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

網易雲熱情十二所說:我給你的備註是十二,朋友十二畫,戀人十二畫,愛人十二畫,家人十二畫。所以,十二的名字,叫做難忘。

1。

親密關係“緣”於吸引,在這裡,我把“源”換成了“緣”。

這是因為緣,形聲。字從糸,從彖(tuàn),彖亦聲意思是命運的絲線,“彖”的本義是指豬嘴,它上吻部比下吻部大,而能半包住下吻部。

引申為“包邊”,“糸”指“布帛”。“糸”與“彖”聯合起來表示“用狹長的布帛作包邊,包住衣服的邊”,本義是衣服的包邊。

結合起來理解就是,緣分就是命運糾纏起來的絲線。

然而,眾所周知,絲線唯有在古代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時候,才不能量產,透過嫘婦(古代養蠶的婦女)養蠶繅絲以供衣服,所以在封建社會,絲綢往往是極少數人才有資格穿的,而緣分也是一樣。

親密關係從一開始的原始社會一棍子打暈扛回山洞,發展到了奴隸社會奴隸主分配配偶。以完成繁衍製造新奴隸的流水線作業模式,再到半奴隸半封建社會,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隨著奴隸主貴族權勢下降,地主階級興起。鐵犁牛耕使得生產力提高,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私有化。再加上百家爭鳴。所以,春秋戰國時期,湧現出了大量描繪愛情的詩歌。

如《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如《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如《子衿》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如《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如《鄭風·有女同車》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如《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如《擊鼓》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如《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如《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宛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到最後,有人把先秦時期,也就是半奴隸半封建社會的這種親密關係,稱之為“無邪”也就是所謂的詩三百,已一言蔽之,曰無邪。

再到後來的封建社會,秦漢兩朝是華夏制度文明確立的關鍵時期,也是親密關係演變的關鍵時期。

正是這兩個王朝的更迭、傳承,才真正的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階階段(商代)向父權制時代(以周禮確立為標誌)再經過禮崩樂壞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才有了漢朝取代秦朝後,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天人合一。”

也是自此,為鞏固和強化男性的支配地位,統治者們便營造出了一系列的宗法倫理信條,既以規範社會,更以用來桎梏女性。

“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

“婦女只許初識柴米魚肉數百字,多識字,有益無損也。”

“婦人識字多誨淫。”“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從西漢劉向著《列女傳》到東漢班昭寫《女誡》,更是成了封建時期女子的日常行為規範。連同後來的《女論語》、《女學者行錄》,從頭到尾便是貫徹落實了“三從四德”、“男尊女卑”、“夫為妻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傳統女教的主義。

從元光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女性徹底成了父權社會的經濟附庸,不僅喪失了家庭財產的所有權,甚至只得藉助婚姻或血緣的關係,依附於男子,淪為家庭的奴隸。

故舊時又有“男稱丁,女稱口”之說。

兩姓聯姻,一堂締(dì)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chēng)。看此日桃花灼(zhuó)灼,宜(yí)室宜家,卜(bǔ) 他年瓜瓞(dié)綿綿,爾昌爾熾(chì)。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jiān),好(haǒ)將紅葉之盟,載(zaǐ)明鴛(yuān)譜,此證。

TAG: 十二親密關係報之以蔓草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