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提到謀聖張良,很多人讚不絕口,說他淡泊名利,把功名利祿看的很淡,因此蕭何需要自汙保身,韓信被斬草除根,但張良就可以功成身退,這個話已經聽聽還很信服,現在看來這個“功成身退”是最大的謊言,張良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是因為“功成身退”而是因為“選邊站隊”,且張良一直是這方面的行家裡手,這才是他的存身之道。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張良是韓國貴族出身,祖上五代人都在韓國做丞相,這個出身恐怕除了韓王氏沒有人可以和他們相比了,因此韓國的國運和他的家族息息相關,秦滅六國時第一個就是韓國,這讓張良從貴公子成為了落魄人,對於秦的仇恨是發自內心的,他要報復秦國,首要的目標選擇了秦王嬴政,幹掉這個暴君就天下太平了,這是張良當時單純的想法。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張良之所以會採取如此極端的做法,那是因為秦滅六國之後天下紛亂,沒有人知道後續該怎麼辦,六國的貴族紛紛隱蔽起來靜待時機,他們並不想與強大的秦國為敵,多數人只要保住自己那點利益就行了,管天下秦還是楚呢?因此張良只有用自己僅有的資源錢財,去收買死士來刺殺秦王嬴政,採進而達到報仇的目的。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不僅收買死侍,自己也親自參與,因此在最早年,張良可不是什麼謀士,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刺客。他射術精湛,比起假手他人,他更想手刃秦始皇這個暴君來達到自己復仇的目的。但在博浪沙的伏擊中,他們沒有擊中嬴政所乘坐的車架,而是擊中了副車,暴露了自己的行跡,刺客一旦敗露了身份,就不會有第二次機會了,張良成為了被通緝的物件。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秦始皇的憤怒是空前的,還沒有人敢公開刺殺自己,不把首惡抓住,自己這個皇帝的顏面何存?於是全天下都開始緝拿張良,張良沒辦法,只好改名換姓,藏匿到下邳,觀察世事的變化以靜待時機。下邳這個地方聚集了天下反秦人士,在這裡隱匿起來,張良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開始做一位任俠,透過廣施仁義來為自己贏得賢名。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他和項伯就是這時候認識的,當時項伯因為殺人而被追捕,張良出面幫助他化險為夷。大家都人也張良仁義,實際上不過是為自己提前佈局罷了,事到臨頭才想起來求人,不去廣佈恩惠遇事不愁。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史記·留侯世家》

陳勝起義讓張良看到了機會,他在下邳也聚集了一百多人的隊伍,但是這個實力如果自己發展,不是很快被秦軍剿滅,就是被其他勢力所吞併,因此張良選擇了入夥取暖,他選擇了在留縣稱楚王的景駒,準備帶著手下這一百多個弟兄,去景駒手下混口飯吃。但很多時候總是事與願違,在張良趕往留縣的路上,他遇到了沛公劉邦,一切發生了改變。

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劉邦手下有幾千人的隊伍,因此大魚吃小魚的情況下,張良沒有做抵抗,直接被劉邦收編了。劉邦這個人很會為人,他沒有幹掉張良,因為張良不僅是韓國貴族,還是刺殺秦始皇的勇士,更是天下聞名的任俠,對於這樣的人一定要收為己用。但是劉邦對張良並不放心,他開始的時候給了張良一個看馬的官做,是不是有點弼馬溫的味道?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這個時候,開始變換身份,他拿出了《太公兵法》去遊說劉邦,並利用自己貴族和任俠的身份,為劉邦物色人才,結交同盟之人。且為了抬高劉邦的身價,張良幾乎逢人便說、遇人便講:劉邦不是個凡人,儘管是布衣出身,但是腦子好使,什麼東西你一說他就會了,我這個兵法其他人都聽不懂,只有沛公能夠立刻理解其中的奧妙!他的這一番說辭,不僅抬高了劉邦,也抬高了自己。

及沛公之薛,見項梁。項梁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說張良對劉邦忠心耿耿,根本談不上,在到了薛地見到項梁後,張良發現項梁在范增的建議下,立熊心為楚懷王,這讓他很振奮,因為他看到了復興韓國的希望。張良對項梁說:“您已經立熊心為楚王,現在韓國諸位公子裡面,韓成比較賢明,可以立為韓王,用來號召和壯大天下反秦的勢力!”

以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遊兵潁川。——《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韓成這個不學無術的公子,在張良的極力推薦下,成為了韓王,他立刻封張良為申徒,並帶領從項梁處借來的人馬開始攻城略地的行動,一時間奪得了數座城池。但秦軍的大部隊不久又把這些城邑收了回去,張良和韓成只好在潁川一代打起了遊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張良軍事指揮能力只能說很一般,因為他面對的不是秦軍主力,秦軍主力一直在和楚軍鏖戰。

沛公之從雒陽南出轘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餘城,擊破楊熊軍。——《史記·留侯世家》

指望韓成滅秦,看來是不可能了,這時候沛公劉邦正好在附近用兵,因為是老相識了,張良決定帶著手裡這點人馬投奔沛公劉邦麾下,依靠劉邦的部隊,奪取了十幾座城池,擊敗了楊熊的部隊。

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還是劉邦這個老大靠譜,張良再次選擇了跟從劉邦,劉邦於是把韓成安排在了陽翟,隨後帶著張良一起南下,攻下了宛城後,向西進入武關。在進入關中的過程中,張良積極表現,發揮了很大作用,細看來我們發現張良是個戰略家、謀臣,但不是出色的軍事統帥。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史記·留侯世家》

到了咸陽後,劉邦有點邁不動步子了,畢竟對於他來講,咸陽的一切太具有誘惑力了,以至於他想就近做個安穩皇帝。你說劉邦從布衣直接變成秋毫無犯的聖人,我是不太相信的,說他流連於身色犬馬,我倒是相信。樊噲作為近臣看到了危機,於是他勸說劉邦離開咸陽宮,但劉邦怎麼會聽他的呢?

