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為何將女兒嫁給罪犯?| 論語故事

論語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為何將女兒嫁給罪犯?

孔子嫁女

論語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為何將女兒嫁給罪犯?| 論語故事

孔子是我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更是封建道德的倡導者,以“君子”之德為美。令人奇怪的是,他卻將自己的親生女兒,許嫁給一個身繫囹圄的罪犯,這是什麼操作呢?

孔子嫁女的故事,《論語》中有載。《論語·公冶長》開篇就是孔子評說公冶長為人的: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上文中的第一個“子”,即孔子。“謂”字此處當“評說、評價”講,通俗的表述,就是“說”或“說起”的意思。“可妻也”之“妻”,用作動詞,把女兒嫁給,意為可以將女兒嫁給他。文中的“縲(léi)紲(xiè)”,本為捆綁犯人的繩索,在此代指監獄,亦即言明公冶長為罪犯。而“以其子妻之”之“子”,則指的是(孔子的)女兒。

論語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為何將女兒嫁給罪犯?| 論語故事

科普一下:“子”字現在雖然是指兒子,但在古代,兒女卻都被稱為“子”。因為,“子”的本義是嬰兒,後引申為兒女。如《列子·湯問》中的“孀妻弱子”即是焉。

《論語·公冶長》上述的那句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現代漢語來表達就是:

孔子評價公冶長時說:“(公冶長這樣的人,)可以將女兒嫁給他。雖然他曾坐過牢,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後來,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公冶長。

孔子為何要將女兒嫁給一個坐過牢的人呢?曾陷 “縲紲”之災的公冶長又是何許人也?且聽老黃為你一一道來。

公冶長其人

論語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為何將女兒嫁給罪犯?| 論語故事

《論語·公冶長》共計28章,內容以談論仁德為主,即古人所說的“鄉里之仁風,成於家庭之雍睦”。在本篇裡,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面探討仁德的特徵,而將公冶長歸為篇首,說明孔子認為公冶長是最具“仁德”之人。正是因為對公冶長有了這樣的認知與評價,孔子才會“以其子妻之”。

那麼,公冶長何許人也?公冶長,複姓公冶,名芝,字子長,《論語》稱其為魯國人,《史記》載其為齊國人,反正就是山東人吧。他自幼儉樸好學,攻讀詩書鍥而不捨,為人稱道。

公冶長又是因何獲罪入獄的呢?這點史書中並無確切記載,而見諸史籍的內容,在現代讀者看來,又有點玄幻——是因為他能聽懂鳥語。也就是說,公冶長是個身賦異秉的人,有能聽鳥語的特異功能。

公冶長之罪

論語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為何將女兒嫁給罪犯?| 論語故事

有關公冶長能聽懂鳥語的傳說很多,在此僅摘其一二,來說說公冶長的獲罪之因。其一,據孫星衍所著《孔子集語》卷九載《繹史》卷九十五引《留青日札》稱:

公冶長貧而閒居,無以給食。其雀飛鳴其舍,呼之曰:“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爾食肉,我食腸,當亟取之勿彷徨。”子長如其言,往取食之。及亡羊者跡之,得其角,乃以為偷。訟之魯君,魯君不信鳥語,逮繫之獄。

孔子素知之,為之白於魯君,亦不解也。於是嘆曰:“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未幾,子長在獄舍,雀復飛鳴其上,呼之曰:“公冶長!公冶長!齊人出師侵我疆,沂水上,嶧山旁,當亟御之勿彷徨。”子長介獄吏白之魯君,魯君亦勿信也。姑如其言,往跡之,則齊師果將及矣。急發兵應敵,遂獲大勝。

論語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為何將女兒嫁給罪犯?| 論語故事

其二則是出自一本名為《論釋》的書中,故事的大意是:公冶長從衛國返回魯國,走到兩國邊界處,聽見鳥互相招呼往清溪食死人肉。不一會兒,他碰見一位老婆婆在路上哭。公冶長問她因何當道泣哭,老婆婆說:“我兒子前日出門,至今未回來,恐怕已死了,不知他在什麼地方。”公冶長說:“我剛才聽到鳥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怕是您的兒子吧。”老婆婆去看,果然發現她兒子的屍體。老婆婆報告了村官,村官問老婆婆從哪兒知道的,老婆婆說:“是公冶長說的。”村官說:“公冶長沒殺人的話,怎麼可能知道?”於是將公冶長逮捕入獄。

獄吏問:“你為什麼殺人?”公冶長說:“我懂鳥語,沒殺人。”獄吏說:“那試試你,如果真的懂鳥語,就放了你,如果不懂,你就要償命。”於是將公冶長囚在獄中六十天。後有一天有麻雀停在監獄的柵上,互相唧唧喳喳地叫,公冶長聽了面帶微笑,獄卒去報告獄吏:“公冶長聽了雀語發笑,好象是懂得鳥語。”獄吏問公冶長,聽到麻雀講什麼了而發笑?公冶長說:“麻雀唧唧喳喳,說白蓮水邊有裝糧食的車翻了,公牛把角折斷,糧食收拾不盡,招呼去吃。”獄吏不信,派人去看,果然如此。公冶長於是被釋放。

從上述兩個傳說中都可以看出,公冶長的獲罪入獄,純屬是冤枉,這一點,孔子看得非常清楚,因為,公冶長是他的學生,從學多年,他相信公冶長的為人,在為公冶長奔走喊冤未果的情況下,孔子出於對諸侯開政的不滿,直接將女兒嫁給了他。

公冶長之譽

論語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為何將女兒嫁給罪犯?| 論語故事

孔子果然沒有看錯公冶長。公冶長出獄時,魯國國君因他身懷絕技,欲提拔他入朝為官,但是,被公冶長拒絕了。“(魯國君主)因釋公冶長而厚賜之,欲爵為大夫,辭不受。蓋恥因禽語以得祿也,後世遂廢其學。”( 《留青日札》 )他恥於自己因能聽懂“禽語”而被重用,他追求的是真才實學。

公冶長出獄後,專心治學,追隨孔子,教學育人。期間,魯國君主又多次請他出山,任用為大夫,但都他一一拒絕了。公冶長最終以其人品學問的超群,名列孔門“七十二賢”, 成為當世的著名文士, 深受孔子賞識與時人敬仰。

公冶長去世後,其治學為人,仍為世所敬重。唐朝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曾追封公冶長為莒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其為高密侯,南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以“高密侯”從祀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封先賢公冶子。

結語

論語故事:孔子一生追求君子之德,為何將女兒嫁給罪犯?| 論語故事

由此看來,孔子不以世俗是非為是非,力排眾議,招公冶長為女婿,絕不僅僅是對其“罪非其罪”的同情,更多的是出於對其才學品德的肯定與認同。

從孔子嫁女一事,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識人之明、之準。看人不能光看表面,而應透過現象看本質。璞的形狀再醜陋,一經打磨,就是美玉。

(圖片來自網路)

TAG: 公冶長孔子鳥語嫁給獄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