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二):羅馬與北宋的工業化萌芽

前言:小巖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羅馬帝國在公元1-2世紀的經濟和工商業相當繁盛,甚至開始建立了歷史上最早有考古證據支援的自動化工廠磨坊。

根據計量歷史學者推算,在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羅馬的人均能源捕獲量達到維持生命所需水平的150%,根據最近的估算,按照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估計,羅馬帝國極盛時的人均GDP達到以1990年國際美元購買力平價的$620-$940美元,即相當於2019年計價的$1217-$1845美元,超過了很多現代經濟欠發達國家,如阿富汗和南撒哈拉非洲國家的水平。

記住,這是羅馬全國平均水平,而位於帝國經濟核心的義大利半島,人均GDP可能甚至更高。

雖然古代GDP的估算仍然是充滿困難、不確定性和爭議性的歷史研究領域,但一個距今已經接近2000年前的古文明達到如此之高的經濟成就,仍然令人刮目相看。

除此之外,羅馬繁盛的農業生產出大量餘糧,羅馬人的營養水平在公元1世紀達至最高,最近考古證據指出肉類在羅馬帝國的糧食市場中變得便宜和普遍,而帝國亦有足夠的財政實力支撐規模達數十萬的脫產職業常備軍隊。

羅馬的城市化水平達到19世紀初期西歐的水準:在全國範圍總城市人口達到1400萬人,如果估算全國有7000萬人口則達到20%的城市化率、在義大利半島超過20%甚至可能接近25 %的水平。

單單一座羅馬城,總人口就達到了10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4%,並可跟工業革命初期的英國首都倫敦相比美。

羅馬與北宋:一段簡易比較史

然而,即使達到了此前人類文明從未達到的高度,羅馬文明畢竟還是逃不過衰落和覆亡的命運。

在羅馬帝國滅亡後的西歐,即使現代學者已經很少再使用「黑暗時代」來形容這段時期,但經濟、貿易、城市建設、科學和技術的廣泛倒退卻是顯然易見的事實。

當人均能源捕獲達到每人每日31千卡的水平就無法再突破,歷史學家莫里斯將之稱為古代經濟發展的一個「天花板」。

正當歐洲的經濟發展陷入後羅馬時期的停滯甚至倒退同時,在東方的中國正經歷一次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根據一篇1962年在Robert Hartwell發表的論文,公元960-1126年的北宋時期中國出現了一次類似羅馬在1000年前所經歷的「工業化萌芽」。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二):羅馬與北宋的工業化萌芽

北宋的畫作顯示當時的社會及其繁榮

根據這篇論文所估計的北宋時期中國的鋼鐵產量超過傳統估計20-40倍,達到了75000至150000噸,也就是說,

北宋的鋼鐵達到甚至超過了羅馬極盛時期的鋼鐵產量。

但這個估算數字並不是完全沒有爭議的,因為上篇文章所提及過羅馬有多處考古出土的大規模鐵礦渣棄置遺址,單一產礦區的棄置量最高可達300萬噸,以此作堅實的理據去支援羅馬鐵產量峰值超過8萬噸的估算,而中國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北宋時期同等規模的鐵渣遺址。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二):羅馬與北宋的工業化萌芽

北宋的畫作顯示水動力和水車在同時期的中國被應用作驅動石磨

另外,並沒有證據證明北宋的馬車和驢車跟羅馬一樣用上了鐵環包邊,因此將宋代的鐵產量估算到如此高的水平在學術界並不是沒有爭議。

經濟史學者麥迪遜就對北宋的經濟發展水平抱持懷疑態度,他估算在公元1000年中國的人均GDP,按之前提過的1990年國際美元計價,僅$450美元,遠低於公元1年義大利的$809美元。然而亦有部分歷史學家同意宋代擁有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

例如莫里斯就估算宋代約公元1200年中國的人均能源捕獲量達到了每人每日30。 5千卡,已經非常接近羅馬在公元1世紀達到的峰值31千卡。其他金屬生產的資料,如以格陵蘭冰芯重構,每年釋放進入大氣層的銅汙染物排放量,公元1100年的北宋時期達到了每年2100噸,接近羅馬在公元1年所達到的峰值2300噸,這提供另一線索的證據。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二):羅馬與北宋的工業化萌芽

