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安南是大唐帝國最南端的領土,唐王朝前二百多年一直風平浪靜,哪怕有些小動盪、叛亂,也會被強大的帝國鐵拳輕易粉碎。然而,晚唐宣宗、懿宗時期,安南開始了持續十年之久的叛亂,交趾城也被兩次攻陷,十五萬唐人及士兵被殺被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成了唐王朝滅亡的開篇序幕。

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唐代嶺南道)

【唐王朝最南端的領土】

安南隸屬唐王朝嶺南道,在唐代包括了現代越南的北部地區,以及廣西、廣東一部分地區。海南當時叫崖州,唐代中後期也隸屬安南。

安南的南方是林邑國,本來是漢代的象林邑,也是隋朝時期的林邑郡。唐初林邑國王派遣使者來朝貢,之後又多次進獻珍寶異物,估計是太順從了,而且開發程度低,唐王朝並未在把林邑納入版圖範圍,所以唐王朝的最南端就是安南。

安南在唐初為交趾郡,又稱交州,治所為交趾城。唐高宗時期設立了安南都護府,唐肅宗時期改稱鎮南都護府,唐代宗時期又恢復安南舊稱,這個名稱一直用到唐王朝滅亡。

安南有大量黎(俚)族人,盛唐時期戶口統計人數約10萬人,這些人被稱為“

俚戶

”,也就是“

熟黎

”,按唐王朝的規定,可以享受50%減免賦稅的福利。其他不交稅也不統計戶口的是“

生黎

”,當然也不受國家保護。

安南也是唐王朝嶺南道六個有駐軍的軍鎮之一,盛唐時期編制兵力4200人,僅少於廣州城的5400人,佔嶺南總兵力1。54萬人的近三成。

安南有兩大作用,一是唐王朝通四夷的七條通道之一,從安南可以通天竺;二是安南是周邊貿易的集散地之一,晚唐甚至有些時間能夠和廣州的貿易地位相提並論。

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二百年安定】

安南雖然是各種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但唐王朝大多數時候都是非常安定的,即使個別時候有土人叛亂殺官占城,也會很快被平息。

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

交趾人李嗣仙殺安南都護劉延祐,據交州,桂州司馬曹玄靜敗之

”,都沒用朝廷出兵,僅嶺南道自己就把問題解決了。

這次叛亂的原因始於地方官違背國家民族政策,不給“俚戶”免稅,相當於賦稅增加了一倍。於是老百姓“

合眾圍安南府,城中兵少不支,嬰壘待援。

”兵力不足造成城破官員被殺,這也說明初唐安南沒有那麼多駐軍。

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盛唐時期還有一次,唐玄宗開元十年,嶺南上報“

安南賊帥梅叔鸞等攻圍州縣

”,自稱“

黑帝

”,南方屬火,稱為赤帝更恰當,一看就是沒什麼學問。

李隆基對此很重視,把身邊最會打仗的宦官楊思勖

[xù]

派了過去,不過這次反叛林邑、真臘國也參與了,有外來勢力干涉,重視一點也沒毛病。

楊思勖沒從長安帶多少兵馬,到嶺南才招募了當地各族子弟十萬兵馬,這裡估計有水分,但三五萬還是有的。楊思勖走的是“伏波故道”,就是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時的路線,當時馬援“

緣海而進,隨山刊道千餘里

”(《後漢書》),就是沿著海邊一邊行進一邊開道,既避開熱帶叢林深處,又能得到海運的補給便利,相當於古代版的蛙跳戰術。

楊思勖進兵出敵意料之外,叛軍首領被陣斬,“

盡誅其黨與,積屍為京觀而還

”。

京觀這種特殊建築,唐代289年出現次數不超過10次,楊思勖這人就弄了兩個,另一個差不多,是幾年後給嶺南道邕州反叛建的。

唐代安南的情況大多都是這樣,地方官如果善待百姓,地方就會安定。如果地方官橫徵暴斂,就會激起民變,再如果有其他勢力介入,比如晚唐時期的南詔,就可能會局面失控。

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漢伏波將軍馬援)

