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最終結局如何?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就在今年9月,由迪士尼出品、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在電影院上映,以中國民間流傳的巾幗英雄花木蘭為藍本講述的故事,自然獲得了無數關注,“花木蘭”這個名字又在許多人口中被提起。

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最終結局如何?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比起許多王侯將相,花木蘭在民間的記憶反而更加深刻。高中教材中要求全文背誦的《木蘭辭》,最早描述了花木蘭的事蹟。當年北魏(386~534年)年年戰亂戰事吃緊,全國各地健康男人都被徵派去打仗了,而“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於是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從此開啟了一代巾幗英雄的傳奇故事。

可我們總聽見“花木蘭”“花木蘭”這個名字,但她的出處畢竟來源於一首敘事詩。詩歌故事中難免有虛構、誇大等情節,而且《木蘭辭》中主要是以讚頌木蘭的感情角度出發,而能夠落地到史實的句子卻十分之少。那究竟是否真有花木蘭此人?花木蘭的真實事蹟又是否如同《木蘭辭》中所述的如此傳奇呢?

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最終結局如何?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而據《魏書》記載,公元429年北魏與柔然之間發生的戰役之中,有關軍隊行軍的地點的相關記載裡,正好跟《木蘭辭》中所說的有許多相同之處。其中黃河、黑山、燕山不僅地名相同,行軍順序也是一致,如果《木蘭辭》僅是憑空杜撰,怎會有如此巧合。看來花木蘭在歷史上應當確有其人。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人有不少疑惑。在戰場上將士們都是同食同浴,就算花木蘭再如何謹慎,怎麼會在十二年的朝夕相處之中,那麼多的將士都不知道花木蘭的真實性別呢?

這就要從《木蘭辭》本身說起了。說到底,《木蘭辭》是一首流傳於民間的敘事詩,用以伶人演出百姓詠唱,而並非作為史書用來記載歷史。因此,為了吸引眼球,必然會加上藝術修飾。

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最終結局如何?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比如《木蘭辭》中就很明顯地略過了木蘭在戰場上具體的功績,只是簡述了一下行軍的艱辛與枯燥,用以道出花木蘭所經受的痛苦,進而與後面的受賞而後又卻之回鄉形成對比,讚頌花木蘭的孝順之心。而所有前面的鋪墊,最終只為襯托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個令人驚奇的結果。

所以,《木蘭辭》中對花木蘭的這些描述,顯然經過了許多藝術處理。但即便如此,花木蘭在歷史中也應當確有其人。就像男女相親之時,總會誇大一些自己的優點好撐起自己的面子,雖然確實存在誇大的嫌疑,但並不表示“相親”的這個人不存在。

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最終結局如何?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而《木蘭辭》所述,花木蘭最後拒絕了皇上的獎賞,只求回到家鄉陪伴父母。這是大家都熟知的結局。而在《商丘縣誌·列女》中,也有這麼一個“木蘭”,叫做魏木蘭,因為父親患病,弟妹又都年幼,魏木蘭不得不替父從軍。

魏木蘭擅長馬術,精通武藝,在戰場上殺敵無數,連戰連捷,立下了赫赫戰功。凱旋後受到皇帝嘉獎,魏木蘭卻推辭不受,只求能夠回到家裡看望父母。皇帝准許了她的請求,放她回家去了。

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最終結局如何?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看到這裡,此縣誌中記載的魏木蘭的生平,簡直跟《木蘭辭》中描述得一模一樣。但魏木蘭與花木蘭後來的結局卻大相徑庭。魏木蘭回家之後,還了自己的女兒身,同行的人都大為震驚,原來在戰場上表現如此勇猛的戰士,居然是一位如此美麗的女子。

於是他們回頭稟告皇帝。皇帝知道後,將帷幕來召了回來,見到魏木蘭真容後,當即想要將魏木蘭納為妃子。但魏木蘭卻不願被囚禁於深宮大院之中,但皇命不可違,結果她最後含恨自盡。皇上對魏木蘭這份傲骨所震驚,便厚葬了她,並封她為將軍。

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最終結局如何?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如果魏木蘭就是花木蘭的原型的話,與故事裡花木蘭最後回到家中陪伴父母安度餘生的結局相比,真實的魏木蘭作為一位巾幗英雄,這個結局實在是令人太過遺憾了。

TAG: 木蘭花木蘭巾幗英雄結局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