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為什麼要主動揭開大明塵封的傷疤,把朱棣升級為成祖

永樂二十二年,南下北征的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師途中,駕崩於榆木川,享年六十四歲。繼位的明仁宗將朱棣葬於長陵,上諡號“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並加明堂配享之禮,將朱棣神位移入太廟,尊其廟號“太宗”。

嘉靖為什麼要主動揭開大明塵封的傷疤,把朱棣升級為成祖

不過史籍提到朱棣的時候往往不稱其為明太宗,而是明成祖。那麼朱棣是什麼時候,又是因為什麼被改了廟號呢?

在解釋這些問題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廟號制度及其意義,這樣能更加方便地去理解朱棣廟號變化的原因和它所暗含的意義。

廟號起源於商朝,是君王在太廟祭祀先王時使用,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對君王的功績做個評價和總結,也就是打標籤。其實到了現在這種現象也很普遍,例如介紹名人的時候常說“勇士XXX”、“科學家XXX”……

因為有臣子議論君王的嫌疑,商朝滅亡後廟號也被周朝所廢棄,直到漢代才重新使用。

廟號的選字的基本原則是開國立業和重新獲取天下的君王稱“祖”,除此之外的稱“宗”。然後再根據具體的功績對“祖”和“宗”加上修飾定語。例如開創皇朝基業的為“太”、“高”;重獲天下的為“世”、“聖”、“成”;仁愛孝悌的叫“仁”、“孝”、“睿”;守成之君稱為“哲”、“興”、“成”、“顯”是等等。

漢朝時廟號的使用還比較規範,沒什麼重大功績的皇帝是沒有廟號的。西漢只有四位皇帝有廟號,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東漢僅三位皇帝有廟號,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

說明:東西漢除上述幾位皇帝外還有不少皇帝曾經也有過廟號,但是因為功績不夠後來分別被漢光武帝和漢獻帝給革除了。

從三國開始,廟號進入了氾濫並且混亂的時期 —— “

降及曹氏,祖名多濫

”。不但是個皇帝就有廟號,而且無視功績紛紛稱“祖”(到十六國時期,各國雖然國家小、存續短,但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隋唐之後,廟號制度又重回規範,並且對各選字的解釋更加的細化(例如“世”偏向於傳承轉移,支系入繼大統的意思),但是皇帝人人有這個習慣也被保留下來了。而且這個階段由於皇帝諡號字數膨脹和後嗣皇帝普遍不顧事實為先帝上美諡,簡短的廟號就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定論的功用。

除此之外太廟的席位數也發生了變化,簡單來說就是擴編。由原本禮制規定的七席,增加到九席。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禮記·王制》

說明:七廟是指四親(高祖、曾祖、祖、父)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

嘉靖為什麼要主動揭開大明塵封的傷疤,把朱棣升級為成祖

現存的明清兩朝太廟

當皇朝入廟接受祭祀的皇帝達到九位之後,怎麼辦呢?那就得實行“進一出一”的原則,將一位皇帝神位移出太廟正殿,保持正殿席位數不變。原則上是將與當世皇帝血緣關係最遠的移出,這就是“遷祧”制度。

明世宗(年號嘉靖)以外藩登基,由於自身在朝廷權力基礎的薄弱,登基後與朝堂文官爆發了以禮儀為手段的權力鬥爭 —— “

大禮儀

”。

嘉靖十七年,早已在“大禮儀”中大獲全勝的世宗,出於孝道以及讓自己這一系從旁系變為大宗。他決定幹一件大事,為自己的生父追封完整的皇帝諡號、廟號並加明堂配享之禮。

世宗為自己的生父獻王上諡號“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廟號“睿宗”。不過在遷入太廟時,卻遇到了一個問題 – 太廟席位滿了。

此時太廟中的九位皇帝分別是:明德祖(朱元璋高祖父朱百六)、明太祖、明太宗、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和明武宗。

說明:在嘉靖朝之前太廟就已經滿了。明憲宗、明孝宗和明武宗分別從太廟遷出了明懿祖(朱元璋曾祖父朱四九)、明熙祖(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明仁祖(朱元璋父親朱世珍)的神位。

原本按照“遷祧”制度遷出明德祖即可。但是太祖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就以祖制的形式,給予了自己高祖在太廟永享祭祀的特權,所以不能動。而排第二位的太祖是開國之君,原則上也是不能動的。

嘉靖為什麼要主動揭開大明塵封的傷疤,把朱棣升級為成祖

太廟內部陳設

那麼移除第三位的明太宗朱棣的牌位呢?實際上九位皇帝中世宗最不想移出的就是太宗的神位。因為太宗和他自己一樣,是以旁系的身份

繼統不繼嗣

,並將自己這一脈小宗升格為朱家大宗的(替代了朱標那一系)。

說明:繼統不繼嗣是大禮儀鬥爭的焦點。繼統是指繼承皇位傳承的法統登基為皇帝;繼嗣是指家族中各系的內部族權傳承,正常是父傳子、子傳孫,如果無後則過繼一個兒子(一般是從近親中選)傳承下去。

留太宗在太廟不但可以旁證自己藩王繼位的合法性、正統性,也有利於將自己獻王這一系提升為朱氏大宗。出於這個目的並且為了解釋為什麼跳過太宗移走明仁宗的神位,世宗決定提升明太宗的地位,將他升級為祖。

