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示範區與鄭州曾經一家親

一條黃河,讓鄭州與平原示範區在地理上兩岸“分居”,這一橫在鄭新融合面前的“天塹”,雖有幾座公路大橋相通,但一條大河波浪寬,兩地牽手仍有諸多阻礙。

站在鄭州黃河公路大橋上,望著滾滾東去的黃河水,我浮想聯翩——在歷史上,平原示範區與鄭州曾經是一家親的啊!

平原示範區轄原武鎮、橋北鄉、祝樓鄉、師寨鎮、韓董鎮與龍源街道辦事處。古時屬原武縣。西周到春秋時期,原武稱扈地,中間由濟水相隔,兩地同屬鄭國。

鄭州一帶稱管國,因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鮮(姬鮮)在此地,築城叫管城,因管叔勾結蔡叔、武庚叛亂,管城被廢,春秋時稱管邑。戰國時期,兩地初屬韓國,後為魏國所轄。魏惠王十年(前361年),魏國為引黃河水到都城大梁,開挖鴻溝,由卷地(今原武西部圈城村)引黃河水入圃田澤(今鄭州東),再從圃田開挖大溝至大梁,此渠可行船,並灌溉農田。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鄭州與原武同屬三川郡(治所始在洛陽,後遷滎陽)陽武縣。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在陽武縣置原武縣(縣城在今原陽縣城),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所在洛陽),鄭州當時稱筦城,與原武同屬河南郡。東漢光武帝十五年(公元39年),改河南郡為河南尹,鄭州、原武皆隸屬之。西晉初年,原武縣廢除,併入陽武縣,與鄭州(時稱管城)歸屬於滎陽郡。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復置原武縣,與鄭州同屬滎陽郡。

東魏時,原武縣與陽武縣歸屬於廣武郡,但原武附近的卷縣隸屬於滎陽郡。北齊天寶七年(556年),廢卷縣入滎陽縣,廢原武縣入陽武縣,仍隸屬於廣武郡。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廢郡存州、縣,陽武縣(包括原武)屬鄭州。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原陵縣,與陽武縣同屬管州(今鄭州市管城一帶),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原陵(原武)與鄭州屬於滎陽郡。

唐朝初年,改原陵縣為原武縣,仍屬滎陽郡,後屬管州。唐太宗貞觀元年,實行道、州、縣三級行政,原武與鄭州同屬於都畿道鄭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又改州為郡,鄭州改為滎陽郡,原武屬之。五代十國一直到北宋神宗時期,原武縣一直隸屬於鄭州。

北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設原武監,是一牧馬的行政區,和原武縣同級,也隸屬於鄭州。不過在神宗熙寧初年就廢除了。神宗熙寧五年(1072),廢鄭州,原武併入陽武縣。

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復置鄭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原武縣與原武監均復置,隸屬於京西路鄭州。鄭州知州章衡上奏朝廷,廢除原武監,把牧場四千二百頃土地還耕於民。

北宋末年,鄭州、原武均被金國佔領。金國沿用宋朝行政制度,兩地都隸屬於隸屬於南京路鄭州。元朝時期設省,原武縣與陽武縣均隸屬於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南京路延州(治所在今原陽延州)。原武才與鄭州分家。特別是在明朝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黃河在原武西的姚村決口,黃河從此成為橫亙於原武與鄭州之間的天塹。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作為開封的地位一直優於鄭州,鄭州甚至改為鄭縣。因為京漢鐵路的修建,鄭州的地理優勢不斷在上升。直至1954年10月河南省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雖然,自元朝以來,作為縣城的原武雖與鄭州漸行漸遠,但仍藕斷絲連,現在屬於平原示範區的祝樓鄉和橋北鄉的村莊,如新城、卞莊、祝樓、西胡莊、王錄、夾堤、鹽店莊、範莊、洪莊、劉合莊等二十餘個村莊一直到解放前都屬於廣武縣,而橋北鄉的馬莊和南胡莊在解放前屬於鄭縣。

1986年,鄭州黃河公路大橋通車後,橋北鄉與鄭州的聯絡日益密切,鄭州人來橋北吃原陽燴麵、買原陽大米的特別多,雖然一河相隔,但口音一樣,那是同飲黃河水使然。

2010年鄭新黃河大橋的通車,讓平原示範區與鄭州的交通更為便捷。2012年,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免費通行,隨後,鄭新黃河大橋對鄭州牌照的小型汽車全部免費,平原示範區為了與鄭州融城,頻頻顯示出極大的誠意。

作為鄭新融城的橋頭堡,平原示範區和鄭州的歷史淵源深厚,重新一家親的日子,還會遠嗎?

平原示範區與鄭州曾經一家親

平原示範區與鄭州曾經一家親

平原示範區與鄭州曾經一家親

TAG: 鄭州原武陽武縣原武縣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