安南也遭到過外敵入侵。

唐憲宗時期,當時從林邑國分出來的一個小國叫環王國,據《新唐書》記載,環王國風俗兇悍,國王有衛兵五千,大象一千頭、馬四百匹,打仗時乘坐戰象,用藤條為鎧甲,竹為弓矢。

結果安南都護府自己就把問題解決了,《舊唐書》記載,安南都護“破環王國三萬餘人,獲戰象、兵械,並王子五十九人”;《新唐書》說的差不多,“斬三萬級,虜王子五十九,獲戰象、舠、鎧。”

一直到晚唐宣宗之前,安南保持了二百多年的安定,連安史之亂等大事件都沒有影響。類似的叛亂或者駐軍兵變還有過幾次,但大多就地解決了,真正需要長安派人解決的事情僅有唐玄宗時期那一次。

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安南是個好地方】

由於長期穩定,不少海商直接在安南進行交易,搶了廣州城不少生意。唐德宗時期,地方官為了拍愛財的唐德宗馬屁,就上奏請唐德宗派宦官到安南指導工作,幸好當時宰相陸贄勸阻,這才保住了廣州南方第一大貿易城市的地位。

唐文宗時期的安南都護後來當過宰相的馬植曾經說過,“

約之以信誠,曉之以逆順

”,這是唐王朝邊境羈縻地區為官的最好措施,不折騰,普通的老百姓壓榨能壓出來幾個錢?還不如讓地方安定,從商人那裡獲得的利益更多。

唐代不乏這種聰明人,有人甚至透過行賄得到安南都護的位置,然後憑商貿就能積攢大量財富。為官一任期滿,再帶著這些財富回長安,或者繼續做官,或者享受後半生,比激起民變要聰明的多。

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安南土貢之一——孔雀尾)

【一個貪官讓安南開始有了“蠻患”】

後人總結,安南不安定始於唐宣宗時期,當時宰相令狐綯任命了一個叫李琢的人為安南都護,這個名字就不好,太“作”了。

李琢當時“

貪於貨賄,虐賦夷獠,人多怨叛,遂結蠻軍合勢攻安南,陷之

。”“

李琢貪暴,侵刻獠民,群獠引林邑蠻攻安南府。

”“

強市蠻中馬牛,一頭止與鹽一斗,又殺蠻酋杜存誠。

當時安南駐軍又有所增加,還有一支6000人的“

防冬兵

”,應該是和防範吐蕃每年秋天入侵的“

防秋兵

”類似,屬於非常駐部隊,每年駐守幾個月,專門用於對付南詔的。李琢不知出於什麼考慮,上奏撤銷了這支部隊編制,於是安南都護府的唐軍兵力開始不足。而原本傾向於大唐,一直協助唐軍防務的“七綰洞蠻”又被南詔招降,“

自是安南始有蠻患

”。

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叛亂始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六月,“

南蠻攻安南府

”。

這個事情影響很大,安南安定了這麼多年,自然要找出這個禍亂的源頭。朝野上下普遍認為令狐綯的兒子收了李琢的賄賂,李琢才能當上安南都護,但當時令狐綯還在掌權,把幾個出頭舉報的人貶官外放才把這個事情壓住。

唐懿宗雖然是個很差勁的皇帝,但對安南問題還是比較重視的,一直在增加安南守備力量,包括中央禁軍和江西、湖南計程車兵都被調到安南鎮守,估計是不願意放棄安南海洋貿易帶來的利益。並且把嶺南道分為嶺南東道和西道,在組織力量方面予以加強。

兵多了就有後勤補給的問題,僅憑湘江等水道不足以供應,幸好有人建議用千石海船從福建運糧到廣州,才解決了嶺南各路兵馬後勤問題。

當時的安南都護是一個叫王式的人,這人很有本事,到任之後選拔精銳士卒,建設城防設施,智勇兼備,化解了蠻人的幾輪攻勢。局勢得到改善,包括占城、真臘等周邊勢力都重新入朝朝貢。

