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學儒學出道,卻為何執意讓秦始皇,進行焚書坑儒?

《史記·太史公自序》雲:“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書。

李斯是學儒學出道,卻為何執意讓秦始皇,進行焚書坑儒?

士兵們衝進民宅,衝進學堂,打落書架,搶過學生在讀的經書,大街小巷,每家每戶,一片惶恐。一時間,火光四起,哭喊聲響徹秦王朝的上空。李斯,作為提出焚書建議的人,就這樣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出生儒門的李斯

許多人瞭解李斯,都是將他作為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實李斯師從荀子,師出儒門,是個不折不扣的儒生。

李斯原本是楚國人,本來在楚國做著掌管文書的小官,每日按部就班,似乎餘生就要這樣過著不緊不慢的日子。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立志做大事的李斯,怎麼可能甘心在這裡過尋常百姓的生活。

李斯是學儒學出道,卻為何執意讓秦始皇,進行焚書坑儒?

不久後李斯就辭去官職,到了齊國求學。拜儒門,師荀子。

齊國依舊只是李斯的經停站,學成之後,他便辭別老師,隻身向秦國走去。李斯,要在那裡開始他的宏圖大志。

加強集權的秦國

十年磨一劍,苦學多年的李斯很快在秦國展現了自己的才華,得到了丞相呂不韋的賞識。某日,秦始皇正和大臣們商討局勢:“眾愛卿們,這仗是打還是不打,何時打?”大臣們七嘴八舌、莫衷一是。這時,有一個人在一片議論中站了出來,給出了堅定的答覆:“該打,此時打!”這就是李斯。

眾目睽睽之下,李斯鎮定自若,對自己的見解侃侃而談,頗為動人。秦王本早就有一統六國的野心,經李斯有理有據一說,便下定決心,開始了一統六國的道路。

“紛紛成敗無憑誰,自古道皇天不負有心人”,秦始皇終於登上了他夢想的寶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統一六國的秦始皇並沒有安心地坐在寶座上,他還面臨著很多問題。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國宴,正當大臣們對著秦始皇歌功頌德:“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大讚皇帝英明的時候,淳于越站了出來,他義正言辭地指出:分封制乃祖宗古制,殷、周之所以能延續千年,靠的就是分封制。而如今廢除分封搞郡縣制,讓皇親國戚們都成了平民百姓,將來國家有事,何來支援!

其實如今回顧歷史,分封制雖有利於一時的政治穩定,但諸侯國具有相對獨立性,後期容易形成強大的地方武裝割據,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秦朝透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的直接控制。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更是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里舊江上。每一個朝代都會是做出些革新,我們佩服變革的勇氣,為成功歡呼,也討伐失敗,或許未來的人也會像現在我們看當時的人一樣看我們,但孰是孰非,總是要交由時間考證。

總之,宴會之上,一時間黑雲壓城城欲摧。是該殺一人以儆天下,揹負上剛愎自用,不善納諫的罵名,還是置之不理,任由輿論發酵呢。困惑之際,秦始皇找到了李斯。

李斯的愚民政策

已是丞相的李斯只是上書闡述了這樣一個局面:“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易趣以為高,帥群下以為造謗。”那時的知識分子開辦私人學堂,講授經文,傳播思想,以此來反抗和批判秦王朝的政令和統治已是常態。在李斯看來,這些所謂的讀書人簡直是以古非今,妖言惑眾。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六國剛剛統一,百廢待興,學術太過自由,思想不統一,造成社會風氣不好。這樣下去,只會讓這些言論壓到皇權的頭上,“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黨與成乎下”。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焚書。

李斯是學儒學出道,卻為何執意讓秦始皇,進行焚書坑儒?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燒之。”

簡而言之,只留下關於秦史的書和醫藥、卜筮種樹等科技文化方面的書,其它六國的史書統統燒掉。《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它人的藏書都集中到郡,由郡守監督燒掉。

一聲令下,北自遼東,南至南海,東自平地,西至臨洮,只要是大秦的土地,每一個讀書人,都將遭遇滅頂之災。士兵們用武力,將幾千年來先聖、先賢的經書在三十天內,全部收繳到一起,一把火燒掉。熊熊火光,不僅燒掉了經書,燒燬了百家爭鳴的思想自由、文化多樣,也燒斷了文化的傳承。

不管手段如何,秦始皇和李斯終歸是達到目的了。李斯提議焚書,是君主之命,職責所在,也因他本身就是郡縣制的擁護者,是權力的追求者。他們要焚的不是經書,是所有反對他們的思想,他們要控制的不僅是整個天下,更是這個天下的子民!

參考資料:《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這才是本質原因》,易中天

TAG: 李斯秦始皇焚書儒門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