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實用,真正用意是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

引言:一份詔書差點讓嘉慶帝成為“臭鹹魚”。

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嘉慶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駕崩。按照大清皇族的規定,唯有在迎立新皇之後才能宣佈老皇帝的死訊。可是,讓大臣們著急的事情發生了。因為他們翻遍了嘉慶帝生前所用的親近物品,包括嘉慶帝的遺體等,居然都沒有找到立儲遺詔。雖然在乾清宮的“光明正大”匾後面藏有一份立儲詔書,但沒有嘉慶帝保管的另一份詔書做對比,還是無法準確的確定儲君人選。所幸最後在嘉慶帝的一個貼身小太監身上找到了傳位遺詔,讓道光帝順利繼位。不然,嘉慶帝的屍體恐怕都要發臭了。

皇位傳承製度對於古代封建王朝來說極為重要,是國家穩定、正統合法的象徵。健全、合理的傳承製度是保證皇權傳遞安全、穩定的關鍵所在。歷史上各朝各代使用的皇位傳承製度都是以周代的“嫡長子繼承製”為基本原則,唯有清朝時期,在皇位傳承問題上有著獨特的思路和方式。

雍正“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實用,真正用意是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

清朝皇位傳承的四個階段和四種方式。

滿清是始於關外草原遊牧民族的政權體系,相對於中原地區的傳統文化文明,處於比較落後和原始的狀態。這在皇位傳承製度問題上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1、貴族公推制度。

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後,規定後金政權汗位的繼承採用貴族公推制。以八旗旗主貝勒共同推舉的方式,民主公投產生新的大汗。皇太極和順治帝都是透過貴族公推制被推上皇位的。

雍正“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實用,真正用意是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

此時,大清的最高權力雖然名義上掌握在皇帝手中,但宗族勢力對於皇權的影響力極大。但這種皇位傳承方式帶來的好處也很明顯,那就是保證了皇帝的“質量”,選拔出來的都是優秀的君主。

2、皇帝遺命制度。

攝政王多爾袞的專制和飛揚跋扈,給順治帝的童年帶來了巨大的陰影。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也為了削弱宗族勢力對於皇權的威脅和影響,順治帝採用了臨終遺命傳承的方式,將皇位順利交給了年幼的康熙。

雍正“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實用,真正用意是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

順治帝當然也有做相應的準備。他給年幼的康熙安排了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以及鰲拜四位輔政大臣。這樣既可以維持朝政順利運轉,也不動聲色的削弱了宗族勢力。

3、秘密立儲制度。

康熙在二立太子又二廢太子後,對於皇位傳承選擇上出現了重大困難。太子之位空虛導致了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爆發。一直到臨終前,康熙草草將皇位傳給了雍正,卻引來了重重質疑。為了避免類似“九子奪嫡”這樣的悲劇再度上演,雍正皇帝大膽創新,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4、懿旨定儲制度。

所謂“懿旨定儲制度”,說白了就是慈禧太后一個人說了算。清朝的滅亡一定意義上與慈禧的專制有關係,她在愛新覺羅和葉赫那拉氏血脈中選擇年幼的子嗣作為皇帝,把大清真正的權力掌控在自己手中,讓皇權成為了傀儡。

雍正“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實用,真正用意是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

如果說以上四種皇位傳承方式哪個更獨特,更有新意,那麼必然首推雍正創立的“秘密立儲制度”。因為這種皇位傳承製度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並且吸取了“九子奪嫡”的前車之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子的結黨營私以及兄弟間的勾心鬥角。

雍正創立“秘密立儲制度”,開創歷史先河。

雍正繼位後,對於“九子奪嫡”依然心有餘悸。於是在雍正元年就將皇位傳承問題做出了史無前例的改革。

“今躬膺聖祖付託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為長久之慮乎?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數十年亦未可定。諸王大臣等當各竭忠悃,輔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命主。朕於爾等亦必保全成就,篤厚恩誼,豈非國家之大慶乎!”

