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項梁扶持了義帝、曹操扶持了獻帝,但他們都沒有奪取天下,朱元璋封號是吳王,他的上司是“小明王”,他的口號是“日月重開大宋天”,然而,朱元璋卻奪取了天下,又是相似的條件,不同的結果,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朱元璋的畫像

黃巢有一首《不第後賦菊》,該詩殺氣騰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幾百年後的朱元璋也寫了一首詠菊——‘’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菊花的圖片

毫無疑問這兩首詩的相似度很高,都表現出了一種捨我其誰的帝王氣概,且二人同為農民起義軍領袖,可以說二人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但是二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眾所周知,最後黃巢兵敗虎狼谷,而朱元璋則一統天下,完成了偉業。那麼,為何兩人的結局相差這麼多呢?

朱元璋的出身背景特點——非常窮

朱元璋被譽為得國最正的皇帝之一,實在是因為朱元璋的起點過於低下,其開局一破碗的梗更是被人所廣為熟知。然而實際上,朱元璋並不是大家相信的那樣,是個乞丐出身,事實上,人家朱元璋做乞丐的時候真不長,做和尚的時候相對長一些。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影視作品中的朱元璋

朱元璋由於父親、大哥、母親相繼去世,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到外地化緣、遊食三年,回來後,朱元璋發現賴以棲身的皇覺寺毀於戰火,不得已,朱元璋這才選擇了投奔農民軍。因此這麼看的話,朱元璋的本錢和歷史上的黃巢比起來要遜色很多,至於說要和歷史上其他的大佬比一比出身,那更加欺負人家朱元璋了。

但是朱元璋的軍事才華確實令人驚豔,在他接替郭子興後,佔南京、攻集慶、敗陳友諒、滅張士誠、迫方國珍,北伐定大都,建明,這一切只用了十三年。

朱元璋的成功背後有沒有出身背景的功勞呢?有人也許就要罵了——你上面都說了人家這麼窮的出身,怎麼可能會有出身背景的功勞呢?然而如果真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我認為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就是因為他曾經出身非常窮——再怎麼糟糕,還能比做和尚遊食更糟糕嗎?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有人說朱元璋的策略打法是現在網路上流行的“種田”流,證據就是朱元璋的九字國策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短短的九字國策讓朱元璋雖然丟面子,但是實打實的落下來了裡子。

追根溯源這九字國策是朱元璋在徽州之時,召儒士朱升得到的建議,有人也許就要說了,朱元璋也還是聽人家的建議,不過如此啦——但要注意,站在朱元璋的角度,這樣的建議每天會有多少,這樣的軍師會有多少,如果全聽會怎麼樣。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明史》載‘’上悅其言‘’。這就說明其實朱元璋心裡也有數,他是認同這種國策,這才會同意實行,那這種國策實行起來有沒有壞處呢?其實是有的,最大的壞處就是很沒面子,如果擱歷史上的黃巢,估計這種建議是要被直接拒絕的——理由很簡單,我都造反了,你勸我去“冷靜”一下,還和以前那樣過窮日子,我都攻城略地了啊,封自己個沖天大將軍算什麼啊?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所以這麼看的話,朱元璋的這種覺悟還是挺高的,極有可能就是因為早年的經歷讓他對這種建議很有同感——好看好聽有什麼用,能吃到肚子裡嗎?

種田流的奧義之一:種田,糧食最重要

朱元璋餓久了,就很清楚糧食的重要性,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朱元璋深刻認知這個基本道理,因此在他剛剛接管郭子興勢力之後,就果斷放棄淮西等地,這是一種極大的魄力。畢竟此時他的部隊勢力根基都在淮西,但朱元璋最後還是走了,因為他深刻明白一個道理——種田流的奧義在於種田,只有糧食最重要。

朱元璋帶著人去哪兒呢,他選擇去的地方是南京。在攻下南京為根據地後,他朱元璋就可以利用江南盛產糧食的特點,迅速以此為根據地,從而保證了軍隊後補資源,糧食源源不斷,亂世之中,還怕找不到願意來投軍的人嘛?自然是不可能的。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今春時和,宜令有司勸民農事,勿奪其時。一歲之中,觀其收穫多寡,立為勸懲。若年穀豐登,衣食足給,則國富而民安,此為治之先務,立國之根本,卿等其行之。”——《明太祖寶訓》

所以朱元璋憑藉著源源不斷的兵力優勢與糧食優勢接連佔領安徽、浙江等地,勢力迅速崛起,當然了,不得不說,這麼做的壞處也很明顯,很容易被別人一口氣全乾掉,跑都跑不掉,這麼看的話,其實流動作戰也有其好處,畢竟可以避實擊虛。但是不要緊,朱元璋學得很快,種田流的其他奧義,比如裝孫子這一招他也很明白。

種田流的奧義之二:示弱,天塌了有高個頂住

朱元璋很早就明白了示弱的重要性,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被當時名義上的南方總首領小明王封為左副元帥,他雖然嘴上說‘’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 ,但考慮到小明王‘’勢盛可倚藉‘’ ,他仍接受任命,很明顯,他很喜歡有這麼一個名義上的領袖,畢竟有了這種名義,他就可以利用小明王在農民起義軍中的政治威望,進一步號召軍士、爭取民眾,同時還能繼續以光復大宋的名義繼續隱蔽自己、縮小自己,避免自己遭遇集火消滅。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很可惜的是,與朱元璋同時期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徐壽輝、張士誠等人就不懂這個道理,僅僅攻佔一隅後便急於稱王稱帝,和歷史上的黃巢簡直一模一樣,所以很快就遭到了元朝的瘋狂集火,尤其是張士誠,更是極為拉元朝的仇恨,差一點就被元朝的百萬大軍給一口氣幹翻了:

