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如何處理與朝鮮的關係?以下八個字可以概括!

康熙二十四年,朝鮮請求暫停互市,在處理此事時康熙帝談到:“撫馭外國之道,不可太嚴,亦不可太寬。朝鮮之人賦性狡詐。”

這段話大抵也是康熙帝處理與朝鮮關係的夫子自道。縱觀康熙一朝,既有開恩減貢,也有因過罰銀,對朝鮮可謂恩威並施。

在康熙二十五年,因有朝鮮人違禁越江,康熙帝對朝鮮國王肅宗李焞罰銀二萬兩,朝鮮君臣在不得不接受處罰的情況下,認為這種侮辱是前所未有的,朝鮮國王李焞甚至說:“庚寅(指順治七年)間敕行絡繹,事機危急,而未有如今日之辱矣。”

對於處罰反應激烈,而對康熙帝的優待,朝鮮君臣也毫無感激之意,以下僅就朝鮮君臣對康熙帝明顯的幾項優遇的反應進行討論。

康熙如何處理與朝鮮的關係?以下八個字可以概括!

(一)貢物減免與運米賑濟

從《清實錄》的記載來看,康熙帝裁減朝鮮歲貢主要有兩次,一次在康熙三十二年,“頃復輸應軍需,捐進鳥槍三千杆,可嘉。年貢內黃金百兩及藍青紅木棉,嗣後永著停止”。一次在康熙五十年,“其年例貢物內有白金一千兩,紅豹皮一百四十二張,猶恐艱於備辦,嗣後將此二項永停貢獻”。

很明顯第一次減貢是因為朝鮮捐獻軍事器械,康熙帝對此是投桃報李,並無太多“優待”可言。況且所謂“捐進”,其實是清使強索,朝鮮國王不得已而捐進,即便是清使欲邀功而非康熙帝授意之舉,朝鮮人對這樣的捐進也是忍痛含辱、心懷不滿。

康熙如何處理與朝鮮的關係?以下八個字可以概括!

對於第二次減貢,朝鮮人認為“彼數十年內,待我過厚,至於減貢者,必有其故”,並聯想到清國派員查勘中朝邊界一事,從而認定“蓋百年中土,狃於錦繡、梁肉,一朝還歸漠北,勢必難堪。早晩敗歸時,緩則欲自魚鹽物產,以至土地、民人,無不取資於我,急則欲取路於我西北,故此行將預察山川隘塞、道里遠近也”。

也就是說,朝鮮人認為康熙帝對朝鮮的善待無非是在留後路,並認定將來清人必有求於朝鮮。

康熙如何處理與朝鮮的關係?以下八個字可以概括!

但這次賑濟的真實情況卻並非是朝鮮人的感恩戴德,甚至可以說反而激起朝鮮的反清情緒。先是平糶的米價糾紛,朝鮮人不得不接受遠高於時價四倍的米價;其次,清國負責運米的吏部侍郎陶岱藉機要挾販運私貨,朝鮮人最後也不得不同意,加之陶岱在往來書信中與朝鮮國王稱兄道弟,朝鮮人以為大辱,此後朝鮮問安使借在瀋陽面見康熙帝的機會告發陶岱販運私貨一事。

面對朝鮮朝中憤憤不平的輿論,主持此次糶米事宜的右議政崔錫鼎也不得不自請引咎辭職。即便事過八年之後,即康熙四十五年,朝鮮仍有聯名參劾時已經升任為領議政的崔錫鼎,稱其“乞粟虜庭之事,已是忘羞忍恥之甚者”,還翻出崔的祖父崔鳴吉曾經主張與清議和諸事,崔錫鼎不敢怠慢,上長疏為自己辯解。

朝鮮人談起清國糶米事,稱其為“乞粟於虜”,對其態度可想而知。貶低清米為“無用之紅腐”已經是客氣的,更有甚者如朝鮮臣僚金榦將清米形容為能夠散佈瘟疫的毒藥,“晩以若干米鬥,分給饑民,而米甚陳腐,味辛臭惡,作飯殆不堪食。食輒大痛,痛必傳染,數月之內,癘氣遍於一國,環東土數千裡之內,無處不至,無人不痛。以致入路殞命者殆過數十餘萬,兵燹之慘,未足喻此。”並且咒罵主持賑濟的朝鮮官員是“甘犬羊嗟來之饋。卑辭乞米。靦然無恥”。

康熙如何處理與朝鮮的關係?以下八個字可以概括!

不過金榦也提到“燕米之至,士大夫家,無不甘心爭食,略無愧恥。其中有識者,亦皆以為食此,少無所害於義理,多引不當引之事,遊辭周遮。間有據義不食之士,反相嘲笑,目為怪異之人”。看來“餓死不食周粟”,平時說說可以,真要身體力行,卻不是人人都能辦到的。成書於1834年以後的《五洲衍文長箋散稿》談及此事,則稱“其時有義不食周粟為言者,然此專不知義理者之說。清雖有丙子之嫌,伊後講和,舊釁不留,而適當大無賙賑之策,惟此一款,不然則人將盡劉矣,何嫌於周粟耶。且夷、齊元無不食粟餓死。則說者之義理誠迂矣”。

當時的朝鮮人絕對不會忘記,五十多年前,即順治二年,多爾袞向朝鮮強徵六萬石米一事,與此次康熙帝的“一萬石賞賚”相較之下輕重立判。期待朝鮮人迅速地遺忘過去,而對康熙帝感恩戴德是不現實的。糶米一事,並非清、朝關係轉向的標誌事件。

TAG: 朝鮮康熙帝朝鮮人捐進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