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書生,一意而行-萬曆革新

封建地主相對於奴隸主來說是社會的進步,但是對於未來如何發展,其實中國的王朝統治者沒有一點頭緒,於是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延續了一千多年,而明朝,作為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實已經顯露出封建君主專制的很多問題,上傳不能下效,土地兼併嚴重,富者連阡陌,而貧者無立錐之地,隨著時間發展,經歷了英宗土木堡之變,之後宮門復辟,成化皇帝不理政事,嘉靖皇帝閉關嘔氣之後,大明朝已經是積難重重,或者說毛病一堆,雖然和宋朝時候三冗兩積不同,也相差不遠,都是軍事力量空虛,財政虧空,百姓過得不好,食不果腹,到這個時候,如果還不改革,就只能引發農民起義了,於是在隆慶之後,大明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稱“萬曆革新”。

壯志書生,一意而行-萬曆革新

提到萬曆革新,自然離不開首輔張居正,還有小皇帝萬曆,以及宮內的李太后和馮保,嘉靖死後是隆慶皇帝,這位皇帝在位期間短,去世前把朝政託付給了內閣三人,首輔年事已高,就是掛名,兩位次輔明爭暗鬥,最終以張居正勝出,宮內和馮保是盟友,這不單純是一場政治鬥爭,更多的是為了之後的改革做鋪墊,歷史上這樣的改革有很多種,商鞅和王安石這種的是得到君王大力支援的,北魏改革是君王下令的,這些大多都有人背書,而張居正就比較特殊了,這時候小皇帝年幼,由李太后教導學習治國之道,朝中之事由張居正一人主導,這樣的權勢註定為他埋下了禍根,皇帝終究會長大,到時候只會是朝臣的落井下石,張居正也不會不懂,但是經歷過嚴嵩和徐階主政的內閣,張居正明白,他必須這樣做,用後世的話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這樣,面對著看起來依舊繁榮,其實暗流洶湧,矛盾重重的明朝,張居正迫不及待的下手了,是的,新皇登基的第二年1573年,張居正開始推行變法,乾剛獨斷這個不適合用在臣子上的詞恰恰是他這個時候最合適的描述。張居正認為主要解決的問題有五個,分別是宗室子弟眾多,不為國家出力反而囂張跋扈,官員眾多而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官員處理事情因循守舊不能應對新的問題,邊防難以抵禦強大起來的遊牧民族,以及財政年年虧空。

壯志書生,一意而行-萬曆革新

總結了問題,自然就要下手改革了,一切要從政治開始入手,畢竟朝堂影響民間,他首先改變的是官員的年考,也就是考核官吏一年工作是否合格的制度,推出了考成法,說白了就是加強內閣權利,由以前的吏部考核變成了現在由內閣考核,同時,之間六部六科等部門都直接向皇帝負責,張居正則改成了他們對內閣負責,內閣直接領導他們,這一舉無疑極大的膨脹了內閣的權利,掌控六部就相當於恢復了宰相的權利,所以張居正被後人稱為“濟時宰相”。同時為了防止宦官干政,他和馮保達成了協議,減少了一些外部干擾因素。而加強內閣權利之後,從上而下依次是內閣——六部——六科——地方兩司——察州——縣官等,張居正的宗旨就八個字“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很快明朝的吏治為之一新,而官員們恪守政事,賦稅也增加了,變相的解決了一部分財政問題。

之後就是軍事了,畢竟這時候明朝的軍備“充足”,軍費開支巨大,然而嘉靖時候“順義王”還打到了北京城下,溜達了好久才撤回蒙古,可以看出明朝軍備的虛弱,更不用說幾百倭寇橫行東南,威脅南京了,於是張居正的改革還是八個字“內修守備,外示羈糜”。內部加強防範,由戚繼光,譚綸,李成梁等人出任九邊鎮守使,重新修葺九邊,說白了就是修長城,加固邊防,戚繼光又革新了炮火,加強了防備力量,南方的倭寇在戚繼光等人打擊下也基本銷聲匿跡。之後對外,這時候的主要威脅是蒙古,因為俺答內部的問題,有一位皇孫出逃,明朝抓住機會和蒙古再次簽訂了一些條約,隨後的張居正大力支援邊防建設,同時賦予邊將一定的權利,減少監軍數量,讓將領能夠自由的發揮,同時精兵強將,養馬屯田,使得邊疆戰鬥力急劇上升,因此二十多年間蒙古和九邊相安無事。

經濟上採用一條鞭法,衡量土地,繳納賦稅,把以前的各種亂七八糟的賦稅都取消,丈量好土地後,只繳納一種賦稅,一年,這樣極大的方便了百姓,又減少他們的負擔,賦稅又不會降低,那些大地主繳納的賦稅足夠財政開支,比較著名的就是他的老師徐階的土地了,雙方爆發了衝突後,徐階被壓制,土地被丈量,也代表著張居正和身後計程車大夫地主階級有了裂痕,畢竟他擔任首輔,他師傅沒少出力。之後還有興修水利,約束宗室等各種方案,讓疲軟的大明再一次注入了新的活力,重新贏得了民心歸附,強化了中央集權,同時國庫充足,百姓生活也有所改觀。只是,沒有帝王的背書,很多問題難以下手,1582年,積勞成疾的張居正去世,面臨的是瘋狂的反撲,而其中最強大的,是萬曆,是這位被壓制十年的皇帝,皇權不容威脅,各方推波助瀾之下,很快新法被廢除,除了邊疆一些地區因為外敵問題,不好隨意更改,其他的一切都回到了隆慶以前,可以說,新建很難,而毀滅很簡單。

壯志書生,一意而行-萬曆革新

後來,大明的矛盾愈發尖銳,有識之士意識到了張居正的眼光尖銳和前瞻性,奈何他們只能因循守舊,照搬張居正的政策,而不能因時而變,因此多是東施效顰,這時候大家才想起這位濟世宰相,給他恢復名聲,可惜大明一朝也只有這樣一位願意挽大廈將傾者,還被統治者自己廢除,後來的萬曆皇帝消耗完了首輔留給他的國力,三大徵確實不錯,也把明朝國力打的一乾二淨,最終薩爾滸之戰慘敗,標誌著明朝的滅亡已經拉開了序幕,也不知道那時候的萬曆皇帝,會不會後悔廢除了首輔的心血。“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已經不會再有張居正這樣的人出現,又怎麼能挽救嗯傾頹的大明?

TAG: 張居正皇帝內閣明朝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