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開始的兩千年帝國之路,發展軌跡為何一直都是從北到南

本月要讀的地理類常識書,是段義孚所著的

《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

為什麼長久以來,一想到經濟繁盛、物阜民豐,印象裡都是中國南方,而不是北方?

段義孚認為,從秦開始的兩千年帝國之路,發展軌跡一直都是從北到南。歸根到底是因為:南方才有適合農業耕種的土地,以及對外貿易的機會。

見常識 Vol.3

|

《神州》

從秦開始的兩千年帝國之路,發展軌跡為何一直都是從北到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啟了之後長達兩千一百餘年的帝國時代。秦國統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秦控制了秦嶺以南的四川盆地,大大擴充套件了支撐其國力的經濟基礎。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四川地區就已被納入中華文明的核心區。

雖然造成天下一統,但秦始皇沒有考慮過將領土一路向北擴充套件,相反他將原來六國的長城連線起來,在中國大地上造出一道明顯的疆界。秦始皇沒有理由繼續往北擴張,因為長城所在之地,已經達到了中國農民精耕細作所能利用的土地極限邊緣。這一點,跟長城外以放牧為生的匈奴完全不同。

秦始皇的目光投向長江以南。秦軍越過長江流域,遠征兩廣遠至越南。秦國在廣西修建的靈渠,將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連線起來。

從秦開始的兩千年帝國之路,發展軌跡為何一直都是從北到南

漢武帝時攻佔番禺的南越國,廣東重新被納入帝國版圖。儘管向南擴充套件,到公元2年時,中國5800萬人口中有4300萬居住在長江以北的黃河流域。無論長安還是洛陽,都是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城市。

但僅僅過了一百多年後,北方人口集中的程度就已大大降低。黃巾起義、軍閥並起、三國鼎立……戰爭屠殺、瘟疫和饑荒造就了人口的大幅減少,內戰的內耗使得北方遊牧民族趁機坐大。公元311年洛陽被攻陷,漢人從王公貴族到庶民百姓,能逃的都逃往了南方的長江流域。不到兩百年,南方人口增加了5倍。

隋朝重新統一後,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將人口眾多、但農業出產已不足以支援人口的古老北方同南方連起來,使南方的稻米能運到長安和洛陽。盛唐時也曾一度在西域擴張,但公元751年怛羅斯之戰,唐軍敗給阿拉伯人的後果,是塔里木盆地綠洲遍佈伊斯蘭建築,直至今日。

唐朝時,東南沿海就已經與華夏帝國完全融為一體,大量的稻米和奢侈品從東南運往西北的長安。雖然水陸貿易使南方經濟興盛起來,但這一時期最繁華的城市仍然是北方的長安洛陽。長安有一百萬人口,貫通南北的朱雀大街寬達154米,而南方的城市普遍粗糙簡陋。

從秦開始的兩千年帝國之路,發展軌跡為何一直都是從北到南

南方的重要性真正超過北方,始於宋朝。開封的興起及成為首都,與它在大運河上的地理位置緊密相關。更重要的因素是外來威脅,當長江三角洲每年出產肥美的稻米鯉魚時,北方卻烽煙不休: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蒙古人,不但將北方打成一片瓦礫,也使人口大幅減少。當宋朝最終滅於蒙古時,長江流域及以南的人口已佔帝國總人口的85%以上。

自唐朝滅亡之後,長安和洛陽再也沒有興盛過,帝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慢慢變成了杭州、揚州和泉州。朱元璋之所以能北伐將蒙古人逐回漠北,南富北貧的經濟實力差距是重要原因。

明朝時,雲南和貴州最終被納入帝國版圖,整個華南在地域上最終連成一片。明末清初時隨著歐洲航海家的到來,原產於美洲的紅薯、玉米和土豆從東南沿海登陸,越來越多的商船也衝擊著帝國閉關自守的大門。當太平天國將帝國最富庶的東南經濟區幾乎毀盡時,清帝國其實差不多就已經走到了盡頭。

從秦開始的兩千年帝國之路,發展軌跡為何一直都是從北到南

後來中國近代史上的那些里程碑式事件,例如武昌起義、民國建立到改革開放,重心都在南方。如今所見的南方整體富庶超過北方,不過是兩千年來帝國重心由北到南、由陸到海的大趨勢下,必然導致的結果而已。北方的復興,仍然任重而道遠。

TAG: 南方帝國北方人口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