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如果要說大明的才子,解縉一定是榜上有名。

他從小由於聰慧,就被奉為神童,後在從官之後,也是屢有建樹,在朱元璋朱棣兩朝時,皆被重用。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為何最後朱棣一定要他死?究竟是朱棣心狠手辣,還是他咎由自取呢?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呢?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解縉,字解元,江西人氏。

他少小時就很聰慧,五歲詩文倒背如流,七歲提筆能寫文章,十歲口誦千字經,十二歲熟讀四書五經。

十八歲時,他首次參加鄉試,就中解元,名列榜首。

來年又中進士,官拜翰林學士,也就是才19歲的解縉,就已經入朝為官。

這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來說,他都可稱為不世出的天才。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入朝為官之初,他也是頗受重用。

不同於對待開國功臣的冷酷和狠辣,以及對於官僚集團的反感,當時的皇帝朱元璋很是看重讀書人,這其中他尤愛解縉,讓他常伴左右。

而且朱元璋還曾對解縉說,

“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這句恩猶父子,便能說明當時的解縉,在朱元璋心裡是何等的地位。

可解縉接下來做的事,卻讓朱元璋很是無語,這也是解縉厄運的開始。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受到朱元璋的稱讚和期許,年輕的解縉很想做出一些成績,他開始熱衷向朱元璋進言。

他先是上萬言書,不久又上《太平十策》,這些進言中有針砭時弊,這當然是朱元璋希望他做的。

可是除此之外,這些進言中,解縉還痛陳朱元璋的過與失,這卻是朱元璋不能忍的,但愛解縉之才的朱元璋,對於解縉如此放肆,也沒多說什麼。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直到後來發生的李善長之案,李善長當時被處死後,解縉覺得不公,於是他為李善長辯冤。

李善長之案,在當時朝堂上無人敢提及,解縉卻妄議此案,簡直是自尋死路,可朱元璋因為惜才,又一次放過了他。

但朱元璋也實在無法忍受解縉,就召來他的父親,帶他回家閉門思過,並做了約定。

“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朱元璋意思就是,你解縉是個大才,但仍需磨鍊,十年後,你再來做官,我必還會重用。

令二人都沒有想到的卻是,朱元璋在公元1398年辭世,十年之約,這才是第八年。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朱元璋龍馭歸天后,建文帝朱允炆上臺,雖說建文皇帝從小深受儒學文化薰陶,十分尊重天下文人士子,但多才的解縉並未走近建文帝的視野。

因為當時建文帝身邊並不缺博學之士,齊泰,方孝孺,黃子澄等人,也足夠建文帝使用。

雖說不受重用,可他也在建文朝時,謀得過一官半職。

在偏遠的甘肅,他做過看守城門的衛吏;在清冷的翰林院,他也曾當過待詔。

可這些與他當年相比,實在是太過寒酸。

從初入官場的意氣風發,到如今的悽悽慘慘,他這些年可謂是,十年人生如意,十年困頓難當,在官場變幻之中,飽嘗了人間冷暖。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可以說如果沒有後來的靖難之役,可能解縉這個名字,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後代史書中,他就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名字,會如流星般劃過,毫不起眼。

但偏偏靖難之役爆發了,朱棣起兵奪權成功。

對於解縉來說,他命運的帆船再次起航。

解縉早期被朱棣重用,但是後來卻被處死,那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靖難之役成功後,當時的朱棣在天下人,以及士子文臣眼中,他是謀權篡位的逆賊,是大奸大惡之人,所以這時的他急需輿論支援,而恰在此時,解縉來了。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當時解縉雖然在建文朝時,官職不高,但在士子文臣心中,他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朱棣也久聞解縉之名,解縉的到來,對於朱棣來說,正是拉攏士子文臣的一個契機。

於是他開始重用解縉。

永樂元年,解縉便升為翰林侍讀,進入內閣參預政事,並且朱棣授其主編《永樂大典》,後公元1404年,即永樂大典落成的前四年,解縉又升任右春坊大學士,位列內閣首輔。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永樂六年,即公元1408年,永樂大典全書落成,這時的解縉可謂是風光無限。

