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僅次於于謙的功臣,一內一外與于謙配合,力挽大明狂瀾於既倒

前言:

明代人馮夢龍,著有一本處世奇書《智囊》,收錄有一個故事,說明代名將定襄侯郭登智勇雙全,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而且郭登還做了很多的精巧戰場器械,如“飛天綱、攪地龍”等裝置,無論是攻城還是防禦,這都是實打實的利器。深挖壕溝再蓋上支撐,兵馬走上去如履平地,但是等敵軍進入,可暗中操作一番,就能將蓋板落下,使敵軍全部陷在壕溝中,受到《智囊》的盛讚。公元1449年,明軍這攻伐瓦剌失敗,釀成國恥“土木堡之變”,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民族英雌于謙力挽狂瀾,成為歷來被世人稱道,和歷史銘記的大英雄。然而郭登雖然不如與於少保名氣響,但他與“土木堡兵變”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他是僅次於于謙的功臣,一內一外與于謙配合,力挽大明狂瀾於既倒

出身名門投軍開啟傳奇人生

郭登出身名門,他的爺爺是明代大將武定侯郭英,史載郭登“幼英敏,博聞強記……明世武臣無及者”,誇讚郭登是一位智勇兼備、文武雙全的明朝精英。明英宗正統六年,郭登加入兵部尚書王驥征討麓川的隊伍,王驥慧眼識英雄,讓郭登分兵經營臨安,郭登安撫當地百姓,協調各大酋長,將朝廷的聲威在當地擴大,加強了對臨安的控制權,郭登因此被提拔為錦衣衛指揮僉事,踏上了一代名將的傳奇道路。正統十四年七月,蒙古瓦剌部落首領也先,藉著明朝降低馬價,引發的貢使事件,帶領數萬大軍,兵分四路向遼東、大同、甘肅、宣府進犯。其中也先親自帶領主力攻擊大同,史載“塞外城堡,所至皆陷”,也先所向無敵,拔除了大同在外的所有防禦城堡。

他是僅次於于謙的功臣,一內一外與于謙配合,力挽大明狂瀾於既倒

英宗班師回朝王振出餿主意

大同前線潰敗的訊息傳到京師,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蠱惑下,不顧群臣的勸阻,鐵了心要御駕親征,與也先正面剛。當時郭登奉命護駕從徵,明軍從居庸關出發,一路經過懷來、宣府到陽和,見到的場景都是“伏屍遍野,眾益寒心”,無數明朝百姓死在了瓦剌的鐵蹄之下。八月初一英宗率軍抵達大同,升郭登為都督僉事。當時也先為了誘使明軍深入,主動向北後撤,王振這個狗頭軍師想要趁機北進,當然是正中也先下懷。第二天王振的狗腿子郭敬,將前線慘敗的訊息回報指揮部,並說上了也先的惡當。於是英宗決定班師回朝,離開這個危險的地方,命廣寧伯劉安為總兵,都督僉事郭登為參將,一同鎮守大同。王振當時 明朝最有權勢的太監,為了顯擺他讓英宗駕幸自己的家鄉蔚州。

愚蠢的王振釀成土木堡之變

英宗十分寵幸王振,就允許了這個請求,其實這條道路剛開始並沒錯,然而兵行四十里後,王振唯恐大軍踐踏自家的莊稼,想要折東而行,向著宣府迂迴前進。郭登聽聞訊息,覺得如此改道有很大的危險,他向隨行的大學士張益和曹鼐獻言,說從紫荊關回京才是穩妥之策。王振拒絕了這個建議,反而取道白登、懷安、北河嶺,直到八月份才到達宣府,這時候瓦剌軍隊,利用明軍繞道費時的機會追了上來。明軍難以抵擋瓦剌的鐵騎,一路潰敗奔逃,終於在八月十五日遭到慘敗,50萬大軍全軍覆沒,幾十位文武大臣國家棟梁因此陪葬,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毫無疑問釀成慘劇的罪魁禍首是王振,他回軍的錯誤路線選擇,是造成了君俘臣死兵亡的直接因素。

