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並不是死路一條而是崇禎帝故意不走這條生路

事先宣告,此文章為原創,請大家支援原創。

看完本文標題後,網友們也都該知道本文的核心內容了,話不多說,咱們直接上乾貨。

明朝是不是註定要滅亡?不盡然!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史書已經給我們答案了。在崇禎帝剛即位時,大明還能控制住自己封建統治勢力內的局勢;陝北農民雖然起義了,但當時聲勢尚小,力量也不夠強大,還不足以撼動大明王朝的根基;大明在遼東戰場上是不順利但藉助寧遠、錦州、山海關等軍事要地,大明是可以在正面戰場上與滿清盤桓的,至少是可以守住;大明當時加派的只有遼餉,其他地區的困苦農民還不至於到全民起義的地步;大明當時的階級矛盾和社會危機雖然嚴重,但遠沒有達到氣數已盡的程度。我們可以看出在崇禎帝剛即位時,大明的局勢雖然亂,但還沒糟糕到骨子裡。只要崇禎帝靜下心來安心運營,大明肯定有好起來的那天。

崇禎帝一上位就幹掉了魏忠賢,緊接著就開始了大權獨攬的政治生涯,從此大明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是由崇禎帝一人乾綱獨斷。幹掉了魏忠賢以及乾綱獨斷,從某一種程度上來說崇禎帝是破壞了大明的化學反應。在崇禎帝即位之初,明朝就已經面臨了農民軍和滿清兩線作戰的局面之下,在腹背受敵之下,崇禎帝還要時不時提防蒙古部落的突然襲擊。在這個時期,崇禎是不重視農民起義軍的。在這個不利局面下,崇禎朝不少有遠見的大臣都對崇禎帝提出了應對之法,那就是停止加派,只有停止加派,各地農民起義活動才可以停止下來。最後,遼東戰場進入到全面防禦狀態。這些人的意思很直接就是告訴崇禎帝,遼東你就暫時別想了,能守住就行。雖然被動,但耗費的資源也少。當遼東資源耗費減少時,加派就可以停止了。雖然這種戰略思想極為消極,但真的實施起來卻可以給大明大口喘息的機會,最起碼避免了大規模的兩線作戰。停止加派不代表農民起義活動就會徹底消失,但最起碼可以減少大量的農民起義軍人數。遼東戰略防禦,關內清除少量的農民起義軍,這個負擔對於大明來說是比較小的。

崇禎帝被魏忠賢的勝利給衝昏了頭腦,崇禎帝自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一代雄主,建立一番豐功偉業,這是典型的剛愎自用。崇禎帝一直想收復遼東,你看崇禎帝如此信任袁崇煥就能看出崇禎帝的野心。崇禎帝這種思想註定是兩線作戰,直至最後被活活耗死。

明末並不是死路一條而是崇禎帝故意不走這條生路

魏忠賢

為什麼說停止加派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遼東戰場的壓力實在是太巨大,所以崇禎帝只能透過剝削農民來支援遼東戰場。因為收復遼東決心太強,導致加派很重,最後農民階級因剝削太重而無法存活,這真是無以為生啊!忍飢則死,為盜則生。就這兩種選擇,我估計是個人都會毫無疑問的選擇生,雖然當強盜不光彩,但好歹能活下去。我們可以看看農民起義隊伍的人員組成,大部分都是活不下去才選擇加入的。自萬曆年間的薩爾滸戰役後,大明在遼東戰場上基本上就是優勢全無了。遼東戰場本身就沒優勢,崇禎帝還在幻想著收復遼東,那就只能把資源全都堆砌在遼東戰場上。在當時的狀態下,大明就是把所有的資源都堆在遼東戰場上,大明也不可能速推滿清。如果換成朱元璋,這位偉大的千古帝王肯定不會如此做。我們可以看看朱元璋打陳友諒的戰略思想,朱元璋就是吃準了守成的張士誠不會捅自己刀子,所以朱元璋才敢與陳友諒大決戰。崇禎帝既不敢保證剿滅農民起義軍時,滿清不會捅刀子;又不敢保證打滿清時,農民起義軍不會捅刀子。所以說一個理智的人都會避免兩線作戰。崇禎帝就是野心太大,當實力和野心不匹配時,失敗就是必然的。

努爾哈赤死後,袁崇煥曾派人到瀋陽弔唁並且祝賀皇太極當上老大。在這次見面中,皇太極明確表達了議和的態度,使者也把皇太極的態度轉達給袁崇煥。至於袁崇煥轉沒轉達給崇禎帝,我們就不清楚了。第二年,皇太極又給袁崇煥寫信表達了議和的態度。皇太極這次開出的議和條件很苛刻,但可以討價還價,這裡面有很大的回還餘地。皇太極連續兩次提出議和,這說明皇太極是真的想議和。雖然這兩次議和都發生在天啟末年,但崇禎帝登基後真的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滿清為什麼要議和。

