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妃嬪眾多,呂雉為何只對戚夫人恨之入骨,以致於有了“人彘事件”?

首先來說一下背景。劉邦是中國第一個白手開創朝代的人,後來死了之後,十六歲的兒子劉盈繼位,史稱漢惠帝。漢惠帝這個人其實比較柔弱,所以其實是呂后當權。呂后當權以後,一直想殺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但是漢惠帝一直貼身陪同保護自己的弟弟,但是最終劉如意還是死於呂后之手。從這件看,漢惠帝其實是非常不錯的,雖然是生在帝王家,他是還是重情義的。因為劉如意其實一度威脅到他能否繼位。

劉邦妃嬪眾多,呂雉為何只對戚夫人恨之入骨,以致於有了“人彘事件”?

呂太后不僅對劉如意下手,還對戚夫人做出了及其殘忍了事情,這就是所謂的“人彘”,後來漢惠帝知道,內心接受不了,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後來,他終日借酒澆愁,鬱鬱而終。漢惠帝歷史上一直被人說成軟弱無能,但是從歷史記載中,他基本沒有做什麼壞事,作為皇帝處處保護自己的兄弟。回到問題中來,為什麼呂后那麼恨戚夫人,其實戚夫人在兩個地方於呂太后結怨,一個是爭寵,另一個就是奪嗣。後宮之間爭寵完全正常,我個人認為後一個原因其實更為嚴重。首先看《史記》記載:

劉邦妃嬪眾多,呂雉為何只對戚夫人恨之入骨,以致於有了“人彘事件”?

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生孝惠帝、女魯元太后。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史記·呂太后本紀》

這段話其實資訊量極大:1。呂后在劉邦沒成名的時候跟著他,並生下了惠帝和魯元太后,但是劉邦當了漢王以後就得到了戚夫人,特別寵幸她,並生了如意;2。劉邦覺得惠帝不像他(說實話,確實不像),而劉如意像他,所以想廢了太子,立劉如意;3。戚夫人很得劉邦的寵幸,經常陪著劉邦,所以經常一哭二鬧三上吊,讓劉邦立她兒子取代太子;4。呂太后年紀大了,劉邦常常不帶著她,所以她非常想見劉邦,但是機會卻越來越少。

劉邦妃嬪眾多,呂雉為何只對戚夫人恨之入骨,以致於有了“人彘事件”?

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戚夫人完完全全威脅到呂后兒子的太子之位,惠帝的太子之位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劉邦自己本身有意願廢掉太子,心裡有著這個想法,加上寵幸戚夫人,戚夫人能夠常常吹枕邊風。作為對比,呂太后年老色衰,見不到劉邦,自己兒子也比較柔弱,完全處於不利位置。史書上也記載劉如意幾乎快要取代呂后的兒子做太子了,但是為什麼最後還是呂太后能夠保住兒子的太子之位,史記是這樣記載的:

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長樂宮,太子襲號為帝。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

劉邦妃嬪眾多,呂雉為何只對戚夫人恨之入骨,以致於有了“人彘事件”?

關鍵的時候,還是呂后平時得人心,能夠在事業幫助劉邦,所以大臣願意幫助她,還有就是張良的計策。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但是可以看出呂后以掌握權力之後,馬上就囚禁了戚夫人,並要對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下手,並且史書上記載是“最怨戚夫人”,一個最字真的淋漓盡致的表現出呂太后對戚夫人的恨。史書上只是記載了呂后是多麼殘忍的對待戚夫人,不擇手段的殺死劉如意,但是卻忘記了呂太后經歷了什麼。

劉邦妃嬪眾多,呂雉為何只對戚夫人恨之入骨,以致於有了“人彘事件”?

劉邦這個人對女人其實比較渣的,雖然對戚夫人感情好,但是據史書記載中劉邦死之前其實是知道呂后要打擊報復的,只是替劉如意想好了出路,將他交付給了御史大夫周昌。但是對身邊的女人,特別是戚夫人沒有特別的交待。但是這些女人至少在劉邦活著的時候,還是享受到了榮華富貴,但是呂太后從劉邦默默無聞時就一直跟隨著他,而劉邦卻常常在危難之中拋棄呂太后及其孩子。劉邦在戰事危機的時候逃命,漢惠帝和魯元公主曾經被劉邦從馬車上扔下來過。呂后也曾經長期作為項羽的人質,而此時的劉邦卻和戚夫人在一起。所以呂太后後來不光對戚夫人如此,對劉邦身邊的寵姬都是如此: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 ——《史記·外戚世家第十九》

劉邦妃嬪眾多,呂雉為何只對戚夫人恨之入骨,以致於有了“人彘事件”?

從這裡可以看出,呂太后並不只是針對了戚夫人一個人,對劉邦身邊寵幸的人都下手了。當然最不幸的其實就是漢惠帝了:爸爸逃命的時候把自己和妹妹扔下來,母親把自己弟弟都殺了,結果自己接受不了這麼殘忍的母親而死掉了,這麼心狠的父母,怎麼養了這個這麼心地如此善良的兒子?是親生的麼?

TAG: 戚夫人呂太后劉邦呂后劉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