雍正在朝上公佈了自己的“發明創新”。

具體操作方法為: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儲存。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佈由誰繼位。

雍正“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實用,真正用意是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

然而看上去十分理想的“秘密立儲制度”,在實際操作中的作用遠遠沒有那麼“光鮮亮麗”。

“秘密立儲制度”運用存在侷限性。

自雍正皇帝創立“秘密立儲制度”後,先後有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位皇帝因此受益。到了咸豐皇帝,因為子嗣只有同治皇帝一個獨苗,讓“秘密立儲”完全沒有發揮作用的餘地。再到後來的光緒和宣統,全部是由慈禧欽點,“秘密立儲制度”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

雍正“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實用,真正用意是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

雍正建立“秘密立儲制度”的出發點是好的,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子嗣問題。沒有像康熙皇帝那樣擁有眾多成年皇子,立儲並不是一件多麼“費勁”的事情。

“秘密立儲制度”還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缺少公眾的考察和監督,缺少一個“實習”執政的機會。

不同於傳統的立太子制度,被冊立為太子後會經歷滿朝文武、舉國上下的共同考察和監督,對於其表現無法成為合格儲君的,還有“推翻重來”的機會。而

“秘密立儲”則只取決於皇帝一人,容易被個人情感矇蔽,不公開不透明也會造成所立儲君並不優秀的尷尬可能。

“秘密立儲”真的秘密嗎?真相可能很尷尬。

不說不知道,一說是真尷尬。

雍正作為這項制度的創始人,自然也是第一個運用“秘密立儲制度”的皇帝。在雍正元年,他便秘密冊立了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可是,當時雍正皇帝可以選擇的皇子只有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以及五阿哥弘晝。而弘時早早被雍正剔除了立儲候選名單。

剩下的弘晝,不論是年齡、才能還是其他各方面都與弘曆存在明顯差距

。這種情形下,雍正“秘密立儲”根本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凡眼不瞎,腦子不發熱,都知道誰是皇太子。

雍正“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實用,真正用意是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

再看乾隆皇帝的立儲。乾隆皇帝在乾隆元年第一次立儲。可是,當時乾隆皇帝僅有皇長子永璜、皇次子永璉和皇三子永璋三個兒子。其中皇次子永璉不僅是富察皇后所出的嫡長子,名字也是雍正親賜,有著承宗器之意。

乾隆此時立儲,簡直跟直接公佈太子沒啥區別。

等到乾隆三十八再次秘密立儲時,乾隆皇帝的兒子已經沒剩幾個了,且都相對平庸。

此時統攝後宮的是令懿皇貴妃,立他的兒子為皇太子也沒太大懸念。

雍正“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實用,真正用意是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

至於嘉慶帝,總共就五個兒子,其中皇長子早夭,

就數皇次子旻寧希望最大,加上他還是嫡長子

,沒啥懸念。

道光帝兒子多一點,但在其駕崩前也只有奕誴、奕詝和奕訢三位成年皇子。其中奕誴已經過繼出去,就只剩下了奕詝和奕訢。

奕詝最終因為是嫡出而獲勝,是為咸豐帝

。這是“秘密立儲制度”建立后皇位爭奪最激烈的一次了。

雍正“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實用,真正用意是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

“秘密立儲制度”可以說在清朝中後期的皇位傳承中,幾乎沒有任何發揮的空間和作用,更像是一種形式和擺設罷了。

對此,我們不禁產生疑問,雍正絞盡腦汁、大費周章的創立“秘密立儲制度”真的只是為了避免皇子間的“自相殘殺”嗎?

雍正創立“秘密立儲制度”的真正用意,是為了增強自身皇位的合法性。

雍正皇帝繼位之謎歷來備受爭議。從其繼位開始,就接連不斷的被各種質疑其皇位的合法性。而為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雍正皇帝可謂“忙的不可開交”。

雍正繼位前是雍親王,繼位後採用雍正除了取“禛”的諧音外,更是有著正統、名正的意思,闢謠所謂矯旨奪位的謠言,表明自己的皇位來源正統。

雍正“秘密立儲制度”並不實用,真正用意是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

而“秘密立儲制度”是雍正為了證明、增強自身皇位合法性的一個重要舉措。康熙晚年事情眼睜睜的看著“九子奪嫡”的慘劇發生,而始終沒有再立太子。直到其臨終前才宣佈由雍正繼承皇位,被很多人質疑。而雍正創立“秘密立儲制度”的靈感就是源自於康熙傳位於他的形式。

透過將康熙傳位於他的這種形式轉化為一個正統、合法的皇位傳承製度,可以大大增強其自身皇位合法性,有利於朝局穩定和其專制統治。包括後來雍正編寫的《大義覺迷錄》一書,其根本目的也是為了證明自身皇位的合法性。

寫在最後。

雍正在位13年,在位時間相較於他的父親康熙以及兒子乾隆來說很短暫。但雍正的勤政絕對是大清第一帝王。

這讓我們不得不感嘆和欽佩雍正皇帝:他在無數的質疑聲中不斷用實際行動證明著自己,證明自己配得上這個皇位。雍正在位期間的政績已經足夠證明他是一個有作為、有能力、有魄力的好皇帝。至於他的皇位是否真的正統,還重要嗎?

TAG: 立儲皇位雍正制度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