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復海蓋話遼南

“金復海蓋”話遼南

一、明朝對遼東的統一

元朝時,蒙古統治者將東北地區的契丹、渤海、女真等少數民族劃分為“漢人八種”。曾經統治中國北部女真人,在元朝時一部分加入了蒙古籍,一部分猛安謀克(原金朝的軍戶)融入了漢族,只有退回白山黑水的原地部落形成了新的女真民族,各族人民大量淪為奴隸,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突出。明朝建立後,元朝在東北尚有哈刺張“屯駐瀋陽古城”,高家奴“固守遼陽山寨”,也先不花“駐兵開原”,劉益集兵“得利贏城”(瓦房店得利寺鎮),尤其以元朝右丞相納哈出擁兵數十萬盤踞金山(今鐵嶺開原市西北),元朝的殘餘勢力嚴重威脅著明朝的安全。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元朝遼東平章劉益在部署的支援下接受明朝招撫,率部眾在得利贏城投降明朝。雖然後來劉益被元將洪寶所殺,但是形勢向有利於明朝的方向轉化。洪武四年,朱元璋派遣馬雲、葉旺兩位大將率兵由山東登州渡海在旅順登陸,隨後又命靖海候吳禎“率舟師運糧遼東,給以軍餉”首先攻破高家奴部於老鴉山寨,隨後又攻佔遼陽等地。至此,元朝勢力在遼東只剩下右丞相納哈出部。

金復海蓋話遼南

明朝將雲,合肥人,與葉旺鎮守遼東多年,遼東的百姓稱頌其功德,嘉靖年間設立祠廟,春秋祭祀。

金復海蓋話遼南

馬雲、葉旺劇照

朱元璋完成對南方的統一後,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命宋國公馮勝為為徵虜大將軍率大軍率軍20萬征討納哈出老巢——金山,已經山窮水盡的納哈出在明朝大軍的威嚴下只好率部投降。此後明軍又進軍松花江、捕魚兒海(今中蒙邊界貝爾湖),徹底清除了蒙元勢力,在東北建立了努爾幹都司和遼東都司兩個軍政合一統治機構,來管理東北大片土地。

金復海蓋話遼南

明朝版圖中的努爾幹都司

二、明代遼東都司

明洪武四年二月,元朝平章劉益接受招撫,明朝便置遼東指揮使於得利贏城,並授劉益為指揮司指揮同知(明朝授予少數民族官員的職務),這是明朝對遼東地區設定地方軍政機構的開始,當年四月明朝派遣馬雲、葉旺,帶兵收復遼陽、瀋陽,當年七月以馬雲葉旺為首任都指揮使。

由於元末明初的戰亂,造成當時的遼東地區地廣人稀,並且北部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形成了與漢族雜居的局面,當時明朝統治者認為這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與山東隔海相望,“地處邊陲,為九邊重鎮之首”,“控制諸夷”“非兵不能守國”,所以採取了與其他地區不同管理方式。

金復海蓋話遼南

蓋州古城(網路圖片)

按照明朝的地方政權機構一般的組成:布政使司掌管行政,按察使司掌管刑獄,都指揮使司負責軍事,合稱為“三司”,但是遼東地方只設遼東都指揮使,其他兩司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管理。同時又因為遼東是“京師左臂”、“終明之世,邊防甚重”的原因,在都司衛所之上又設定遼東地方最高軍政機構,這個最高軍政機構由鎮守遼東地方總兵官、欽差鎮守遼東太監和欽差鎮守遼東地方都察院御史組成,他們是東北地方最高官員,總管東北地區軍務、邊務(邊防)、夷務(民族事務),不負責地方的法制和民政事務。

金復海蓋話遼南

海州(今海城)古城

遼東的行政體制之所以與內地有所區別,也是當時明朝的現實需求。明初遼東都司也曾經在當地推行州府制度,例如洪武九年(1375年)設定蓋州衛,同時設定金、復、海、蓋四州府,但是未推行未多久由於故元勢力不斷南下騷擾,遼東軍務繁重,同時遼東軍戶較多,民人過少,民政事務也非常少,為了簡化地方行政機構等原因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廢除府縣,以軍事機構代行管理地方民政。

明代永樂年間,由於當時明朝的安撫政策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許多原居住在東北努爾幹都司的朝鮮族、蒙古、女真等民族紛紛要求內遷,與漢族共居,明朝除了將一部分人口安排在北京、南京附近以外,還在在開原設立自在、安樂二州。這樣遼東都司的共計管轄二十五衛和自在、安樂二州,其中遼北三衛、瀋陽一衛、遼西十一衛、遼陽六衛,遼南地區設有四衛,即即海州衛、蓋州衛、復州衛、金州衛,簡稱為:“金復海蓋”四衛,其中復州衛下轄左、中、右、前四個千戶所,均在復州城內。金州衛下轄左、右、中、前、中左五個千戶所,前四個千戶所位於金州城內,中左千戶所位於旅順。

金復海蓋話遼南

復州古城(復原照)

為了能夠在平時、戰時都能夠做到軍事指揮和軍需物資運輸順暢,遼東都司還修建了發達的驛道和海上航線,以遼東都司治所遼陽為中心,共有有四條驛道,第一條路線是旅順口——遼東都司線,第二條是山海關——遼東都司線,第三條是九連城(今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遼東都司線,第四條開原——遼東都司線。其中第一條路線在大連市境內有將近一半路程,從旅順開始,途徑木場驛(甘井子區牧城驛村)、石河驛、欒古關(瓦房店西南嵐崮城子)、復州驛、五十寨驛(瓦房店西北五十寨)、熊嶽驛、蓋州驛、耀州驛(海城南)、海州驛(今海城市)、鞍山驛(今鞍山市西南)直達遼陽。海上航線共有五條,一是登州到旅順航線,二是登州到廣寧(今綏中前衛)航線,三是登州到寧遠(今興城)航線,四是登州到蓋州套航線,五是天津到遼東航線。完備的軍事體制,和發達的勤保障體制,確保了明王朝中前期對遼東的統治的穩定。

金復海蓋話遼南

金州古城原貌

三、“金復海蓋”說法的形成

由於明朝在遼東實行的是軍事管理體制,歷來的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都是由山東巡撫負責。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朝山東按察使司在遼陽設立“遼海東寧道”,隸屬於山東按察使司,管理遼東司法。正統三年(1438年)山東布政使司也設立“分守遼海東寧道”(也稱分守道)負責管理遼東糧食儲備和稅務等民政方面的事務。

金復海蓋話遼南

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的登州府(今煙臺市蓬萊區)——蓬萊閣

由於明朝時遼東未設府縣等行政機構,當年金復海蓋四地的學子每年參加科舉考試都要渡海到距離最近的登州府應試。在如今的熊嶽鎮(蓋州的轄區)有一處望兒山,相傳是當年有一戶貧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有一年兒子乘船到赴山東登州府應試,數月未歸,母親天天到海邊眺望,一次次對著大海呼喚兒子,多年過去了仍不見兒子歸來,原來她的兒子已經不幸在途中翻船落水而亡,年邁的母親就化作一尊石像,眺望著兒子歸來的方向。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看出,由於重要的民政、司法事務需要老百姓到山東處理,當年給老百姓帶來諸多的不便。

金復海蓋話遼南

如今的蓋州風景名勝——望兒山

本文資料均經過考證

TAG: 遼東明朝都司蓋州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