雖然開國立業和重新獲取天下的皇帝才能稱“祖”,但是事實上朱棣是符合稱“祖”要求的,因為他確實是重新獲取了天下。只不過他的“重新獲取”不是像光武帝那樣從亂臣賊子手中奪回皇位,而是自己做亂臣賊子搶了天下。

朱棣本人以及他的子孫為了迴避這尷尬的往事,刻意地在廟號上回避此事,試圖遮掩這段往事並讓它消散於歷史中。

一些人認為留朱棣在太廟,是因為“永樂盛世”太輝煌,世人無比敬仰朱棣,世宗不敢犯眾怒把他移出太廟。

這種觀點太荒謬了。首先明朝人就不怎麼稱頌永樂盛世(現今史學界也有很多人不認為永樂朝是盛世),明朝人頌揚的是“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其次朱棣(包括朱元璋)在文臣們眼裡別說遠遠不如仁宗、宣宗、孝宗,只怕是要被歸入暴君的行列了。把朱棣移出太廟,文臣們為什麼要反對?

那麼世宗為什麼絲毫不忌諱並且主動揭開這道疤痕呢?難道真的是世宗為了讓自己父親入太廟就昏了頭麼?

首先,明朝自建文開始的殘酷皇族鬥爭,以及歷任皇帝對外藩的限制和打壓。明朝的藩王們對於隔代的皇帝根本就沒有感情,所以藩王登基的世宗,自然也就不會在乎什麼先帝顏面或者為先帝諱了。

嘉靖為什麼要主動揭開大明塵封的傷疤,把朱棣升級為成祖

世宗修武宗實錄時,是一點情面也不給武宗留的。對武宗尚且如此,跟他關係遠了去的朱棣,他怎麼會放在心上?

其次,他需要太宗朱棣的“壞名聲”,因為這個壞名聲可以反證自己登基以及成為大宗更為合理。這並不是胡亂地揣測,我們從世宗給朱棣廟號選的字就可以看出來。

“成”字做廟號就是表明了朱棣是重新獲取天下 —— “成者,得天下也”。而重新獲取天下只有三種情況,一是皇族謀國篡位(非皇族就叫改朝換代了),二是從亂臣賊子手中重新奪回天下,三是在先皇的基礎上極大的擴充了皇朝的基業(這種多用“世”字)。

說明:歷史上廟號用“成”的另一個名人是清朝的多爾袞,他死後被順治追封為皇帝。

那麼朱棣是哪種?建文是被太祖欽定並詔告天下的皇位繼承人,也有傳位遺詔,誰也沒法說建文是“亂臣賊子”啊。有人可能要說,人家朱棣不是謀反是“清君側”,是建文自己想不開自殺,怪誰。國不可一日無君,朱棣是勉為其難當的皇帝。

如果您硬要這麼認為,我也不會反駁。只是提醒一句,有機會穿越回明朝永樂年間,千萬別提建文帝有兒子或兄弟,不然搞不好就招來殺身之禍。

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明史·方孝孺傳》

如果世宗想替朱棣遮掩,廟號選字完全可以選“世”,這個字在廟號中本身就包含旁系入繼大統的意思(世宗自己的廟號就是表達的這個意思),也可以褒讚朱棣開疆擴土的功績(他收復了安南),既迴避了篡位也表達了事實。

除了廟號,世宗把朱棣的諡號也給改了,將諡號中的 “體天”改為了“啟天”。“啟”是初始、開創的意思,明朝諸皇帝有類似意思的只有他和朱元璋(開天)。其餘的都是“敬天、法天、承天、知天、守天”等。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世宗並不是為了讓自己父親入太廟而考慮不周,選廟號時出了紕漏,間接承認了朱棣篡位的事實。世宗的本意就是要表達朱棣的皇位是“篡”來的。

嘉靖為什麼要主動揭開大明塵封的傷疤,把朱棣升級為成祖

一個篡位的亂臣賊子都能成為大宗得享太廟,自己這個按照《皇明祖訓》登基的皇帝,將自己的父親追封為皇帝併名堂配享,你們還有什麼理由說三道四?自己這一系又憑什麼不能成為大宗?

雖然道理是這樣,但是這畢竟是在否定自己的先祖,而且也是對自己的先祖不敬。世宗就不怕文臣利用這一點來攻擊他麼?這就是世宗處事手段老練、毒辣的地方。他準確地把握住了朝堂文官們的命門 –

虛偽

文臣如果拿這個來攻擊他,必然迴避不了一個問題,朱棣是不是亂臣賊子?如果不是,那要不要斥責“亂臣賊子”建文?如果是,那怎麼解釋他們對這個朱棣這個“亂臣”視而不見?

這種極有可能掉腦袋的事情,這些文臣們又不是當年的實際參與者,他們誰又會為了他們口稱的“仁義廉恥”而提著腦袋站出來呢?所以這些文臣們只會裝作不知,繼續口稱仁義廉恥。

而嘉靖也意識到這種悶棍可以更有效的打壓了文官們的心氣和“傲骨”,更有利於自己控制和操縱他們。這才是嘉靖利用這個事情主動揭傷疤的原因,不然他完全可以不改朱棣廟號。

TAG: 廟號朱棣太廟世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