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又不是什麼“國寶”,乾隆為什麼嚴禁向外國出口大黃

大黃,是一種藥用植物,《神農本草經》記載,大黃的作用是“主下淤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是中草藥中一種很常用的活血化瘀藥和瀉下藥。大黃的應用頻率極高,即使是老百姓提起大黃,也都知道它是一種常用藥材,常被郎中們用於治積食腹脹便秘之類。

大黃又不是什麼“國寶”,乾隆為什麼嚴禁向外國出口大黃

大黃的原產地就在我國,四川、甘肅、青海都有大量的野生資源,產量頗高,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稀鬆平常的藥材,根本算不上什麼“國寶”。從明朝中後期開始,隨著中國對海外貿易的大發展,大黃也作為一種中國土產,大量向俄國、歐洲等地出口,和茶葉、絲綢、瓷器一樣,都是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的中國貨。

但到了清朝中期,乾隆年間,畫風突變。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乾隆皇帝下達聖旨,關閉中俄邊境唯一的貿易口岸恰克圖,禁止商旅、百姓透過任何渠道向俄國商人出售大黃。二月,乾隆又下旨給沿海地區的督撫大員,北至遼東,南到福建廣東,“於沿海口岸實力稽查,毋許奸商私將大黃偷賣與外國商船,挾帶出洋”。清朝面向外國的大黃出口渠道,至此被全部切斷。

乾隆五十四年五月,兩個利慾薰心的奸商李生貴、玉素普頂風作案,被陝甘總督勒保逮了個正著。勒保判了他們兩人絞監候。販運大黃被判死刑,量刑之重已經令人咂舌。但乾隆知道後卻還不滿意,認為陝甘總督勒保“心存姑息”,下令把兩個人犯押解來京,定成“交通外國”的大罪。可見乾隆決心之大、手腕之狠。

大黃又不是什麼“國寶”,乾隆為什麼嚴禁向外國出口大黃

大黃一不是什麼“戰略物資”二不是什麼“國寶”,只是一種很常見的廉價藥材而已,乾隆為什麼突發奇想,下如此重手禁止向外國出口大黃?

這要從外國人為什麼大量進口大黃說起。明朝中後期開始,隨著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很多外國傳教士和商人,也逐漸瞭解到大黃的功效,並對它產生很大興趣,大黃開始逐漸走向世界。中國的草藥品類繁多,外國人為何獨獨對大黃感興趣?目前還是一個謎。

大黃到了外國之後,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被醫生們用來治病,二是被用作紡織業染料,用量迅速擴增,第三個作用應運而生:精明的俄國人和英國人,大量從中國購進大黃,轉手再賣到歐洲,從中牟取鉅額利潤,賺得盤滿缽滿。

大黃又不是什麼“國寶”,乾隆為什麼嚴禁向外國出口大黃

清朝君臣眼看大黃出口量逐年猛增,意識到其中必有文章。但他們並未看透本質,只是模糊籠統地認定,外國不產大黃,“以中國之大黃為上藥,病者非此不治”,甚至荒唐地認為,“番人性嗜乳酪,膠結腸腹,唯大黃盪滌稱神,一不得食,必致因病”,臆想出“西人若經年不服大黃則必死”等等笑話。他們也不想想,外國從明朝中後期才開始進口大黃,如果不吃大黃不能活,那麼進口大黃之前幾千年,人家是怎麼活下來的?

不過,清朝君臣雖然沒弄清外國人為什麼進口大黃,但總算準確判斷出大黃在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康熙時期,北方的俄國已經顯露出對清朝領土的野心,雙方頻頻在邊境問題上擦槍走火。乾隆時期,俄國再度故技重施,透過各種手段妄圖染指清朝領土,並且收留清朝逃犯拒不歸還,雙方關係再度緊張起來。

大黃又不是什麼“國寶”,乾隆為什麼嚴禁向外國出口大黃

精明的乾隆帝,利用大黃打出了一手好外交牌。他知道俄國從清朝進口大黃數量巨大後,萌生出“大黃制夷”的點子,一舉切斷大黃對俄國出口途徑,想以此迫使俄國在外交上讓步。為了防止東南沿海的英國、葡萄牙等商人收購大黃再轉手賣給俄國,他才下令連沿海貿易中的大黃出口也全部禁止,大黃向外國出口途徑被全部切斷。

大黃又不是什麼“國寶”,乾隆為什麼嚴禁向外國出口大黃

乾隆這一招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大黃來源的突然中斷,使得俄國外貿遭受一次重創。俄國人權衡利弊一番,意識到此時與清朝翻臉得不償失,被迫收斂野心,轉而在邊境問題上採取合作態度,放低姿態一再派遣使者與清朝商榷,懇求恢復大黃出口。大黃禁運持續到乾隆五十七年,雙方關係全面緩和之後,乾隆才逐步恢復了大黃出口,用大黃打贏一場外交仗。

參考資料:《論清代大黃制夷觀念發展強化的原因》《清乾隆道光兩朝貿易禁運述論》

TAG: 大黃乾隆清朝俄國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