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醇親王替李鴻章開脫,慈禧為什麼說他可真是忠厚人吶?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13期:

前面提到張之洞彈劾李鴻章的海防捐,而李鴻章也沒閒著,派出個盛宣懷,意圖接管張之洞的漢陽鐵廠,打算給張香帥一點顏色看看。

雖然張之洞察覺出這背後有李鴻章的意圖,但他還是委任盛宣懷管理漢陽鐵廠事宜。因為他有足夠的自信,搞得定盛宣懷,所以他在面對辜鴻銘的擔憂時講:

“到時候收不收回,他還得隨我吶!”

張之洞彈劾李鴻章,再到李鴻章算計張之洞,看起來是兩個人的恩怨,其實不然,這裡面還有其他勢力的加入。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13期:醇親王為什麼最終被嚇死,看看他和慈禧這段對話就懂了!

走向共和:醇親王替李鴻章開脫,慈禧為什麼說他可真是忠厚人吶?

一、

正所謂,寧可自己無能,也千萬不要犯糊塗,在海防捐這件事上,醇親王確實是犯了糊塗。

自己能力不足,可以讓手下人去辦,但如果自己犯糊塗,鎮不住手下的人,把握不了大方向,那麼這就是愚蠢。在跟李鴻章的關係處理上面,醇親王確實考慮不周。

慈禧太后教訓醇親王,主要批評了以下幾點:

一是,修園子和籌錢的大事是交到你手上的,你肩一滑,把這麼大的事全交給李鴻章了,自己圖涼快。言外之意,大方向是由你醇親王把握的,現在卻被李鴻章牽著走,好處他拿,罵名你擔著。

第二,也是解釋第一個批評的,那就是海防捐究竟收了多少錢,李鴻章究竟拿出多少給了你,又有多少進了自己的腰包?

第三,慈禧太后直接問醇親王:

“你心裡有數嗎?”

這個有數,並不僅僅是指海防捐究竟籌了多少銀子,他心裡有沒有數?更是問醇親王,對李鴻章的所作所為,對如何控制李鴻章,你心裡有沒有底?

之前楊角風也扒過李鴻章,他確實是高手,除了打壓同僚是高手外,斂財也是高手。他當年攻下太平天國佔領的上海海關後,清廷就再也不知道上海海關究竟一年能收多少銀子了。

後來他更是利用北洋海軍,想方設法向朝廷要錢,甲午戰爭,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在於此。李鴻章死後,留下了鉅額財產,甚至達到清廷半年的財政收入(四千萬兩)。後來他的後代單算公開的就出了三個億萬富翁,至今還影響著輿論。

走向共和:醇親王替李鴻章開脫,慈禧為什麼說他可真是忠厚人吶?

二、

醇親王面對慈禧的質疑,啞口無言,也從側面表明,他確實不知道李鴻章究竟弄了多少錢:

“奴才料想,李鴻章他沒……這個膽子!”

但明顯地,醇親王底氣不足,其實一個領導之所以能做領導,就在於他掌握的資訊遠遠超過下級。正因為他掌握了足夠的資訊,他才能準確地做出正確決策,才能體現領導的實力。

其實這裡面打的就是資訊差,個人能力再強,再會邏輯分析能力,但掌握的資訊不足,他怎麼跟開了天眼的領導比?

但如果一個領導掌握的資訊,比不上自己的下級,那麼他下達指令,必然信心不足,再領導下面的人時,就體現為底氣不足了。

這一點上,慈禧太后就看得比較深,瞭解的資訊也比醇親王多,見醇親王這麼愚蠢,也就給他解釋停了海防捐的原因:

一是海防捐本身就有問題,有損朝廷威嚴,俗話說就是太不像話,該停了;二是,該捐的基本也捐完了,再搞下去也沒多少油水了,也到了停的時候;三是,南洋大臣張之洞都出來彈劾了,給他一個面子,朝廷也正好借坡下驢;四是,給李鴻章提個醒,讓他明白,大清朝少了他這片雲彩,照樣能下雨。

前三句話,都是解釋海防捐停的原因,第四句話,則更體現慈禧太后的未雨綢繆。實際上,隨著朝中大臣一個個被李鴻章幹倒,清廷最後也實在無人可用,離了他這片雲彩,還真不能下雨了。

但李鴻章做到了位極人臣,享受極高權力的同時,必然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比如清政府最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正是因為朝中無人,這個留千古罵名的機會就落到了李鴻章頭上。

走向共和:醇親王替李鴻章開脫,慈禧為什麼說他可真是忠厚人吶?