皇太極為什麼要議和?其實皇太極也是沒辦法。明軍當時堅守在錦州,寧遠,大淩河防線上,這讓滿清難以長驅直入。就算滿清不顧傷亡的突破了這道防線,在精疲力盡後滿清還要面對難以逾越的屏障,山海關,可以說滿清想從正面戰場上突破大明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時候的皇太極壓根就沒想過進攻大明繼而入主中原。皇太極當時的想法很務實,那就是先拿下朝鮮然後征服蒙古各部落繼而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實力和勢力。與大明議和有利於皇太極的計劃開展。最關鍵的是滿清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皇太極與阿敏、莽古爾泰存在著巨大矛盾。與大明議和,皇太極也是為了避免大明利用滿清的內部矛盾來捅刀子。

明末並不是死路一條而是崇禎帝故意不走這條生路

皇太極

朱由校死後,崇禎帝即位,大明依然可以與滿清議和,這算是雙贏的局面。有些人拿明朝不議和來說事兒,覺得明朝議和就不是明朝了。請別忘了,任何時代都是成王敗寇,輸了,你狗屁不是。明粉覺得明朝不議和是有骨氣,明黑則認為是迂腐。在政治利益下,大明江山遠比面子重要。面子暫時丟了,但江山可以得到延續,那大明的輝煌就還會繼續,後續的輝煌足以讓人忘記當年的議和。劉邦也掉過面兒,朱元璋當年為了積蓄力量,也與元朝暗通款曲過。但我們後人提到劉邦和朱元璋,想到的更多的是他二人的偉業而不是那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情。如果能打過,誰也不會議和。但大明當時的現狀就是不能徹底消滅滿清,所以議和算是最好的選擇。崇禎帝即位不久後,曾有幾個大臣提過議和的事,但全都被崇禎帝給收拾了,這些談議和的人也都被同僚的吐沫給淹沒了。這些談議和的大臣真是膽小鬼嗎?真是佞臣嗎?真是漲他人氣勢滅自己威風嗎?不是,這些談議和的大臣才是最清醒的。這些議和的大臣有一個觀點是對的,那就是與滿清的議和雖然不會很長久,但大明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回口老血。都說閹黨壞,但閹黨才是正八經幹實事的人。閹黨分子霍維華在天啟末年曾提出過發展進攻型火器來對付滿清。這是個可行的方法,但需要錢和時間,議和是個選擇。徐光啟曾主張與滿清野戰時用戰車並配以火器輔助,徐光啟的這個發明算是坦克的雛形,但這也需要錢和時間,議和又是最好的選擇。但崇禎帝偏偏不聽,反而失了智的聽信袁崇煥的誇大說辭,說白了還是急於求成,病急亂投醫。嚴格意義來說,大明不缺錢,缺的是時間,而崇禎帝總是在浪費時間。議和的大臣們都說了,議和是權宜之策。

崇禎帝即位之初,在喜峰口和古北口外,大明和滿清中間夾著蒙古朵顏的不少部落,這些朵顏部落都是受明朝的款撫,聽命於大明的,這些朵顏部落的存在起到了為大明守門的作用。在崇禎帝即位沒多長時間後,朵顏有幾個部落受到察哈爾部落的逼迫後無奈的倒向了滿清。這時候崇禎帝錯誤的判斷了形式,在沒了解具體情況後,崇禎帝武斷的認為朵顏部落已經全部倒向滿清。當時塞外遇上大饑荒,沒有倒向滿清的朵顏部落向大明求米,希望大明能幫助他們度過災荒。但在錯誤的判斷下,崇禎帝拒絕幫忙。朵顏部落在大饑荒中有不少人被餓死,看著崇禎帝見死不救,這些沒有倒向滿清的朵顏部落直接投靠了滿清,他們也是對大明心涼了。隨著朵顏部落投靠後,滿清再也不用走山海關了,他們可以選擇喜峰口—古北口外這一路線進入中原。在這一路線上,大明基本沒有重兵把守,最關鍵的是這一路線還沒有堅固的城池,這對於滿清來說真是形同虛設,實際上滿清已經掌握了進入中原的主動權。轟動歷史的己巳之變是怎麼來的?就是這麼來的,純粹是崇禎帝個人決策上的失誤。袁崇煥在己巳之變中透過一系列的騷操作最後把自己給活生生的玩死了;己巳之變中,明末的名將幾乎全都到齊了,這算是頂上之戰了。己巳之變的後續影響是巨大的,可以說崇禎帝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給玩沒的。如果厚待那些沒投靠滿清的朵顏部落,那喜峰口—古北口外這一路線,滿清是進不來的。正面戰場打不進來,喜峰口—古北口外這側面戰場也突不進來,滿清只能被困在關外那一畝三分地,最後直至被活活耗死。

明末並不是死路一條而是崇禎帝故意不走這條生路

崇禎帝

崇禎帝在即位之初,崇禎帝有很多逆天改命的機會,但全被崇禎帝給硬生生的揮霍掉了。只要能抓住任何一個,大明絕對能翻身。有些人說本文是馬後炮,真的不是這樣。就崇禎帝剛即位時的那種局勢以及出現的機會,都不用朱元璋、朱棣出馬,朱瞻基、朱見深、朱厚照都能給擺了。崇禎帝剛即位時,大明不是死局,只要用心經營是可以破局的。和平年代,崇禎帝或許可以混一混,但亂世,崇禎帝真的玩不轉。這就是能力上的一個巨大差距。

TAG: 崇禎帝滿清大明議和皇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