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亭長,為什麼能統領貴族出身的張良?

沒細讀過楚漢歷史的讀者不會了解,之所以劉邦能在秦末迅速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主要是因為劉邦找對了大樹。

背靠大樹好乘涼,自從劉邦靠上了大樹,劉邦的隊伍便開始順風順水,一路高歌猛進。

在高歌猛進的途中,灌嬰、酈商等人率眾來投,包括在西進的途中被劉邦從韓王成那裡「借」來的張子房,既是投靠劉邦,也是投靠劉邦背後的大樹。

劉邦背靠的大樹便是「大楚」。

一個小小的亭長,為什麼能統領貴族出身的張良?

劉邦剛起事時,僅是攻下了豐沛兩城,自號沛公,屬於割地稱雄的小諸侯,名不正言不順,根基不穩,枝葉不茂,隨時可能被別的諸侯吞併了。

在劉邦率眾外出攻城略地之時,留守在豐城為劉邦守根據地的雍齒就被魏王咎的部下威逼利誘,背叛了劉邦。

雍齒的背叛,讓劉邦意識到,自己也應當找棵大樹了。

劉邦最初想投陳勝,沒門路;聽聞陳勝生死不明,假王景駒立,想投景駒,景駒又被項梁擊殺。

於是劉邦投了項梁,與項梁叔侄並肩作戰,並跟項羽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項梁是楚將項燕之子,勉強可以算做是樹了,但比起魏王咎來,項梁的身份還是不夠。

項梁在范增的指點下,找到了故楚懷王之孫羋心,讓羋心做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

一個小小的亭長,為什麼能統領貴族出身的張良?

到這時,劉邦乃至項梁,才算真正有樹可靠了,這樹便是「大楚」,劉邦等人也可名正言順地打出「亡秦復楚」的口號。

如果劉邦沒有投靠項梁,劉邦可能只是一個散兵遊勇,或許以其聰明才智,可以混得比雍齒強,但肯定強不過田榮。

如果項梁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即便劉邦投靠了項梁,項梁頂多也就混個燕王韓廣的模樣,劉邦說出大天來,也就只能混到燕王臧荼的地位。

但歷史沒有如果,劉邦和項梁都在最恰當的時機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劉邦選擇了項梁,劉邦也跟項梁共同擁立了後楚懷王羋心。

一個小小的亭長,為什麼能統領貴族出身的張良?

名不正則言不順。

項梁擁立後楚懷王羋心後,楚國打出了「亡秦復楚」的侯浩,軍隊也得以迅速壯大,率眾來投的人越來越多。

項梁死後,劉邦也在「大楚」的旗幟下受益。

劉邦西進途中,偶遇故人張良,當時的張良已有一千多人的軍隊,擁韓王成為韓王,攻下了故韓國的一些城郭,但因為張良的兵力不夠,今天打下的城池明天就被人奪了回去。

劉邦很欣賞張良的才能,早在劉邦起事之處,便在留縣見過張良,張良跟劉邦講《太公兵法》,劉邦聽得很入迷,並且經常用《太公兵法》中的套路來打仗。

這一次故人重逢,劉邦打算請張良到自己帳下為自己出謀劃策,於是率軍在故韓的土地上打下了好多座城池,送給了韓王成,韓王成也派張良到劉邦帳下效力。

自這以後,劉邦與張良的君臣名分,算是定下了。

以後的張良,雖曾短暫地回到韓王成帳下,但在韓王成死後,依舊選擇了追求已統一了三秦、漢中、巴蜀的漢王劉邦。

一個小小的亭長,為什麼能統領貴族出身的張良?

如果劉邦沒有找到「大楚」做為大樹,僅憑個人魅力,恐怕不能這麼順利做大,也就沒有跟韓王成對話的機會,更不可能把張良招致麾下了。

TAG: 劉邦項梁張良大樹大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