他是僅次於于謙的功臣,一內一外與于謙配合,力挽大明狂瀾於既倒

兩條回軍路線的具體情況

開啟地圖可以發現,當時以大同為方向的回軍路線,主要有東北與東南方向的兩條路。如果是東北方向,就是走陽和、懷安、宣府、懷來到達居庸關,而後回到京師,這也是明軍當時所選擇的路線。東南方向是走陽原、蔚州、飛狐嶺、廣昌到達易縣,最終回到京師,這是郭登的建議路線。根據當時明軍與瓦剌的時間地理因素來看,走東南路線比東北路線更便捷也更安全,且有天險可以憑侍,易守難攻,不便瓦剌騎兵的追擊。再看軍情分析,八月初明軍抵達大同,瓦剌誘敵深入主動北撤,如果明軍從東南道路回京,便可以避開瓦剌的鋒芒,又能贏得更多的時間。而走東北方向,則直接朝瓦剌的臉懟了上去。作為前線副指揮的郭登,知己知彼及時提出入紫荊關的正確建議,然而王振專橫自是,終於鑄成了惡果,他本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他是僅次於于謙的功臣,一內一外與于謙配合,力挽大明狂瀾於既倒

郭登從外圍配合于謙保衛京師

土木堡慘敗後朝野震驚,瓦剌俘虜了英宗,不僅在軍事上取勝,在政治上也佔據了優勢,藉此步步逼迫明朝。在於謙為首的主戰派的運籌下,他們擁立景泰帝,調兵遣將安撫民心,終於挫敗了也先奪取明朝京師的圖謀。在此期間郭登頻繁出動,採取了響應的措施,從外圍有力配合了于謙保衛京師的行動。事變之後瓦剌將英宗押到大同城下,要求郭登開門投降,但郭登恪盡職守閉門不出。英宗還派人罵郭登無情,然而郭登說自己奉命守城,其他的一概不知,不敢擅自開門。隨後郭登積極備戰,挫敗了瓦剌多次攻城陰謀,保住了大同這一座孤城。九月初六景泰帝即位,升任郭登為都督同知、大同副總兵,此時劉安貪圖軍功,擅自離開大同前往京師,說英宗已經封自己為侯,結果受到了群臣的彈劾,郭登因此總領大同軍務。

他是僅次於于謙的功臣,一內一外與于謙配合,力挽大明狂瀾於既倒

居安思危加強防禦防患於未然

接著也先想長驅直入直取京師,在內鬼喜寧的帶領下,瓦剌把英宗押到大同城,說要把英宗放回明朝,以此騙開城門。郭登嚴陣以待,直接回答說我們已經有新皇帝了,這個淘汰品你們自己留著玩吧,也先很氣憤但又無可奈何,只能繞開大同南進。郭登急忙奏報朝廷瓦剌入侵,並計劃召集部隊從雁門關支援內地,不過沒等到他去支援,明軍在於謙的帶領下,已經將瓦剌打退,但郭登的忠勇和智謀,在此時也凸顯無疑,因此明廷嘉獎郭登,拔擢其為右都督。京師保衛戰的勝利,讓很多明朝官員產生輕敵思想,都督顧興祖甚至想一直賴在京師享福,不肯受命鎮守邊關。而於謙、郭登等有識之士,居安思危吸取教訓,繼續整飭兵備防患於未然。正統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于謙奏請選拔邊將,誇獎大同唯有郭登才能鎮守,郭登更是不斷向朝廷進言,建議加強防備。

