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評明朝太監王振——本來想露臉的,結果露屁股了

明朝歷史上有不少權傾一時的大太監,王振就是其中一個。但王振與後面那些太監有很大的不同,王振並不像後面如劉瑾,魏忠賢那般殘忍,相反王振倒有一些志向,他想如“周公”一般成就一番大事業,並慫恿明英宗對朝政進行了一番自己的“改革”,他也極力主張英宗親征“瓦剌”,然後就被現實打臉了。本想著露一把臉的,沒想到翻車了,直接把屁股露出來了。

王振生平

王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出生年月不詳,卒於明正統十四年(公元 1449 年)。王振原本是一名儒生,在仕途之上並不怎麼順利。而且當時明朝有法令——”九年無功當謫戍“,平民九年內沒有考取功名的,要被髮配到邊界戍邊。王振當然不想去,正巧永樂末年有皇宮中內書堂要招”教習“的詔令,所以王振報名參加了。

王振作為儒生當然知道宮中當”教習“是要淨身的,“永樂末年,詔天下血管考績不稱者,許淨身入宮訓女官輩。時有十餘人。”一般認為王振是這個時期進的皇宮。

重評明朝太監王振——本來想露臉的,結果露屁股了

內書堂是明朝二十四宦官衙門中司禮監下的一個教育機構,主要是培育有文化的太監。後來的內書堂老師是選用翰林學士的,但最初成立時,所選計程車人是要淨身的,即閹割過的教習。

《明史》說王振是自小入內書堂的。如果對比王振與後來從內書堂出來有大太監,會發現王振的作法更像儒生,而不是太監,所以就不用明史說法。

入宮之後,王振憑藉著自己”深厚“的儒學功底,在教習一職上幹得不錯,宮人皆稱呼他為”王先生“。宣德皇帝就讓王振侍候太子讀書,太子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

王振的皇宮生涯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病死,九歲的太子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由於英宗太小,實際的政務大事都由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誠孝張皇后)決斷,張太皇太后雖然聽政,但將政務下放給”三楊內閣“處理。

重評明朝太監王振——本來想露臉的,結果露屁股了

此時的王振也升官了——司禮監掌印太監。

司禮監掌印太監在明朝中後期是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此時在明初,朱元璋定下的““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影響還在,而且上面還有一個張太皇太后盯著,朝廷中還有”三楊“管著,王振此時還得夾著尾巴做人,老老實實教英宗讀書。

王振為了表示自己並無野心,對英宗的教育格外認真。例如,某次年幼的英宗與小太監們玩擊球,王振一來,小皇帝也就不玩了。明天早課上,王振長跪向英宗說道;“先皇帝為一毬子幾誤天下,陛下復踵其好,如社稷何?”英宗愧疚萬分,而這種勸諫行為也得到了“三楊”的交口稱讚——宦官中甯(寧)有是人。”

對於英宗因為貪玩,快錯過經筵的時辰,王振也提醒英宗趕快去參加“補習”。王振對英宗種種正確的引導,確實獲得了太皇太后的部分信任。

於是王振有些“飄”了,這種情況就體現在對“三楊”的態度上。

重評明朝太監王振——本來想露臉的,結果露屁股了

正統五年1440年,當時明朝的日常事務均由三楊內閣處理,而且內閣中也只有他們三個人,但問題是三楊年齡確實高了,楊士奇 74 歲,楊榮 69 歲,楊溥 68 歲。三人加起來有二百多歲,即使擁有豐富的治國經驗,但畢竟年事已高,精力有所不足,而此時內閣尚未確認新的入閣人選。

這時王振就找到三楊,說;“朝廷事虧三楊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後當如何?”這話實際上是要三楊退休,有些威脅的意味。

楊士奇知道王振的意思,說;“我雖然年邁,但當為朝廷鞠躬盡瘁,死後而已。不累死在任上,怎敢回鄉呢?”楊士奇擺明了要與王振死硬到底。

楊榮則比較機謹,說;“先生休如此說,吾輩衰殘,無以效力,行當擇後生可任者以報聖恩耳。”楊榮是順從王振的意思,並沒有反駁。

事後,楊士奇責怪楊榮軟弱。楊榮表示我們三人確實老弱,如果不趁機先拉一些年輕人入閣,將來我們不在了,這內閣不就是王振說了算嗎。第二天,三楊聯合上奏,將曹鼐、苗衷、陳循、高谷四人拉進了內閣。

重評明朝太監王振——本來想露臉的,結果露屁股了

王振對“三楊”如此輕薄的舉動,在張太皇太后眼裡就是“宦官擅權”的行為,殺威棒立馬就來了。直接派人鞭打了王振,並警告道:“再爾,必殺無赦”。

謹小慎微熬出頭

面對張太皇太后的打壓,王振的膽子變小了不少。

正統六年1441年,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在皇宮大擺筵宴,進行慶賀。按照明朝祖制“宦者雖寵,不得預王庭宴”,宦官是不能參加這種宴會的。如果是沒有被敲打前,王振是一定會主動跑進來參加的,但被張太皇太后“鞭打”後,王振老實了不少,只得在外報怨說;“周公輔成王,我獨不可一坐乎!”英宗聽到王振的報怨後,連忙叫人將王振請來參加宴會。

王振把自己比作輔佐周成王的周公,這一點是有儒生的影子。

正統七年1442年之前,張太皇太后身體有恙,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某日,召集小皇帝與朝中內閣與六部重臣等,再召王振入宮。不多時,王振就到了,下跪聽訓,太后立馬變色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侍衛頃刻間將刀刃架在王振脖子上,英宗立馬下跪求情,後面的大臣也跟著跪。太后接著說;“皇帝年幼,豈知此輩自古禍人家國!我聽帝暨諸大臣留振,此後不得令幹國事也。”

