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真有武林高人?商敬石徒手接箭矢殺清兵四百!

崇禎二年,清軍第一次入關過程中,有六百騎兵欲往嶼山攻掠,至河西忽然遇到十二個響馬賊,當時便欲擒之,但十二個響馬賊善騎射,裨將三人,皆中目而死。諸軍悉前,應弦而倒,殪者甚眾。清兵悉去刀發矢,十二個響馬賊俱以手接,無一傷者。兵退,十二人追射,死者三百餘人,矢盡乃止。蓋十二人乃響馬賊,商敬石為首。聞大兵入,約其黨欲出力,在此立功後,就至通州鎮守營彙報,通州守將申兵部,兵部將其全部隸之於麾下。時,清兵大隊將至河西、天津等處,聞通州十二個響馬賊殺兵四百乃不往。

上面這段言語,見於明季北略:商敬石善射的章節中,我當時讀後,就心潮澎湃,感覺商敬石乃真英雄豪傑,在明軍近戰能力一撅不振的大背景下,居然能以徒手接清軍箭矢,還以十二人殺四百餘人,而十二人無傷亡,可謂奇蹟,說明武功特別高強,至少明末真有武林高人

但是,前段時間看到『近報叢譚平虜』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明季北略:商敬石善射,只是個美麗的童話,屬於計六七閉門造車出來的小說

原來商敬石不姓商,卻姓高,應該叫高敬石,殺的清兵是有三百餘人,可與十二響馬騎徒手接箭矢的傳說,毫無關係!據『近報叢譚平虜』講述,高敬石長期在通州一帶當響馬盜,喜好在嶼山上橫行劫擄。風聞先有一翰林家眷,在嶼山被高敬石一起殺了。不過高敬石是個有見識的強盜,趕上了大殺四方的明末大亂世,心中思量要殺些入關清兵,好將功贖罪,受朝廷招安,方為穩當著數,就在北地附近的山林村落嘯聚了數百人,手帶戧刀弓箭,各跨了自家走熟的馬匹,凡遇著清兵擄掠鄉村,便把來射殺。

雖然清兵吃了響馬盜的虧,但也只被殺死十把個,不甚多,獻不得功。那清兵被他弄殺幾遍,也曉得他是強盜,不來惹了。高敬石就心生一計,先弄了些麻藥放在酒裡,然後派幾個小弟騎馬去清兵大營旁邊尋釁滋事,挑逗清兵派大隊人馬前來剿殺,果不其然,第二天上午,就有幾百人的清兵馬隊追至響馬盜山寨,眾響馬盜略作抵抗後就遍山逃竄,只留下寨子大廳內的廿零桶酒,廿十來桌菜餚,清兵見了這酒,便欲啜下肚去,一兵說:“且莫吃,不要中他的毒。”一兵說:“把來對著他桌子碗內的,對一對酒顏色兒,嘗一滴酒味數兒,若是酒色同味同,我們便放心吃了。”

清兵正在寒冷,見這熱烘烘的酒,巴不得一溜的灌在肚裡,都走上飲兩三杯的,四五杯的,嗄了幾個羊肉包兒,正在笑講。忽高敬石們,驀見清兵吃了他的酒羊肉包,知中了毒,哨進各響馬。清兵聽得哨聲,急跨上馬來,卻是手軟腳痠的爬不上馬,大家都喊聲:“中了計!中了計!”有百多人不曾被酒麻的,舉戈來鬥,怎當得響馬?忽兩三匹馬在前,忽兩三匹馬又在後,忽兩三匹馬在左,忽兩三匹馬又在右,跑來跑去,不像廝殺模樣,但見左右前後弓箭乒乓的響,又沒個箭射來。

清兵道:“這響馬強盜,空手無箭,敢發空弦哄我?惱不過,個個大吼,四面趕殺。這些響馬卻認定奴賊一個一箭射去,矢無空發,倒被響馬零星射死四五十人,餘皆走回大營。眾響馬然後把那麻翻的賊,盡情割下頭來,把進一數,足足三百零幾顆頭,眾皆大喜,星夜獻上三百首級獻功免罪。風聞,奉旨:仍令剿殺。

『明季北略』成書於清初,『近報叢譚平虜』成書於崇禎朝,兩位作者身處環境不同,各自的心境感受自然不同,寫出來的東西,那肯定也是不同的。『近報叢譚平虜』關於高敬石記載可信度高,因為當時人寫當時事,情況經過差不多就是那樣了,畢竟成書時大明還未亡國,身為明人的作者尚有幾分自信心,所以,不需要刻意特別的誇張誇大事情本身,但計六七不同,『明季北略』寫出來已經是清朝初年了,為了振奮曾經的明人意志,也許就是要故意寫得神奇傳奇,表現大明朝雖亡,可故明人物的英勇風範還在,希望少年後輩瀏覽『明季北略』後,即能知曉過去的歷史,也能向商敬石學習抗清的壯舉。『明季北略』我讀了很多很多次,覺得計六七還是喜歡大明朝要多些。總結句,傳世武功也許有,但現實很難遇見,古人有云,盡信書言不如無書,所以,大家讀書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從書中找到自己的觀點

TAG: 響馬清兵明季北高敬石兩三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