根據冰層汙染推算,羅馬是工業革命前最大的銅生產國,宋代的中國緊隨其後

根據Hartwell對文獻記載及考古的研究,宋代中國有規模地使用煤作為首都開封一帶的取暖工具、建立了煤的貿易和市場、甚至利用煤來取代炭作為冶煉鐵的材料。

在1962年,羅馬以煤冶鐵的遺址並未被考古學界發現,因此Hartwell錯誤將宋代以煤冶鐵的技術說成領先西方接近700年。

由於考古證據的缺乏,我們沒辦法比較宋代和羅馬的煤產量和使用量,然而以煤使用的廣泛程度而言,北宋時期華北地區對煤的使用規模有可能超過了羅馬治下英格蘭和日耳曼尼亞。

除此之外,宋代亦有繁盛的商品經濟、海上貿易、造船業和織造工業。

宋代所發明的紡織機,其設計被認為接近工業革命初期所使用、1764年發明的珍妮紡紗機。同時,宋代亦對水動力和水車有廣泛的應用,例如用作驅動石磨和冶鐵高爐的風鼓。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二):羅馬與北宋的工業化萌芽

宋代所發明的紡織機

當我們嘗試比較羅馬和北宋的「早期工業化」成果,我們可以找到不少相似之處:大規模使用水動力並用作驅動機械、大量生產的商品、造船業的繁盛、對煤的開採、交易、使用、金屬生產的旺盛、高度城市化等等,在公元1-2世紀的羅馬和公元10-12世紀的北宋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而兩者跟工業革命時的化石燃料運用都存在重大差異。

事實上,中國對化石燃料的使用並不止於宋朝:在漢朝就在四川發現了天然氣並將之燃燒來蒸發鹽水生產食鹽。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二):羅馬與北宋的工業化萌芽

到1950年代,自貢地區仍有95公里的竹製天然氣管道在使用。

然而,不論是在中國還是羅馬,化石燃料只被用作取暖和加熱礦石,並沒有證據顯示兩個相距近1000年的文明有將利用化石燃料製造蒸汽驅動機械實用化,後者只在18世紀的英國被廣泛應用。

即使兩國均有利用水動力驅動機械並將生產自動化的嘗試,然而水動力在能夠提供的功率先天不足,比不上工業革命時的蒸汽機,亦是兩者均未能突破31千卡能源捕獲量限制的重要原因。

當然,有種意見認為,女真人對華北的征服是北宋未能進一步發展,將煤用作建造蒸汽機、驅動自動化工業機械的原因。

小巖對這種說法亦抱懷疑態度。

從宋代的文獻和考古研究來看,宋代終其一朝並沒有證據顯示他們掌握了蒸汽機的技術,甚至沒有發現蒸汽能用作做功。

從這個角度看,宋朝能夠進入工業革命的前景甚至可能不如羅馬。

北宋科技跟羅馬的分別是:至少在羅馬,蒸汽動力、滾珠軸承、曲軸、渦輪等建造蒸汽機的基礎技術已經具備,但北宋並沒有獨立發明以上所述的全部機械,北宋根本未有掌握所有工業革命必需的基礎技術。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二):羅馬與北宋的工業化萌芽

羅馬人發明的利用蒸汽驅動的旋轉金屬球

此外,我們也沒有考古證據證明宋代工業作坊運用機械自動化的規模,能超過法國南部羅馬時代那座擁有16座大型水車的磨坊工場、還有波爾圖港口生產商船的流水線式造船廠。

要讓北宋進入工業革命,並不單純是鐵生產量夠多、懂得使用化石燃料就足夠的。

單純用煤來取暖和鍊鐵,並不能立即轉變成大量利用煤在經濟生產和勞動節約機械上。要進入真正的工業革命,一個文明體系至少必須擁有將化石燃料釋出的能量用作做工的技術,在這裡我還沒有探討經濟誘因對一個國家出現工業化的關鍵性影響,而在北宋,這種條件是並不具備的。

因此即使沒有金人入侵,北宋也不一定能獨立發展出自己的一場工業革命。

小巖信,即使宋代的工業化「萌芽」跟羅馬時代一樣令人印象深刻,但普遍上而言,北宋可能並不比1000年前的羅馬更接近工業革命。

說到這裡,或者大家會有個疑問,到底為什麼既然在人類歷史上至少發生有兩次「早期工業化」的事件,但沒有一次能真正引發起全面性的一場工業革命?

早期工業化,在什麼情況下能發展出正式的工業革命,又是為什麼羅馬人和北宋人都錯過了這個機會?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小巖會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兩者分別是因為哪些可能的原因而導致早期工業化的腰斬。

小巖相信,18世紀英國所發生的事,在歷史上的其他文明是不太可能將之複製的,其主要原因在於18世紀的科技、國際政治局勢和經濟體系並不存在於羅馬和北宋。

關於英國進入工業革命的強大經濟誘因,和前兩個出現早期工業化文明所面對的經濟、國內及世界格局,小巖會在下一篇文章再作探討。

上篇:

那些與工業革命擦身而過的古代文明,羅馬帝國的工業化萌芽(一)

TAG: 羅馬北宋工業革命宋代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