司馬光,字君實,著有《資治通鑑》)說:“將軍們所談論的未必是有關謀反的事;他們果真有造反的念頭,張良也不會等到高祖詢問才說。張良只因高祖初即帝位,便以個人的愛憎行賞論罪,造成諸臣不安,所以才忠言勸諫,改變高祖的作風。”

袁了凡說:“張良為雍齒遊說,造成高祖對功臣的不信任,致使日後三大功臣遭到誅殺,未嘗不是張良的一句話所種下的禍根。由前者看張良是忠臣,由後者看張良是禍首。我認為劉邦以平民稱帝建立漢朝,所有的大臣都是當年並肩征戰的夥伴,若人心不安必會謀反,高祖所憂慮的也在此。張良借高祖問話道破高祖心意,所以高祖能輕易接受張良的建議,平息群臣的疑慮,不能不說張良的計謀高明。至於說日後韓信等功臣的被殺,又豈是張良能事先預料的呢?”

645、孔子

【原文】

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自將眾趨救火者,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召問仲尼,仲尼曰:“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不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述評]

賈似道為相,臨安失火,賈時方在葛嶺,相距二十里,報者絡繹,賈殊不顧,曰:“至太廟則報。”俄而報者曰:“火且至太廟。”賈從小肩輿,四力士以椎劍護,裡許即易人,倏忽即至,下令肅然,不過曰:“焚太廟者斬殿帥。”於是帥率勇士一時救熄。賈雖權奸,而威令必行,其才亦自有快人處。

【譯文】

魯人放火燒積澤,偏偏天刮北風,火勢向南蔓延,眼看國境將受到波及。哀公鼓勵百姓參與救火,但百姓只願意驅趕野獸,不願救火,哀公請教孔子。孔子說:“驅趕野獸任務輕鬆又不會受到責罰,救火不但辛苦危險,又沒有獎賞,所以沒有人願意救火。”

哀公認為有理。

孔子又說:“事情緊急來不及行賞,再說凡是參與救火的人都有賞,那麼國庫的錢賞不到一千人就光了。事到如今,只好下令不救火者一律論罪。”於是哀公下令:“凡是不參與救火者,比照戰敗降敵之罪;只驅趕野獸者,比照擅入禁區之罪。”命令還未遍及全國,積澤的大火已被撲滅。

[評譯文]

宋朝賈似道(字師憲,度宗時權傾一時,後為鄭虎臣所殺)為丞相時,臨安大火,賈似道正在距臨安二十里外的葛嶺,不斷有人到葛嶺向賈似道報告臨安大火的訊息。賈似道說:“等火勢蔓延到太廟時再說。”

不久,有使者報告說火勢蔓延已快至太廟。賈似道乘坐小轎,由四名大力士用椎劍護衛,每行一里多路便更換轎伕,所以一會兒便來到太廟前。接著,賈似道命所有人員恭敬肅立,說道:“若太廟被焚,就斬殿帥問罪。”不久,大火便在殿帥率眾奮勇撲救下熄滅。

賈似道雖是奸臣,但他令出必行,行事明快的作風,也有令人欣賞的地方。

646、劉巴

【原文】

備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評]

無官市則直百錢不能行。但要緊在平價,則民不擾,而從之如水矣。

【譯文】

劉備攻打劉璋(三國蜀人,初為曹操振威將軍,後降劉備)前,曾對士兵宣佈:“只要獲勝,府庫中所有財物都歸各位所有,孤王不取一物。”

戰事結束後,兵士們果然紛紛放下武器直奔府庫,造成劉備財政窘困,劉備為此煩惱不已。

劉巴(三國蜀人,字子初)說:“王不必為此事煩惱。先下令鑄大錢直百錢,穩定物價,再設立官市,財政問題即可解決。”劉備接納這建議,幾個月後府庫充盈。

[馮評譯文]

不設立官市,那麼光鑄大錢也不能流通,真正的關鍵在於大錢的通行能穩定物價,安定民心,因此,其他的政令也能順利的推展。

647、黃炳

【原文】

嘉熙間,峒丁反吉州。萬安宰黃炳鳩兵守備。一日五更探報:“寇且至!”遣巡尉引兵迎敵,皆曰:“空腹奈何?”炳曰:“第速行,飯且至矣。”炳乃率吏輩攜竹籮木桶,沿市民之門曰:“知縣買飯。”時人家晨炊方熟,皆有熱飯熟水,厚酬其值,負之以行,於是士卒皆飽餐,一戰破寇。由此論功,擢守臨川。

【譯文】

宋理宗嘉熙年間,峒丁(峒蠻兵)在吉州造反。萬安宰黃炳召集軍隊嚴密防守。

五更時分,巡邏兵前來報告峒丁即將發動攻擊,黃炳命尉官帶兵抵禦,可是士兵尚未吃早飯,黃炳說:“你們只管前去禦敵,早飯稍後一定送去。”

接著黃炳親自率領手下帶著木桶,竹筐,沿街敲民家門,說:“知縣買飯。”這時正是百姓煮早飯的時候,所以各家都有熱騰騰的米飯,黃炳付給他們比市價高出許多的價錢,滿載米飯而去。