局勢安穩了一段時間,但兩年後的鹹通元年(860年),浙江私鹽販子裘甫起義,王式被調任浙江負責平叛。當年八月裘甫起義被鎮壓,王式也升官沒有回到安南。

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又一個奸臣讓安南局面徹底崩潰】

本來安南的事情已經基本平息,但一個意外發生了,南詔發動了對唐王朝的大舉進攻。

當時南詔估計也沒個主攻方向,東南西北凡是和大唐接壤地區都有戰爭,鹹通元年(860年)十二月,“

安南土蠻引南詔兵合三萬餘人乘虛攻交趾,陷之。

”這是安南第一次被南詔佔領。

王式剛剛被調走,新來的安南都護逃走,並在半年後調集兵馬收復了安南,當然,也有可能是南詔人主動退出的。

南詔在唐懿宗初期攻勢很盛,先後攻打了嶺南道的邕州和蜀中地區的巂州,並再次出兵安南,鹹通四年(863年)正月,安南第二次被南詔攻陷,安南都護蔡襲戰死。

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當時嶺南已經被分為東西兩道,嶺南西道節度使叫蔡京,這個名字一聽就是奸臣,由於妒忌嶺南兵力都集中在安南,就上書說南詔人不會再來了,唐懿宗就撤回了大部分支援的唐軍。

安南都護蔡襲瞭解周邊情況,屢次上書說不可輕敵,請求保留五千人守衛安南,結果朝廷聽信了蔡京的話,“

終不之省

”。

鹹通三年(862年)十一月,南詔連同周邊蠻族五萬攻打安南,朝廷雖然派兵支援,但由於交趾城已經被包圍,援軍無法入城。

鹹通四年(863年)正月,安南守軍在支撐兩月後城破,都護蔡襲“

左右皆盡,徒步力戰,身集十矢,欲趣監軍船,船已離岸,遂溺海死。

晚唐監軍仍然是宦官,這些人往往調集最精銳的大批士兵當護衛,一旦戰事不利就率先撤走,唐武宗時期李德裕改變了這種情況,但20年後又變成了老樣子。

由於船隻不足,城中剩餘守軍沒法全部撤離,來自荊南、江西、鄂嶽、襄州的四百餘名唐軍反身殺回了城中,和蠻子拼了!蠻人不備,“

殺蠻二千餘人

”,但畢竟唐軍人少,全部戰死。

南詔兩陷交趾,所殺虜且十五萬人。

十五萬唐人被殺被擄,看來當年楊思勖的京觀他們已經忘記了。

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唐代船隻復原模型)

【晚唐名將高駢】

當時唐王朝在嶺南駐軍不少,但不足以收復安南,於是原本支援安南的兵馬紛紛後退,確保不會蔓延到嶺南東西兩道。

唐懿宗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任命高駢出戰解決安南問題。高駢此人可以算是晚唐最優秀的軍事將領,他爺爺是唐憲宗時期平定蜀中劉闢叛亂的功臣高崇文,將門之後。高駢雖然晚節不保,但前期為唐王朝征戰立下了大功。

南詔守衛交趾的有兩萬人,唐軍兵力並不佔優勢。

高駢明顯是軍事打擊和分化瓦解並用,一邊整合嶺南各路唐軍的力量,一邊招攬當地黎人勢力,先是穩定了嶺南後方邕州,之後應該是渡海攻打併收復了交趾城,“

高駢自海門進軍破蠻軍,收復安南府

”。

從唐宣宗後期到唐懿宗,安南亂了差不多十年。“

自李琢失政,交趾湮沒十年,蠻軍北寇邕容界,人不聊生,至是方復故地。

高駢收復交趾之後,又用了近一年的時間穩定局勢,到鹹通七年(866年)八月,正式上奏“

蠻寇悉平

”。當年年底,唐懿宗為了慶祝收復安南,大赦天下。之後高駢又被調任蜀中,壓制南詔多年,直到南詔徹底無力與大唐為敵。

唐王朝滅亡系列之序幕:安南十年叛亂,唐帝國對周邊控制力的減弱

王朝滅亡的一個先兆,就是對周邊地區控制力的減弱甚至喪失。

安南問題雖然得到解決,但留下很多後遺症,之前浙江裘甫起義起因之一就是安南等地連年用兵造成的賦稅增加。之後不久,原本唐王朝從中原調到嶺南支援安南的唐軍將領龐勳兵變,並轉變為農民起義,江南被嚴重破壞,開始了唐王朝滅亡的第二幕。

TAG: 安南嶺南南詔交趾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