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廁所‘圂側’你瞭解多少?

國家健康衛生研究人員調差顯示,一個18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上廁所的次數是5~7次,那麼他每年總數是在2600次左右。在所用的耗時方面也有調查每次所用1。5分鐘左右,一年有一小時。然而考慮到隱私人們素質文化的提升就出來衛生間也就是廁所。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過去的廁所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深入探討吧!

古代人的廁所‘圂側’你瞭解多少?

西漢紅陶廁所

古代的時候,廁所很簡易沒有如今的這麼豪華,人們往往選擇稍微偏僻地方挖一個小坑然後就解決。後來歷史的進步,人們將進一步修飾了小坑就是用稻草做個小棚子,可能是考慮到安全方面。您可別小瞧當初那時確是發生過危險事故,春秋戰國時期的晉景公,就是掉進茅坑才喪命的。由此晉景公榮幸成為我國曆史長河中第一位在茅坑結束生命的國君,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然而到了漢朝之後又發生了改變,廁所的建設地方面有所動容建在庭院後方,地基基本上很高,搭建在牛羊豬圈上。將排洩物合理應用給畜生。這種茅坑還有一個華麗的名字圂廁。

古代人的廁所‘圂側’你瞭解多少?

勞動人民用智慧所打造的東西有很多優點看完你會驚歎古人的智慧。將廁所和畜生用在一起,將其合二為一,共同受益。然後將畜生的糞便利用到自己生活當中。做稻田的化肥。古代時期沒有農藥之類的藥劑,那麼這些畜生的糞便則是最有價值的化肥。還有將人糞作為豬的主要食料,做到了資源的迴圈利用。其次他們把廁所位置建在豬圈上方,結構立體,佔地面積小,從而達到了節約空間的目的。這種圂廁至今還流行於陝南、四川等部分地區。但圂廁也有一個弊端,就是豬食用人類糞便可能會引發寄生蟲病。 古代還流行一種行動式的如廁器具,因其形狀似老虎,所以叫作虎子,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夜壺。至於為何以虎為器形,說法比較多。有的認為這是古人表示對老虎的厭惡。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和漢朝名將李廣有關——據《西京雜記》記載,李廣打獵射死一隻老虎,便“鑄銅像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也”。但現存最早的虎子是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這說明虎子的出現遠在李廣之前。虎子極大方便了古人如廁,這說明古人也很懶,晚上也不願意到屋外面上廁所。不光男人可以用虎子,古代也有女用虎子,這種虎子口部偏大,口部上方還有一個盤子形狀的外延,防止尿到外面。 到了唐朝,由於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叫李虎,而古人講究避尊者諱,怎麼能把開國皇帝爺爺的名字用在如廁的器具上呢?於是,“虎子”就改名為“馬子”。古人對馬子的要求也隨之變高,不光要能用來裝尿,還要能裝糞便,所以馬子的形制也加大了,變成了桶形,“馬桶”因而誕生。到了南宋,糞便收集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還有人還為了爭奪收糞市場而進行訴訟。 明清時期,北京城內從事糞便清運職業的人被稱為“糞夫”。他們將收集到的糞便運到郊外的“糞廠”,糞廠會將糞便晾曬成肥料賣給農民來獲利。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居民,產生的糞便是不一樣的,其價值也不同。比如富人區吃得好,糞便質量高,肥力足,能賣上好價

古代人的廁所‘圂側’你瞭解多少?

錢。因此,糞夫們經常為了爭奪“高階市場”而發生爭鬥。到了清朝初年,糞夫們商議劃定了專屬工作區域,馬桶一經發明,廣受城市居民喜愛,以其佔地小、味道輕、方便清理等優點成為城市居民居家必備之物。古人也講究環保,馬桶裝滿了,是不可以隨處傾倒的,必須由專門的人來收。這種城市裡專門收集運輸糞便的職業,在唐宋時叫作“傾腳工”。他們挨家挨戶收集糞便,並將其運送到城市周邊的農村販賣,獲利頗豐。唐朝有個叫羅會的人以收糞為業,竟然成為富豪。《朝野僉載》載:“(羅)會世副其業,家財鉅萬。”由此看來,掏糞工在唐朝還是個高薪職業並簽字畫押,不得越界收糞。這種固定的收糞區域和收糞路線,被稱為“糞道”,這是一種特殊的“特許經營權”,還可以轉讓買賣。其他城市的情況也是如此,例如上海的糞夫綽號“倒老爺”。

古代人的廁所‘圂側’你瞭解多少?

近代普及抽水馬桶後,糞夫的職業才慢慢消失。然爾廁所的進步與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一個尺度。廁所的發展史詮釋人類在無時不刻在創造在進步。

TAG: 糞便廁所虎子古人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