天下文人,功為第一,朝廷之上,權為首冠。便是對他當時最好的概括。

本來解縉的人生已足夠圓滿,可他的命運又再次發生轉折,與在朱元璋朝時一樣,這次命運的轉折,也是因為他的進言,或者可以說是情商不足。

在朱棣登基後,他曾一度面臨立儲困擾。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如果按照“立嫡立長”的傳統,太子之位肯定該是長子朱高熾;但朱棣卻不太喜歡朱高熾,他更喜歡的是次子朱高煦,因為朱高煦性格很是像他,在戰場上也是驍勇善戰。

自古以來,立儲之事,在朝廷中極其敏感,很多大臣都會避之不及,因為一旦言語不當,很容易就會遭到帝王或皇子的記恨。

可在朱棣問解縉時,他卻不知迴避,面對朱棣的詢問,解縉先回答說:

“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後朱棣認為謝縉的話沒有新意,非要刨根問底,問解縉為何支援朱高熾。

解縉最終回答了三個字:“好聖孫。”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好聖孫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

那一年朱瞻基出生時,朱棣做了一個夢,夢到朱元璋將祭祀宗廟的大圭送給自己。因此,朱棣一直非常喜歡自己的這位長孫。

而解縉所說的“好聖孫”意思,就是指朱高熾有個好兒子,而朱高煦沒有這樣的優勢。

解縉的一句“好聖孫”,讓朱棣徹底打消了換儲念頭,後便定了朱高熾為太子。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後來朱高熾在成為儲君後,朱棣覺得對朱高煦有所虧欠,因此便對朱高煦多了一些寵愛,可這卻讓朱高煦變得甚是飛揚跋扈,有時候在禮制上,甚至超過了太子。

朱高煦如此的不尊禮法,為了維護太子的地位,解縉看到後便向朱棣歷數朱高煦的種種不是。可沒想到在朱棣看來,解縉此舉,卻變成了在離間他與朱高煦的父子關係。

於是從此,朱棣開始逐漸疏遠解縉。

永樂四年,朱棣賞賜內閣,閣員們每人二品紗羅衣一件,卻唯獨沒有賞賜解縉。

朱棣的疏遠其實並不算什麼,接下來朱高煦的報復,才是解縉噩夢的開始。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同年,也是永樂四年,朱棣發現有人洩露內廷機密,經史書記載,洩露訊息的人其實名叫丘福。可朱高煦卻把丘福做的事,誣陷給瞭解縉,朱棣信任朱高煦,就沒有多加調查,就認可瞭解縉的罪名,也對他更加疏遠。

永樂五年時,朱高煦又彈劾解縉在科舉考試中閱卷不公,朱棣沒等解縉為自己申辯,便一紙詔書,將解縉貶到了交趾。

永樂八年,解縉被貶交趾三年後,按程式回京述職。

他這次來到京城,希望可以面見朱棣,以求可以重新在京任職。

可天不遂人願,不巧的是當時朱棣正在北征蒙古,沒見到朱棣的解縉,不甘心就此回去,於是他去見了朱高熾,希望等到朱棣回京時,朱高熾能夠代為轉達。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沒想到這件事卻被朱高煦知曉,待朱棣歸來後,朱高煦便控告解縉私見太子,無人臣之禮。

當時正對朱高熾不滿的朱棣,也希望藉機對他敲打一番,因此就決定將解縉問罪下獄。

直到永樂十三年正月,這時解縉已經被關5年,當時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來向朱棣彙報詔獄內的在押囚犯名單。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朱棣偶然看見了解縉的名字,於是說了經典的那句:“縉猶在耶?”

紀綱當然明白朱棣的意思,解縉怎麼還在呢?於是當天夜裡,紀綱便將解縉灌醉,醉殺於雪地之中。

一位不世出的人才就是隕落,有的人說解縉之死,是因他進言無腦,在朱元璋朝時,妄議朝政,在朱棣朝時,又左右立儲,情商不夠所致。

朱棣殺才子解縉,是因為解縉情商低?真實的歷史這樣嗎?

其實真實的解縉卻是一直奉魏徵為自己的榜樣,他也是那樣做的,他一生勇於向皇帝進言,從來沒做過禍國殃民的壞事,卻落得個醉殺的下場。

如果他遇到的是像唐太宗那樣的君主,他的命運還會如此嗎?

TAG: 解縉朱棣朱高煦朱元璋朱高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