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屋抽梯,典故體現的是諸葛亮的智慧,引意卻是另外一種智慧

上屋抽梯,典故體現的是諸葛亮的智慧,引意卻是另外一種智慧

大家好,上屋抽梯是三十六計中的一個經典計策。關於《三十六計》的成書,一說是明清時期,但很多歷史學家也認為其實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

上屋抽梯故事典故出處

三國時期,荊州牧劉表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劉琦、小兒子劉琮。劉琦的母親亡故比較早,所以劉表取了一個年輕的老婆蔡氏。蔡氏把侄女嫁給了劉琮,親上加親,因而二人形成利益鏈,對劉琦不斷排擠。而劉表又喜歡蔡氏與劉琮,漸漸對劉琦疏遠。而且蔡瑁、張允等人,也更親近劉琮,形勢對劉琦很不利。

上屋抽梯,典故體現的是諸葛亮的智慧,引意卻是另外一種智慧

這個時候劉琦找到了諸葛亮,想問他對策。三番五次諸葛亮都因為劉備、劉表是宗親,不宜插手人家家事而拒絕。劉琦急了,便邀請諸葛亮去閣樓,然後把梯子撤了。諸葛亮這才暗示劉琦,申生、重耳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國的故事,當時有人想害申生與重耳,申生留在國內死了,而重耳逃往在外最終回來成為國君。)劉琦馬上會意,便向劉表申請去江夏當太守。(當時黃祖被東吳殺死)最終劉琦逃脫了後母的魔掌,獲得了安全。

上屋抽梯,典故體現的是諸葛亮的智慧,引意卻是另外一種智慧

這個典故體現了諸葛亮的高超智慧

透過上屋抽梯,這個極限的情景,諸葛亮才放心說出對策,無疑這讓劉琦採納的機率是極高的。而且在這安全的情況下,不會被蔡氏與劉琮、劉表知道,也避免落下干預人家家事的口實。保全劉琦,對於諸葛亮的主公劉備,是極為有利的。荊州本來在諸葛亮《隆中對》謀取的範圍內,拉攏到劉琦這個盟友,顯然會多一份勝算。而且即便是劉備最終幫劉琦拿下了,以劉琦的能力也無法駕馭,會更傾向於把荊州讓出來給劉備。如果不是曹操襲來,荊州很大程度上會先是劉備、劉琦聯盟趕走劉琮、蔡氏聯盟,然後劉琦讓位劉備。

上屋抽梯,典故體現的是諸葛亮的智慧,引意卻是另外一種智慧

不過曹操襲來,情況又是另外一種了。劉琮選擇的是投降,而劉琦選擇的是跟劉備一起抵抗。這時上屋抽梯的效果就出來了,因為劉琦到江夏,儲存了一大部分荊州的兵力,加上劉備在新野屯聚的一部分,沿途招攬的一部分,使得他們有抵抗的基本實力。當然了,要完全抗住曹操二十幾萬大軍,還得有外部力量幫忙才行。於是才有了後面的赤壁之戰。

上屋抽梯造就了赤壁之戰,也是諸葛亮高超智慧的體現。

上屋抽梯,典故體現的是諸葛亮的智慧,引意卻是另外一種智慧

引申出別樣的智慧

不過這個成語,引申的意思卻跟典故的內容關聯沒那麼大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上屋抽梯的引申比喻是,先給敵人搭梯子,讓敵人進入他們認為安全的地方或者獲得利益,然後抽掉梯子,斷了敵人後路,對敵人實施打擊。

作為兵法,這個成語跟暗渡陳倉有異曲同工之妙。均是先迷惑敵人,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但暗渡陳倉是造就假象,向敵人表明自己沒有動靜,而上屋抽梯是造就前方有利可圖的假象,引誘敵人進入圈套;前者最終實行的是出其不意的奇襲,而後者實行的斷後路,徹底打擊對手。

上屋抽梯,典故體現的是諸葛亮的智慧,引意卻是另外一種智慧

相對而言,上屋抽梯做得要決絕一些,打擊可能是毀滅性的。比如十六國時期前秦國主苻堅,就是聽信了慕容垂、姚萇等人的引誘,前去打東晉,結果大敗而且後路被慕容垂、姚萇等人斷了,最終導致前秦滅亡。

上屋抽梯真實出處

當然了需要提醒讀者的是,這個典故還是需要考究一番的。上屋抽梯故事典故出處雖然說的是劉琦向諸葛亮求救事件,很多人附會成這個典故出處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其實這是不準確的。

上屋抽梯,典故體現的是諸葛亮的智慧,引意卻是另外一種智慧

早在《孫子兵法》裡面就有提到“去梯”的說法,不過說的是登上城牆去掉梯子,讓登上去的部隊置之死地而後生,作戰更加勇猛。但在很長一段歷史中,“上屋抽梯”這個成語並不流行,甚至沒怎麼出現過這四個字。一直到《世說新語》,才正式出現類似的詞。

殷中軍廢后,恨簡文曰:“上人著百尺樓上,儋梯將去。”

但這也是“上樓抽梯”,跟“上屋抽梯”還差了一個字。實際“上屋抽梯”四個字明確提出來且流行廣泛,卻是明清時候的事情——也就是說,劉琦、諸葛亮上屋抽梯的故事,早有記載,但上屋抽梯這個成語真正流行卻是在明清時期或者元朝。

TAG: 抽梯劉琦上屋諸葛亮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