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筆記:明朝的京軍從八十萬降到五萬,還要被地方軍恥笑

明朝的軍隊,大致分為京軍、地方衛所軍和邊軍。明初,京軍總數在八十萬以上。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喪沒幾盡。于謙傳: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恐慌,上下無固志。

明史筆記:明朝的京軍從八十萬降到五萬,還要被地方軍恥笑

後京軍幾次改革,嘉靖時恢復三大營舊制:五軍營,神樞營,神機營;開始募兵。成化末年,京軍只有七萬五千。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圍北京,庚戌之變,兵部尚書丁汝夔核營伍,不及五六萬人。“驅出都門,皆流涕不敢前”。後來人都說當時的首輔嚴嵩要丁汝夔不要出戰,一旦輸了,怕嘉靖皇帝怪罪。後來,嚴嵩卻把責任歸到丁汝夔頭上。其實,我們也不能怪嚴嵩,當時北京只有兵幾萬人,戰鬥力低下,嚴嵩對此一清二楚,丁汝夔也應該一清二楚,他不出戰,也是因為他明白,明軍根本無法戰勝蒙古人。

明史筆記:明朝的京軍從八十萬降到五萬,還要被地方軍恥笑

當時的吏部侍郎王邦瑞攝兵部,疏言:

國初京營勁旅,不減七八十萬,強兵悍將,常不乏人。成化時三大營變為十二團營,尚有三十八萬餘。今武備廢弛,見籍止十四萬餘,而操練者不過五六萬。

支糧則有,調遣則無。比敵騎深入,戰守俱稱無軍。現在軍者,率老弱疲憊、市井遊販之徒,衣甲器械,取給臨時。此其弊不在逃亡而在佔役,不在軍士而在將領。蓋提督、坐營、號頭、把總諸官,多世胄紈絝,平時佔役營軍,以空名支餉,臨操而肆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

明史筆記:明朝的京軍從八十萬降到五萬,還要被地方軍恥笑

京軍減少之原因:軍士被徵用為工匠

京軍有兩部分,一是由外衛(輪)番上京師,稱為班軍。餘者為在京衛軍。二者同樣困於役作。修建宮殿陵墓,浚理城池,一切大工程,都以班軍充役。甚至調發出征的軍士,也有被扣留役使的,如給嘉靖皇帝修宮殿。

明史卷199鄭曉傳:俺答圍大同右衛急,帝命兵部尚書楊博往督大師,乃以曉攝兵部。曉言:“今兵事方棘,而所簡聽徵京軍三萬五千人,乃令執役赴工,何以備戰守?乞歸之營伍。”帝立從之。

明史筆記:明朝的京軍從八十萬降到五萬,還要被地方軍恥笑

軍士名雖在籍,實際上地被權貴大官所隱佔,為自己服務。領朝廷之餉,而為私家之役。軍籍有人數而無人名,權貴將家人蒼頭假冒壯丁,佔著軍籍,月支厚餉,而不去應役操練。班軍換防,上級索賄,貧者雖極疲老,然無錢納賄,只得留在京中。

到了崇禎末年,京師簡直是無軍可用。《明史·王章傳》記載:

崇禎十七年(1644年),王章巡視京營,按軍籍,額軍十一萬有奇。王章喜曰:兵至十萬,猶可為也。及閱視,一總半死了,一半是冒籍入伍之人,也就是販夫走卒市井之徒。非老即弱,矢折刀缺,聞炮聲而掩耳,馬未馳輒墮。而軍餉已經半年沒有發了。

崇禎十四年,發兵剿賊,輒沿途僱充。

明史筆記:明朝的京軍從八十萬降到五萬,還要被地方軍恥笑

京軍名存實亡,而軍官數量卻是越來越多。洪武二十五年,京軍軍官總數2700多,60多年後的景泰七年,激增至三萬多,十幾年後的成化五年,又增加到八萬多。嘉靖年間有所裁汰,但不久又繼續增加。萬曆年間,武官仍達八萬兩千餘人。

為什麼會這麼多呢?這些武官,要麼是邊軍打了勝仗,朝廷升其職授其官,要麼是勳臣親貴,向皇上討來的,要麼是大臣的子孫受皇帝封蔭,被編入錦衣衛或是京軍,授為武官。京軍軍日少而官日多。

正統以前,是京軍的全盛時期,土木之變後,京軍開始衰落,後來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京軍全盛時,明成祖和宣宗六徵蒙古,三徵安南,京軍是全軍中的精銳之師是。可到了成化以後,京軍雖然四處出征,卻早已無作戰之能力了。在邊軍和地方衛所軍眼裡,已經名聲大壞,成了敗軍怯將的代名詞。

明史筆記:明朝的京軍從八十萬降到五萬,還要被地方軍恥笑

《明史·曹璘傳》記載:弘治元年,曹璘言:諸邊有警,輒命京軍北征。此輩驕惰已久,不足為用。乞自今後,勿遣京軍至邊,而以京軍出師之費賞邊軍,則用半而功倍矣。

《明史·劉健傳》也說:弘治十七年夏,小王子謀犯大同,劉健上疏言:京軍怯不任戰,乞自令其罷役作,留京中以養銳氣。

後來,京軍不但被邊軍看不起,還被視為累贅。弘治年間的倪嶽曾說:京軍素號冗怯,留鎮京師,猶恐未壯根本。顧乃輕於出戰,用褻天威。戰時卻臨陣奔逃,反倒毀了邊軍之功,為敵人所侮。

明史筆記:明朝的京軍從八十萬降到五萬,還要被地方軍恥笑

當時北逐蒙古,南征交趾的大明京軍,竟然淪落到被邊軍恥笑的境地,真是令人唏噓。大明朝焉得不亡?

TAG: 京軍邊軍丁汝夔嘉靖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