前去禦敵的兵士都飽餐一頓,也因此打了一場勝仗,黃炳也因這次戰功而擢升為臨川太守。

648、趙從善辛棄疾

【原文】

趙從善尹京日,宦寺欲窘之,敕辦設醮紅桌子三百隻,內批限一日辦集。從善命於酒坊茶肆取桌相類者三百,淨洗,糊以白紙,用紅漆塗之。

又兩宮幸聚景園,夜過萬松嶺,立索火炬三千,從善命取諸瓦舍妓館,不拘竹簾蘆簾,實以脂,卷而繩之,繫於夾道松樹,左右照耀,比於白日。

高宗南渡,駐蹕臨安,草創行在。方造一殿,無瓦,而天雨,郡與漕司憂之。忽一吏白曰:“多差兵士,以錢鏹分俵關廂鋪店,賃借樓屋腰簷瓦若干,旬月新瓦到,如數賠還。”郡司從之,殿瓦咄嗟而辦。

辛幼安在長沙,欲於後甫建樓賞中秋,時已八月初旬矣,吏曰:“他皆可辦,唯瓦不及。”幼安命先於市上每家以錢一百,賃簷瓦二十片,限兩日以瓦收錢,於是瓦不可勝用。

[評]

二事皆一時權宜,可為吏役之法。

【譯文】

趙從善剛任命為京城百官長時,宮中宦官想讓他難堪,就將皇帝下令設醮,道士設祭壇祈禱-所需的三百張紅桌交 給他籌辦,並限令一日內要辦齊。趙從善派人到京城中各酒樓。茶館蒐購式樣相仿的桌子三百張,清洗乾淨後,桌面糊上白紙噴上紅漆,圓滿交 差。

又有一次,皇帝及太后駕臨聚景園,晚上將路過萬松嶺,需要三千支火把照路。趙從善立即派人到各妓院取來竹簾,塗上油脂捲起後用繩拴牢,綁在萬松嶺道路兩邊的松樹上,點燃後如同白晝般明亮。

高宗南渡後以臨安為都,想蓋一座宮殿,但不僅欠缺瓦材。偏偏又逢大雨,郡守與漕司(漕運官)都煩惱不已。有一名小官建議道:“不如多派些士兵拿著錢,分別到城外的商家向他們借屋瓦,至於屋頂的漏空則用錢俵補,等一個月新瓦運到後再如數賠償給他們。”郡守照這方法,果然解決了殿瓦的難題,

辛棄疾在長安時,想在後花園搭一座塔樓賞中秋月,這時已是農曆八月初了,小官說:“塔樓在中秋前完工沒有問題,只是塔頂瓦片可能運送不及,影響進度。”辛棄疾命人到街市宣佈:“凡借瓦二十片給錢一百,願意者限兩日內攜瓦片至郡守。”於是郡府前的瓦片堆積如山。

[評譯]

兩件事都是為一時權宜之計,但仍可做為具體辦事人員參考。

649、周忱

【原文】

正統中,採繪宮殿,計用牛膠萬餘斤,遣官敕江 南上供甚急。時巡撫周忱以議事赴京,遇諸途,敕使請公還治,公曰:“第行,自有處置。”至京,言“京庫所貯牛皮,歲久朽腐,請出煎膠應用。俟歸,市皮還庫,以新易舊,兩得便利。”王振欣然從之。

時邊事緊急,工部移文,索造盔甲、腰刀數百萬,其盔俱要水磨。公取所積餘米,依數成造,且計水磨明盔非歲月不可,暫令擺錫,旬日而辦。

【譯文】

明英宗正統年間因繕修宮殿,預計需一萬多斤牛膠,命人傳令江 南立即籌集。當時江 南巡撫周忱因公進京,途中巧遇使臣,使臣請周忱立即返回江 南,周忱卻請使臣先行,他自有打算。周忱來到京城後,便求見王振(宦官首領,深受英宗寵 信),說:“京城庫房中所貯藏的牛皮已有多年,其中多半腐朽,不如清理出來煮煉牛膠,等下官回到江 南,立刻買新牛皮歸還庫房。”就京庫而言是以舊換新,就周忱而言是節省時間,圓滿交 差,雙方相互得利,於是王振很高興的答應周忱的請求。

有一次邊境發生動亂,工部下達緊急命令,需打造數萬具盔甲和腰刀,並註明頭盔要用水磨打造,周忱認為用水磨打造耗費時日,因此下令選用錫材,不到十天,就完成工部所需的數量。

650、張愷

【原文】

張愷,鄞縣人。宣德三年,以監生為江 陵令。時徵交 趾大軍過,總督日晡立取火爐及架數百,愷即命木工以方漆桌鋸半腳,鑿其中,以鐵鍋實之。已又取馬槽千餘,即取針工各戶婦人,以棉布縫成槽,槽口綴以繩,用木樁張其四角,飼馬食過便收卷,前路足用。遂以為法。

[述評]

後周文襄薦為工部主事,督運大得其力。嗟乎!此監生也,用人可以資格限乎?

【譯文】

張愷是浙江 鄞縣人,在明宣宗宣德三年以監生(明朝學校有國學,凡入國學者稱監生,可任命為官)任命為江 陵縣令。有一批出徵交 趾的軍堆路過,總督日晡急催著要數百具火爐及架子。張愷於是命木工把方桌桌腳鋸去一半,再把桌面中央挖空,中空部分剛好可放置鐵鍋,就輕易解決軍士煮飯的爐灶問題。

後來又要馬槽千餘,張愷下令會針線的婦女把整匹棉布縫成槽狀,槽口繫上繩索,四邊用木條架起,成為簡便馬槽,餵過馬匹後,就可將槽架摺疊後收起,便於行軍使用。由於方便省時,所以一直沿用下來。

[述評譯文]

後來周文襄(名忱)推薦張愷為工部主事,對漕運總督幫助甚多。唉!張愷雖是以監生任官,但表現不凡,不免讓人感嘆。人才的選拔怎能以資格來界定呢!

TAG: 譯文原文張佳胤王守仁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