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 ,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張良是貴族出身,在劉邦的隊伍裡算是個見過世面的人,劉邦沛縣的弟兄裡,也就是蕭何和曹參算是縣中小吏,大多沒有什麼見識。他們能看到當下,但很難想到未來,和他們談未來是多餘的,大多數人只關注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已。張良的話簡單點理解:進入咸陽不是你有本事,而是秦殘暴不仁的緣故,你現在就享樂,那叫做助紂為虐,天下人都會唾棄你,所以你還是聽樊噲的話,咱們還是退到霸上去比較安穩!

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史記·留侯世家》

鴻門宴之前,項伯通風報信,就是張良為自己廣結人脈的作用。這個時候他再次面臨選擇,他可以決定劉邦的生死,如果他直接和項伯去投靠項羽,那麼等待劉邦的就是死路一條,畢竟曹無傷對項羽所說的話儘管不是句句屬實,但是大體上接近真相,劉邦本來就打算自己為王,讓子嬰做丞相的。

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以語沛公。——《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張良想看看劉邦的態度,因此他先穩住項伯,說自己是韓王成安排跟隨劉邦的,直接跑路不太好,還是要去說一聲。隨後張良覲見劉邦,把項伯的話轉述了一番,通過後來的事,我們知道項羽本沒打算殺死劉邦,推波助瀾者范增一人而已。但張良故意把事情說的很嚴重,讓劉邦感到危機,這樣一來就必須透過項伯來打通關係,而這之間必須的中間人就是張良。

沛公大驚,曰:“為將柰何?”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沛公曰:“鯫生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柰何?”——《史記·留侯世家》

果然劉邦很恐懼,項羽的本事他是知道的,這個年輕人的恐怖,讓任何人都不願意做他戰場上的對手,包括劉邦自己。劉邦開始甩鍋,他說自己是聽信了小人的話,讓自己把守住函谷關,就可以在秦地稱王,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問了一句關鍵的話,“你認為你打得過項羽嗎?”劉邦不甘心,但最後還是說:“我不如項羽,現在可怎麼辦?”

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賓婚。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要的就是這句話,他把項伯引薦和劉邦,透過項伯把劉邦不敢作亂的事告訴項羽,自己把手函谷關,只是為了防備別有用心的人和強盜,說到底是在替項羽看管,如今項羽來了,自然是拱手相讓。項羽的氣消了,因此鴻門宴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鴻門宴確立了張良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但張良還是期望能夠復韓,這個心願到這個時候還沒有改變。

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良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史記·留侯世家》

但項羽因為韓王成曾派張良跟從沛公劉邦的緣故,不肯讓韓成回到韓國去做王,而把他改封為侯。後來又在彭城把韓王成殺死,張良知道自己不能再抱有幻想,於是他逃亡去投靠劉邦,這個時候的劉邦得到了韓信,一定安定了三秦之地。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天下已定,劉邦給予張良極高的榮耀,把他說成是“漢初三傑”之一,而張良知道自己並沒有那麼強的能力,如果不是劉邦提供平臺給自己機會,自己哪能得到今天的成果呢?更何況他本是韓國貴族,對權力和金錢並不在意,他最終的目的無非是滅秦,如今心願已足,他想功成身退,但身處高位者,想退也是退不下去的。這個時候劉邦因為年紀大了,因此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他想立幼子劉如意為太子,但又懼怕呂雉的勢力,因此猶豫不決,群臣進諫但並沒有劉邦放棄“廢長立幼”的念頭。

呂后乃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敏銳的覺察到劉邦已經日落西山,未來必定是呂氏的天下,自己這個貴族出身的人必須早點站隊,不然呂氏和功臣都不會饒過自己。於是有人對呂雉說:“如今陛下猶豫不決,為什麼不去求教留侯張良呢?”呂雉讓呂澤去請張良,張良故作矜持,呂澤是個粗人,直接把刀架在了張良的脖子上求計。說的話也十分直接,你不出主意,我就廢了你!

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張良繼續賣關子,他說:“陛下用我的計策都是在危難之中,沒有別的辦法,所以才姑且一試。如今天下安定,讓誰做太子是陛下的家務事,就算有一百個張良也改變不了陛下的想法!”呂澤不聽,還是說:“先生一定要為我呂氏出謀劃策,否則不僅你性命擔保,你的家族也將灰飛煙滅!”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不繼續裝下去了,他開始推薦“商山四皓”四個隱士出來,並說這四個人很牛,劉邦想請他們出山,他們不同意,如果太子請他們出山輔佐,可能會讓劉邦改變主意。結果呂雉讓人一去找,就輕而易舉的把四個老頭找到了,你說這不是張良的可以安排還是什麼?張良這個任俠可不是白叫的,廣結天下豪傑的作用又一次體現出來了。

乃學辟穀,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史記·留侯世家》

謀聖的存身之道:哪有什麼“功成身退”,不過是“選邊站隊”!

劉邦去世後,孝惠帝劉盈繼位,呂雉主政。張良這個時候,連自己吃什麼都決定不了,張良身體不好,因此學習辟穀之術來延年益壽,但是呂雉卻強迫他進食五穀雜糧,並且說:“人生在世的時間很短暫,何苦為難自己呢!”張良不得已只好繼續進食五穀雜糧。

後八年卒,諡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史記·留侯世家》

又過了八年以後,張良去世,他的兒子張不疑接替他做了留侯,你說功成身退,我看是選邊站隊,不然張不疑這個留侯的爵位怎麼可能保住呢?

TAG: 張良劉邦侯世家史記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