郭登接手爛攤子孤城大同

在瓦剌退出塞外後,郭登上書說寇賊雖回,但離邊境並不太遠,等到黃河解凍青草復生,他們還會入侵京師,所以必須要加強戰備。他針對京兵新募的狀況,獻上了許多防守方略,明廷採納了郭登的建議,在京師到保定、紫荊關一帶加強了防禦。景泰元年,也先又想拿英宗做人肉盾牌,騙開大同城門,而這次郭登主動出擊,帶兵前去迎駕,也先見勢不妙,趕緊帶著英宗退去,從此以後也先再也不敢以奉還英宗的名義,來大同訛詐了。大同是連線宣府、幷州的交通要塞,北接沙漠西界黃河,是保衛京師的重要屏障,土木堡之變後,大同便是烽火不息。郭登剛到大同之時,大批軍士損傷人心不安,城內的馬也僅有百餘匹,沿邊的城堡也大多毀於戰火,大同成了一座孤城。

他是僅次於于謙的功臣,一內一外與于謙配合,力挽大明狂瀾於既倒

研究對付騎兵的新式利器

郭登受命於敗軍之際,修繕城池招兵買馬,重振城內軍民的信心,還表示自己一定會與大同共存亡,在他的感召之下,大同守軍士氣得以恢復。另外就是《智囊》中所說,郭登還研究出了大量的新式武器,“攪地龍”是蓋在深溝上的裝置,敵人深入其中就發動機關,敵方便相互撞擊頃刻皆陷。他還發明瞭叫“偏廂車”與“四輪車”的新式兵車,在作戰時裝上火器,排列出陣型,能守能攻非常有戰鬥力,如果瓦剌的騎兵想逃跑,還能用車中的石炮轟擊。這種石頭炮,射程能達到500米遠,一發石彈下去,能砸死瓦剌數十騎兵。大家都知道騎兵的優勢就是衝鋒,所以郭登這種遠端消耗打法,讓瓦剌騎兵很是畏懼,再加上具有迷惑性的陷馬坑,大同守軍掌握了對付騎兵的利器。

他是僅次於于謙的功臣,一內一外與于謙配合,力挽大明狂瀾於既倒

抓住戰機主動出擊取得大捷

另外郭登還根據實際情況,施行了新的編制,五人為一伍,賞罰分明整體意識非常強,充分展現了郭登的傑出軍事才能。針對來去飄忽的瓦剌騎兵,郭登派出精銳斥候偵查敵情,景泰元年正月,郭登偵查到瓦剌騎兵,從河北陽原一帶入犯,他立即帶領800精騎追擊,帶領人馬疾馳至沙窩,殺了瓦剌騎兵一個措手不及,郭登身先士卒,親自擊斃了十幾個瓦剌兵。瓦剌潰不成軍瘋狂逃跑,郭登一直追到了栲栳山,再收5個人頭,這一戰明軍共俘虜瓦剌兵一百多人,馬牛羊牲畜600多頭,還有400多副盔甲弓箭。自從土木堡兵敗之後,明軍都是畏縮怯敵,郭登卻以800騎兵追敵千里,大長了明軍士氣。在栲栳山大捷的鼓舞下,明朝邊軍鬥志旺盛,其他地方的明將,也相繼給予犯邊的瓦剌騎兵以強有力的回擊。

他是僅次於于謙的功臣,一內一外與于謙配合,力挽大明狂瀾於既倒

尾聲

由於郭登的苦心經營,大同由原來的百餘馬匹的孤城,發展為有戰馬15000匹,數萬精兵的邊地重鎮。土木堡兵變後,也先欲攻陷大同,從而進犯中原,但在郭登的鎮守之下,他每一次都以損兵折將告終,有時甚至全軍覆沒。在於謙領導京城保衛戰,和郭登鎮守大同的節節勝利下,也先手中的英宗,變成了一文不值的雞肋。于謙與郭登一內一外互相配合,挫敗了瓦剌的陰謀,避免了明朝重蹈北宋的覆轍,因此可以說郭登是僅次於于謙的民族英雄。

【參考資料:《智囊》,《明史》】

TAG: 郭登大同英宗王振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