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文王是個好領導

趙惠文王是個好領導

在學校有個好老師,進入職場有個好領導,是人生的幸運事。

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發現之所以能出現“將相和”這流傳千古的佳話,跟當時的趙惠文王大有關係。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在六國之中屬於實力較強的國家,敢於跟秦國掰掰手腕,這與趙惠文王的執政和用人分不開。

我覺得趙惠文王是個好領導。具體表現有三:

一是不拘一格發現和提拔人才。

趙國獲得和氏璧後,訊息傳到秦國,秦昭王就給趙惠文王來了一封信,說要用十五個城池換和氏璧。

趙惠文王是個好領導

面對秦國的提議,趙惠文王君臣在換不換這個問題上糾結不已。

此時,宦者令(負責宦官內侍的頭目)繆賢舉薦了自己的門客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擔當出使秦國的使命。

趙惠文王採納了繆賢的建議,考察了一番後就讓藺相如出使秦國。

藺相如不辱使命,既沒有被秦國騙走和氏璧,也沒有丟失趙國的尊嚴。

趙惠文王沒有因為藺相如出身問題看不起他,他看重的是人的能力。

同樣的,一代名將趙奢原來是一名徵收田賦的小官,沒有屈從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的權勢,敢於向當時的權貴開刀,表現出極強的原則性和不卑不亢的處事態度。

趙惠文王是個好領導

經過平原君的推薦,趙奢一下子從一名基層小官成為治理國家稅賦的大員。

趙奢確實給力,經過他的一番努力後,老百姓富裕了,國家也物資充裕了。

趙惠文王沒有因為趙奢無職無位就看不起他,只要你有能力就大膽把你放到更重要的崗位上。

二是有功必賞。

不拘一格發現和提拔人才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留住人才。

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呢?

馬雲曾說員工離職有兩個原因:一是錢給少了,二是心裡受委屈了。

說到底,就是要有功必賞。

領導不能只靠情懷忽悠手下員工,餅畫得再大再圓最終還是不充飢。

藺相如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因此被提拔為上大夫。趙惠文王澠池會見秦昭王,藺相如保持了趙國的大國尊嚴,被拜為上卿,實際排序比攻城略地的廉頗還要靠前。

趙惠文王是個好領導

同樣的,趙奢在抗秦救韓的戰爭中,秉持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觀念,大敗秦軍,一戰成名,被賜號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同等級別。

只要你有功,就論功行賞,絕不讓付出的人沒有回報,心裡受憋屈。

有明確的激勵政策,讓手下人有方向、有動力,同時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讓真正幹事的人獲得實惠。

三是大事有決斷。

澠池會見之前,趙惠文王心中有怯,但為了國家大局,他還是接受廉頗藺相如的建議,毅然去會見秦王。

他可不可以不去呢?

其實是可以的,但不去的後果也很嚴重。一是給了秦國不修好的口實,二是表現出趙國的弱小和膽怯。趙國後面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臨行前,他跟廉頗約定,如果三十天回不來,就讓自己的兒子當趙王。因此,趙惠文王的出行賭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如果沒有這份擔當,廉頗藺相如也不能放手幹事,趙國的格局將是另一番面貌。

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人才是大國的核心競爭力。秦國得一商鞅而打下國富民強的根基,就是最好的例證。

趙惠文王是個好領導

當今社會,有的地方、有的單位要麼論資排輩,要麼人為設定各種障礙,讓本就缺少流動性的體制更加僵化。

或許,我們真應該跟趙惠文王學一學。

TAG: 趙惠文藺相如秦國趙國廉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