此時的王振已嚇得說不出話了,心理是嚇出陰影了,所以史書說“以故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權”。

在不久之後,張太皇太后死了,制約王振的最後一道枷鎖沒有了,王振的日子算是熬出頭了。

王振的功勞——三徵麓川

在土木堡被俘之前,明英宗可以用少年天子,銳意進取這二個詞形容。但這二個特點是與當時“三楊”主政的風格是相背的,“三楊”是典型的儒家理念,秉持著多一次不如少一事的原則。

比如正統三年(公元 1438 年)南疆土司思任發再次叛亂,“三楊”援引永樂、宣德時期的舊例,以撫為主。而朝廷中英國公張輔,黔國公沐晟等武將主張大軍征討。年輕的明英宗也想用武力征討,王振也力主征討。

於是正統四年公元 1439 年,發黔國公沐晟為首,明軍大舉反擊思任發,明軍大敗。

然後朝臣又吵了起來,打與不打,以三楊為首的文臣與以英國公為首的武將爭吵不下。又是王振在英宗背後推了一把。正統八年(公元 1443 年)再徵麓川,此次征戰麓川,“俘其妻子部眾”,改麓川為隴川,但思機發逃到緬甸。

正統十一年(公元 1446年),明軍再次征戰麓川,終於迫使緬甸交出思任發,思機發也屢次請降,麓川回覆了相對的平靜。

關於三徵麓川,史家認為前後耗費近十年,“發兵五十萬,轉餉半天下”,“僅以克破,而中國益耗病”,都認為除了花了無數錢,任何好處都沒撈到。其實南疆叛亂應該是十多年前宣德皇帝放棄安南的連鎖反應,如果當時不採取強硬反應,恐怕麓川很有可能像安南一樣丟失。所以這事是好是壞,還真不太好定性。

重評明朝太監王振——本來想露臉的,結果露屁股了

再如正統十二年1447年,福建與浙江交界的鄧茂七葉宗留起義,朝廷的反應就很慢。這事也是王振處理,史書記載王振在這場起義中殺了不少磨洋工的官員與御史。

土木之變

正統四年(1439年)也先統率瓦剌部,稱太師,並以強大的實力暫時“整合”了蒙古三大勢力——瓦剌,韃靼與兀良哈三衛。到正統九年1444年,成立甘肅行省,直接將明朝西部通道堵死。

除此之外,也先還透過進貢嚮明朝政府訛詐財物,正統四年(1439年)以後,瓦剌每年來北京的貢使達二千餘人,大同地區每年對“貢使”供應費達三十萬兩。”

對蒙古三部落來朝貢按人數給錢的政策是“三楊”出的。最開始人數少,總共也沒幾個錢,然後被也先等人發現了漏洞。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也先遣使二千餘人進馬,詐稱三千人”,嚮明朝政府邀賞。這次,王振卻叫禮部按貢使實有人數給予賞賜,並輕易減去馬價五分之四。也先知道情況後,大怒,遂於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也先親領其中一路進攻大同,大同城破。

重評明朝太監王振——本來想露臉的,結果露屁股了

大同兵敗的訊息傳來後,王振想起了自己的偶像——周公,他也是領兵征戰在外的。於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爾後有一大群大臣勸英宗不要以身犯險,英宗不聽,下令召集大軍出征。

史書記載“官軍五十萬”,今人估計大軍應該在二十五萬左右,最多不超過三十萬人。

其實親征也不是不行,如果軍資等物資準備做好,出去打也未嘗不行。可問題是二三十萬的大軍,糧草都沒那收齊就出發了,如戶部急令“山西布政司及順天保定等七府夏麥秋糧,原定口外交納者,悉令抵鬥收豆,赴大同、宣府等處交納”。又“令太原府所屬近北州縣各起民五百名採刈秋青草”,軍糧還在田裡沒收割,就不說兵器問題了。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六日,大軍從京城出發,十九日,過居庸關,二十三日,到達宣府,八月初一,大軍到達大同。

重評明朝太監王振——本來想露臉的,結果露屁股了

然後,鎮守太監郭敬密告王振諸軍慘敗的訊息,又忽臨大雨,人心惶恐。王振又不敢打了,提議班師。但回北京有二條路,一是南面那條,從蔚州經紫荊關回京,這一路較安全;另一路是原路返回。王振主張原路返回,因為蔚州是他老家,他怕官兵過境會損害家鄉的莊稼。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初十,回到宣府,十三日,敵軍追來,英宗遣軍拒戰,戰敗。又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領軍四萬至鷂兒嶺(今河北涿鹿縣西北)抗擊敵軍,中了瓦刺軍的埋伏,四萬人全軍覆敗。十四日,眾軍紮營於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日尚未落,離懷來城僅二十餘里,隨徵眾臣建議入懷來城,可憑城垣而守以防不測。但是王振以輜重車千餘輛未到,不肯進城,明軍只好在土木堡紮營。

土木堡沒水,只有距此十五里外有河,但已被瓦剌軍佔據。明軍被圍困斷水斷糧一日,人馬飢渴,喪失鬥志。十五日,瓦剌軍詐退,遣使持書來議和,英宗競相信了瓦剌的議和行為。王振下令明軍移營就水,瓦剌軍突然從四面殺來,明軍全軍崩潰。

歷史上把“土木之變”全都推到王振身上,顯然是不合時宜。也先南下本就是一個謀劃好的行動,至於英宗親征本就是明初永樂皇帝親征活動的延續,只因為戰爭失利就將責任完全推到王振身上本身就不符合常理。其實如果不算”土木堡之變“,王振的所做所為破壞性倒也不大,只可惜人菜癮又大,即想露臉,卻不知道同時有露屁股的可能。

TAG: 王振英宗正統太皇太后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