三、

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講就是:

“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

不能全指望李鴻章這片雲彩下雨,那就得找其他的雲彩,醇親王於是提出兩條建議:

“以辦海軍名義,一是請各地督撫認交,二是向洋人借款。”

這兩條建議,慈禧太后是採納的,但醇親王壞就壞在自己的那張嘴上,緊接著又跟了一句:

“所以李鴻章也難哪……”

李鴻章難,醇親王就不難,慈禧太后就不難,大清朝就不難了?

慈禧太后一口老茶沒來及喝,又憋了回來:

“七爺可真是個忠厚人吶!”

這句話分量可大著去了,慈禧太后本身就防著醇親王呢,畢竟他是光緒帝的生父。按照官場禁忌來講,醇親王是皇族,卻跟外臣,還是漢臣的李鴻章走這麼近,是何居心?

你醇親王究竟是太后我的人,還是他李鴻章的人?

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挺微妙的,醇親王這個人確實是忠厚老實,自己兒子做皇帝了,還不懂得這些職場禁忌,這也為後來他的悽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其實醇親王還算是謹小慎微之人,之所以慈禧此時沒有怎麼處理他,確實是朝廷缺人。至於恭親王奕?為什麼沒有出現,其實他此時賦閒在家,剛剛因中法戰爭失敗而下臺。

走向共和:醇親王替李鴻章開脫,慈禧為什麼說他可真是忠厚人吶?

四、

恭親王奕?,對慈禧太后有功,也算是忠心耿耿,所以其死後的諡號為“恭忠親王”。

但早在同治帝當政時期,有一次同治帝吵吵著要處死奕?,是奕?功高蓋主,還是說他犯了什麼死罪?

同治帝也有短暫的親政時光,不過由於太過短暫,且滑稽重重,其並無什麼功績可講。倒是在同治十三年,他親政的第二年,想有所作為,開始嚷嚷著要重修圓明園。

同治帝真不愧是慈禧的親兒子,倆人都酷愛修園子,但當時的國情是太平天國和捻軍剛剛被鎮壓,國內急需休養生息,這時候修園子,實屬不恰當。

這時候最著急的不是別人,正是恭親王奕?,他又是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於是上了一封疏,提了八條建議:

“停園工、戒微行、遠宦寺、絕小人、警宴朝、開言路、懲夷患、去玩好!”

如果僅僅是自己上疏也就罷了,他還聯合了九位大臣,其中就包括醇親王奕譞、悙親王奕誴……軍機大臣沈桂芬、清流領袖李鴻藻。

奏摺遞上去,十多天沒有回覆,奕?又開始聯合這九位大臣,直接進宮面見同治帝。同治帝相當生氣,讓朕停修圓明園也就罷了,你怎麼還把朕出宮遊玩的事給抖摟出來了?

“奕?,你欺朕年幼,跋扈弄權,和你兒子一起把持朝政,結黨營私,莫非是逼宮不成?”

隨後,同治帝竟然下令要處死奕?,同時也牽連到了醇親王及其他八位大臣,幸虧慈禧太后及時派人帶走了同治帝,不然,當時的情況根本無法收場。

但修圓明園這件事,絕非同治帝的一時心血來潮,這背後也有慈禧太后的想法。但畢竟當時還有慈安太后在,她不發話,慈禧太后也只得暗中嚥下這口氣。

走向共和:醇親王替李鴻章開脫,慈禧為什麼說他可真是忠厚人吶?

恭親王奕?聯合九位大臣逼宮之事,卻在慈禧太后的心中埋下了猜忌的種子。後來同治帝駕崩後,選擇醇親王的兒子光緒帝即位,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所以,不要覺得慈禧太后這人看起來慈祥善目的,其實骨子裡對權力的渴望難以想象。

她從進宮成為咸豐帝的貴人開始,一步步爬到現在的位置,自然會想方設法消除一切威脅,別說是醇親王了,光緒帝又怎樣,最後還不是死在了她前面?

而她對醇親王的態度變好了,並不是說她不生氣了,而是因為這個醇親王真的是蠢親王,懶得跟他生氣了:

“放心吧七爺,李鴻章的難處,我還不知道嗎?等他將各督撫認交的銀子和向洋人借貸之事辦妥後,我會幫他一把的。”

醇親王嘴中李鴻章的難處是難處,而慈禧太后嘴中的李鴻章難處,就不是難處了,而是好處!

事實上,也證明慈禧太后的顧慮是正確的,因為隨後李鴻章辦的這兩件事,就真的得到了太多的好處,當然,這是後話了,我們下一篇再說!

走向共和:醇親王替李鴻章開脫,慈禧為什麼說他可真是忠厚人吶?

所以,慈禧太后嘴中的忠厚人,其實就是說醇親王是蠢親王,被人家李鴻章賣了,還幫他數錢呢。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13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TAG: 親王李鴻章慈禧太后同治帝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