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周處除三害、司馬光砸缸,課本里勵志少年長大後怎麼樣了?

中國人小時候幾乎都聽過《孔融讓梨》《周處除三害》和《司馬光砸缸》這三個故事,其中分別體現了“尊老愛幼”、“浪子回頭”和“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

不過對於三個主人公成年後的經歷,恐怕絕大多數人都不甚瞭解。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說一下這三個人長大以後怎麼樣了。

孔融讓梨、周處除三害、司馬光砸缸,課本里勵志少年長大後怎麼樣了?

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在《孔融讓梨》的故事中,孔融是一個懂得謙讓、尊老愛幼的好孩子。但事實上,除了這個故事外,《世說新語》中記載的另一個故事恐怕更能反映孔融的真實性格。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從這段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小小年紀的孔融已經十分會懟人了。當太中大夫陳韙對他的表現有質疑時,他可是絲毫沒有顧及對方的身份,直接用對方的話來懟對方,結果陳韙在一眾熟人面前很是尷尬。

也許陳韙的話說的有些不合適,但很大程度上應該是為了提醒這個孩子不要過於驕傲。而孔融用對方的提醒反唇相譏,就有些故意讓對方下不來臺的嫌疑了。這說明孔融的情商實在不算高。

後來,他也是因為情商太低,過於恃才傲物,先懟董卓,後懟曹操,結果成功給自己招來無妄之災。

前者稍微要點面子,故意用明升暗降的方法把他攆到叛亂猖獗的地區為官,打算借刀殺人。好在孔融當時運氣不錯,僥倖逃過一劫。

而後者是個閻王脾氣,一言不合就起殺人的那種。所以當孔融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了他的底線後,他就直接找羅織一堆罪名將孔融處死。

由此可見,孔融這輩子還真是應了陳韙那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他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給折騰死的。

孔融讓梨、周處除三害、司馬光砸缸,課本里勵志少年長大後怎麼樣了?

周處:“浪子回頭金不換,為國馬革裹屍還”

周處早年是個橫行鄉里的惡少,這主要還是因為他父親是東吳大將周魴的緣故。

這就好比我們今天的某些胡作非為的官二代,完全是仗著父輩的影響力橫行無忌。

不過周處比起那些只知道禍害百姓的官二代來,多少還有些本事,至少一身的功夫是真的的。所以他才能成功的斬殺山中的猛虎與河中的惡蛟,併成功全身而退。

此外,要面子的性格也是他做到知錯能改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幡然悔悟後,周處發奮苦讀,終於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英雄,並一直當到御史中丞。

但在為官期間,他因積極勸諫、執法嚴明,結果得罪了朝中不少奸臣,因此遭到嚴重排擠。

後來在鎮壓氐族人齊萬年叛亂的戰爭中,周處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仍堅持戰鬥,最終壯烈犧牲,成為受到舉國上下敬仰的真英雄。

孔融讓梨、周處除三害、司馬光砸缸,課本里勵志少年長大後怎麼樣了?

司馬光:“博學多才,頑固保守”

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年幼時的司馬光是個敢於當機立斷的勇敢少年。可隨著年紀慢慢變大,他卻逐漸走向了和年少時完全相反的另一面。

對文學或歷史感興趣的人一定都知道,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是一部非常值得細讀的鉅著,充分的反映了司馬光本人深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

但除此之外,司馬光在擔任宰相期間,與王安石在變法問題上的激烈鬥爭卻實在有些讓人覺得有些惱火。

尤其是他經常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對一切變法措施進行無道理的否定,實在是重新整理了人們對於瘋狂的認識。

甚至司馬光在臨死之前都表示,因某些變法措施沒來得及廢除,讓他覺得自己“死不瞑目”。

這種毫不考慮實際情況,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根本無法改變國家的困境,只能讓原有的矛盾進一步放大並激化。

而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的長期鬥爭,也為宋王朝長時間的“黨爭”開啟了先河,導致整個國家陷入無止境的權力鬥爭中去,並一步步走向滅亡。

總體來看,無論是孔融、周處還是司馬光,在成年後與年幼時的性格、習慣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說明人這一輩子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樹立一個正確目標,並朝著它不斷前進,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TAG: 孔融司馬光周處陳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