。。。殺行省參政趙璉,並陷興化,結砦德勝湖,有眾萬餘。元以萬戶告身招之。不受。殺李齊,襲據高郵,自稱誠王,僭號大周,建元天佑。是歲至正十三年也。明年,元右丞相脫脫總大軍出討,數敗士誠,圍高郵,隳其外城。——《明史》

看看人家張士誠,僅僅聚集了數萬的鹽丁,打下來了高郵,就敢幹著自稱誠王,僭號大周,建元天佑的事情,對比來看,人家朱元璋的種田流中的示弱則顯得多親民啊!也難怪人家元朝不去找此時的老朱死磕,非逮著張士誠打呢。

種田流的奧義之三:嚴明軍規,不殺人、不擄人婦女、不焚燬人廬舍

和同行比起來,尤其是與同時代以及前代的農民起義軍比起來,朱元璋真的是治軍有方。他對他的軍隊的紀律要求很嚴,除了日常的嚴加操練外,他對違紀者毫不留情,殺起人來毫不留情。朱元璋的愛將胡大海在明史中留有傳記,也有關於軍紀的描繪:

大海善用兵,每自誦曰:“吾武人,不知書,惟知三事而已:不殺人,不掠婦女,不焚燬廬舍。”以是軍行遠近爭附。及死,聞者無不流涕。又好士,所至輒訪求豪雋。劉基、宋濂、葉琛、章溢之見聘也,大海實薦之。追封越國公,諡武莊。——《明史》三百三十二卷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明代軍隊秩序

胡大海的這則明史記錄其實側面也展示出來了朱元璋對待下屬的態度,就算此時的明朝班子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面對胡大海已經戰死,朱元璋還不忘對恪守職責,英勇無畏的胡大海進行追封賞賜。此外,從這則史料中我們也不難看到朱元璋對待文人豪傑的態度。

所至輒訪求豪雋。劉基、宋濂、葉琛、章溢之見聘也,大海實薦之。

也就是說朱元璋是鼓勵部下為自己推薦人才的,對於人才秉承的是多多益善的態度,而非是嫉賢妒能的做派,並且朱元璋很清楚這些文人的才幹和作用,在這則史料中出現的劉基、宋濂都是有名的大才子和能臣。

種田流的終極奧義——洞察人性,懂得輕重緩急

朱元璋在面對生死存亡的時候,腦海異常清醒——先消滅陳友諒還是先消滅張士誠?陳友諒強,而張士誠弱,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這就不算個問題,比如北宋剛建立那會兒,不就是先弱後強的原則嗎:先把周邊割據政權掃光,然後全力對付北方大敵人遼國。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但朱元璋如果真的選擇先滅張士誠的話,就會面臨一個致命的問題:

‘’友諒剽而輕,其志驕,士誠狡而懦、其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若先攻士誠,友諒必空國而來,使我疲於應敵、事有難為;先攻友諒,士誠必不能出姑蘇一步為之援‘’

如果先攻擊張士誠,陳友諒必定會全軍押上進行孤注一擲的進攻自己,因為陳友諒野心極大,他不會錯過這個機會,而張士誠剛好相反,不管自己怎麼和陳友諒鷸蚌相爭,他張士誠只想做那個得利的漁翁,所以張士誠絕不會出兵偷襲自己。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連環畫

朱元璋這能叫做賭嗎?這明顯是廟算,戰爭其實背後就是算計對方,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朱元璋在關鍵的問題上頭腦並沒有昏聵,反而極為清醒的做出了唯一正確的選擇。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屯兵于堅城之下,餉不足,援兵四集,非我利也‘’

而在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率領25萬人打響北伐之戰。北伐軍按照朱元璋提出的穩紮穩打、漸次推進的戰略,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攻佔了元朝都城大都,將蒙古貴族趕回大漠再之後,他朱元璋也沒有被重大勝利衝昏頭腦,仍保持清醒,他反對常遇春等愛將的輕兵冒進,反而不辭勞苦的提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進攻北伐計劃——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魏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由木憐道出發,赴和林為中路軍;曹國公李文忠為副將軍,由帖裡幹道出發為東路軍;宋國公馮勝為右副將軍,由納憐道出發為西路軍,合騎兵15萬,三道並進,出征漠北,規模之壯,在洪武一朝空前絕後。這種穩妥的心理正確嗎?後來果然又被證明是正確的——徐達冒進於擴廓與賀宗哲聯軍的伏擊圈中,‘驟與之戰不利,死者一數萬。”

是做天子討不臣還是挾天子令諸侯,朱元璋,你們都太急了,種田流

總結

朱元璋奪取天下絕不是偶然,雖然表面上看他很多行為和舉動好歷史上那些農民起義軍以及歷史梟雄極為相似,然而實際上深層次上來看的話,本質完全不同。

朱元璋的種田流戰術背後反應的也正是朱元璋的智慧與他一統天下的原因,正如朱元璋奪天下後又效仿過劉邦發表過一番感慨:‘’士不可以恃廣、人不可以恃眾,朕從起兵以來,與諸豪傑相角逐,每臨小敵亦如大敵,故能致勝‘’。

TAG: 朱元璋張士誠種田奧義陳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