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李淵晉陽起兵,出門就遭兜頭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拔涼

話說李淵晉陽起兵,出門就遭兜頭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拔涼。時在隋煬帝大業十三年新秋,李淵親率甲士三萬,聲稱要擁立代王楊侑。誓師已畢,兵髮長安去者。

話說李淵晉陽起兵,出門就遭兜頭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拔涼

誰知行不多遠,前隊探子來報,隋朝大將屈突通,及郎將宋老生,奉代王楊侑之命,分兵來拒。屈突通鎮守河東(今山西西南部,為關中的門戶),宋老生已進抵霍邑(今山西霍州)。

李淵口稱尊立代王,代王反遣將來拒,這下成了個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實在是有苦難言……

事情還要從幾個月前說起。自從決計起義,李淵便日夜召集劉文靜、裴寂等人商議大策。劉文靜點明,出兵不難,只恐突厥在後不時騷擾,為今之計,必先通好突厥,然後舉兵。這劉文靜,不虧是李唐初期最要緊的謀士,當下寫好了文書,並親自作為使者,前往突厥。

不久帶回訊息,突厥之主始畢可汗,說是隻要唐公做了天子,就肯拿出兵馬相助。裴寂早有此意,不禁心花怒放,立刻慫恿李淵稱帝。劉文靜也認為,如今義兵雖然已經齊集,但馬匹卻是不足,突厥戰馬,正可助我一臂之力,如若遲延不予答覆,萬一突厥改變心意,我軍便痛失援助了。

李淵雖然也自心中暗喜,卻深知自己羽翼未豐,不可造次。槍打出頭鳥,此時正當積蓄力量,不是妄自尊大的時候。於是當即否決稱帝之議,並詢問諸君,可還有更穩妥的計策。裴寂察知李淵心意,便提出了一個折衷的方案:先把楊廣尊為太上皇,義軍就可擁立代王楊侑為帝,一面安定隋室,一面傳檄郡縣,改旗易幟。既不貿然稱尊,又示意有改朝換代之意,以穩住突厥人。

話說李淵晉陽起兵,出門就遭兜頭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拔涼

左思右想,也只有如此。於是命劉文靜再去通報,約定與突厥共定京師,土地歸唐公,金銀財寶盡歸突厥。始畢可汗聞言大喜,立即遣使到晉陽,送上好馬千匹。這一番外交斡旋,使李淵喜得外援,又盡除後顧之憂,實乃李唐初興的重要一筆。這便是李淵為何要以擁立代王為名的由來,既可以掩人耳目,又足以實現起兵的意圖。

但是,楊廣的孫子代王楊侑,雖然年幼,可不是傻子。

此前,李淵已經先行把全體家眷,從隋朝勢力範圍內的河東接到了太原。當時,李淵的正妻竇夫人已經過世,其他女眷,及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等,連同女婿柴紹,召至一堂。

天下大亂,李淵此時突然搬家,箇中居心,已是昭然若揭。隋朝那邊,早有防備,並已拿獲李淵的小妾萬氏所生幼子李智雲,押送長安,隨之斬首,又與李淵結下一仇。

而李淵竟不動聲色,隨即傳檄各處,自號義兵。西河郡丞高德儒,拒命不受,李淵便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攻打。李世民率軍,與士卒同甘共苦,所過之處秋毫無犯,人民更加信服。來到西河城下,率軍猛攻,身先士卒,自為前驅,冒險登城。李建成隨後助陣,登時將全城攻陷,拿住高德儒,斬首示眾,除此之外,並不多殺一人,令百姓各安舊業,遠近稱頌。二人引兵還至晉陽,往返只過九日。

話說李淵晉陽起兵,出門就遭兜頭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拔涼

戰端已開,勢成騎虎。李淵隨後再行募兵,又開倉賑濟貧民,老弱領糧,丁壯入伍。眾人尊號李淵為大將軍,開府置官,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唐儉、溫大雅為記室,武士彠為鎧曹,劉政會及崔善、張道源為戶曹,姜謩為司功參軍,殷開山為府掾,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為統軍。此外文武官員,量才授任。封世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兼左領軍大都督,李世民為敦煌公,兼右領軍大都督,柴紹為右領軍府長史諮議。部署粗定,各有專司。轉眼之間,已經搞出了一套開基立業的班底。

長史裴寂,又把晉陽宮內的糧草、布帛、盔甲等,掏了個一乾二淨,全都移送大將軍府。還將晉陽宮裡為李淵侍寢的兩個美人(一姓尹,一姓張),並宮女五百名,堂而皇之,一併奉上。把那楊廣的綠帽子,扣了個結結實實。

所以當李淵打著擁立代王的旗號,浩浩蕩蕩開赴長安,楊侑早已心知肚明,這明明就是拿我當幌子,圖謀我關中寶地啊!自然是要派軍抵禦。

真是萬事開頭難。李淵也自知掩耳盜鈴,不無虧心。只是造反之舉,早就木已成舟。箭在弦上,多說無益,硬著頭皮,繼續開拔。沒想到這一去,當真就開闢出一片嶄新天地。

話說李淵晉陽起兵,出門就遭兜頭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拔涼

在隋末數不勝數的眾多起義之中,李淵不是第一個,但基本上可以算是最後一起。因為此時,他已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楊廣在聲色犬馬的深淵中愈陷愈深,即將自取滅亡;烽煙四起,卻為李淵留下了關中要地;李氏父子,以仁義御下,眾志成城。自此以後,唐軍穩紮穩打,掃平禍亂,定鼎中原,徹底結束了華夏大地自三國以來數百年的長期分裂局面,開啟了中國古代又一次盛世年華。

——返回上方點選關注,精彩內容陸續推出。用歷史的光,照亮前行的路。

TAG: 李淵代王劉文靜突厥裴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