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埋葬著一個太監,他的傳奇故事,讓人為之動容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室的正統皇陵,埋葬著明朝十三位皇帝,其重要意義自然不需要我們多說,大家也是能夠明白的,在這座特殊的陵墓群中,有著諸多精彩的故事,我們只需要身臨其境,就能夠感受到很多前所未有的神秘感。

也就是在這個陵墓群中,埋葬著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物,他明明是明朝末期的一個大太監,按理來說他不應該出現在明十三陵中,可是究竟因為什麼原因,這個太監能夠得到葬在明十三陵的殊榮呢?

明十三陵中埋葬著一個太監,他的傳奇故事,讓人為之動容

明十三陵的概況

明朝從朱元璋建立之後,總共經歷過15個皇帝,可是因為當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所以朱元璋去世之後葬在南京而不是北京,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的孝陵也是目前為止儲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了。

從明朝開始,經歷了滿清以及混亂的民國時期,時至今日,孝陵已經完好儲存了六百多年,依舊沒有出現任何盜墓現象,足以見得孝陵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比較重要的。

朱元璋本身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可惜朱標因病去世,所以朱元璋為了繼續保持已經形成的勢力局面,就立了朱標長子朱允炆為太子,經過朱元璋的一番鋪路之後,朱允炆終於在朱元璋去世後順利登基成為皇帝,可惜朱允炆聽信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大力削藩,徹底引起藩王不滿,朱棣在絕境中奮起反抗發動靖難之役,靠著自身實力以及運氣,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朱允炆則在一場大火中銷聲匿跡,沒有任何皇陵。

朱棣登基後,將明朝的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從此以後紫禁城就出現了,在後來的明朝以及清朝幾百年歷史中,北京都是都城,再也沒有改變過。也就是在朱棣當皇帝期間,開始尋找風水寶地當皇陵,在仔細尋找之後,終於找到天壽山這個風水寶地,因此朱棣最終就埋葬在這裡,從朱棣之後的皇帝,都埋葬在天壽山。

明十三陵中埋葬著一個太監,他的傳奇故事,讓人為之動容

明十三陵佔地面積120多平方公里,總共埋葬了13位皇帝,包括僅僅當了十個月皇帝就去世的胖子皇帝朱高熾,以及朱棣“好聖孫”朱瞻基,還有被瓦剌俘虜的皇帝朱祁鎮。這裡值得一說的是,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之後,弟弟朱祁鈺也當了幾年皇帝,按照這樣的真實情況來看,明朝應該有16位皇帝,可是因為朱祁鎮後來又透過奪門之變重新成為皇帝,在第二次當皇帝后,朱祁鎮取消了朱祁鈺的皇帝頭銜,將其按照親王標準下葬,因此朱祁鈺並沒有埋葬在明十三陵當中。

朱祁鎮之後埋入明十三陵的就是他的兒子朱見深,再之後是朱祐樘,由於朱祐樘只有一個兒子,所以朱祐樘只能將皇位傳給朱厚照,這是導致朱厚照比較貪玩任性的本質原因,從小就嬌生慣養,長大後也沒有任何束縛,換成誰想必都會迷失自我的。

朱厚照最終因病去世,去世時也沒有兒子,在楊廷和以及張太后的張羅下,按照朱元璋當年立下的祖制選擇了朱祐樘弟弟朱祐杬的獨子朱厚熜成為皇帝,史稱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應該算是明朝最後一個比較長壽的皇帝了。

嘉靖去世之後,將皇位傳給兒子朱載坖,此人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並不高,畢竟在嘉靖活著的時候,朱載坖就深受內閣首輔嚴嵩兒子嚴世藩的欺負,幸虧有陸炳從中調和才保證了他的安全,結果在登基之後,朱載坖首先乾的一件事情就是收拾嚴嵩,隨後將已經去世的陸炳牽連進去,沒收了陸家所有財產,很是讓人無語。

明十三陵中埋葬著一個太監,他的傳奇故事,讓人為之動容

明朝後期的四位皇帝能力都比較一般,從我們熟知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始,明朝的滅亡跡象就已經十分明顯了,經過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的治理之後,明朝變得更加混亂,等到其兒子朱常洛登基之際,明朝已經一片狼藉。

奈何朱常洛並非雄才大略之人,沒有力挽狂瀾改變明朝局勢就匆匆去世了,他去世之後,朱由校繼位成為皇帝,史稱天啟皇帝,到了朱由校當皇帝時,明朝早已內憂外患,內部的東林黨以及閹黨相互爭利,將國家利益置之不理,外部有努爾哈赤等人虎視眈眈,可以說當時明朝的局勢相當危險。

結果朱由校沉迷於木工,無心處理朝政,將大權交給魏忠賢,自己去世後,沒有辦法只能將皇位傳給弟弟朱由檢,崇禎皇帝是一個有力挽狂瀾之決心的人,登基之後特別勤勞,很快就殺了魏忠賢等人,想要透過集中皇權以整頓明朝局勢,奈何崇禎皇帝能力一般還剛愎自用,硬是將明朝後期稍微有點能力的大臣都殺完了,等到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所有東林黨成員都已經逃之夭夭,留在崇禎身邊的只有一個太監。

面對曾經大明朝的絕境,東林黨不願意拿出一分錢,等到看見李自成磨刀霍霍之際,他們立即繳械投降,將自己財產雙手奉上,劉宗敏對東林黨成員的財產沒收統計之後,發現共計7000多萬兩,如此鉅款,當年只要拿出十分之一,明朝就不至於那麼早滅亡,實在可悲可嘆。

明十三陵中埋葬著一個太監,他的傳奇故事,讓人為之動容

埋葬在明十三陵中的太監

根據統計來看,明十三陵當中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多位妃嬪以及2位太監,在兩位太監中,有一個沒有名字,另外一個則是當年崇禎自掛煤山時陪在崇禎身邊的大太監王承恩,他為何能夠埋葬在明十三陵當中呢?

崇禎皇帝登基之後,就將魏忠賢這個權傾朝野的太監給殺了,隨後任用了一批新的太監,其中王承恩就是當時被崇禎提拔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的,這個職位在當時分量很重,擁有“批紅”的權力,可以算得上是大權在握了。

不過令人比較好奇的是,王承恩和歷史上的很多大太監有所不同,他雖然大權在握,卻從來沒有單純為自己著想,而是始終一心一意為大明朝的江山社稷以及崇禎皇帝著想,在封建王朝歷史上,這樣的忠臣是皇帝最喜歡的。

要是你以為王承恩僅僅就是一個愛拍馬屁、對皇帝愚忠的太監,那你又錯了,事實上王承恩還是一個軍事能力不凡、氣節不錯之人,比如當年和李自成的大戰之中,王承恩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明十三陵中埋葬著一個太監,他的傳奇故事,讓人為之動容

當李自成攻打北京之際,崇禎已經無人可用,只能任命王承恩帶領大軍與李自成對抗,當時在王承恩的帶領下,明軍使用各種大炮轟炸李自成的起義軍,還是取得很多不錯的成績,只是可惜雙方實力差距過於明顯,所以最終明軍還是慘敗,李自成帶著起義軍闖入北京。

一看到李自成闖入北京,原本那些口口聲聲說為大明朝著想的東林黨們,一股腦投入到李自成懷抱中,崇禎瞬間感到悲傷無助,身邊只有王承恩一個人帶領士兵拼死保護崇禎,看到眼前的一切,崇禎再也沒有任何鬥志了,他親自殺了自己的女兒和妻子,隨後帶著王承恩去到煤山,在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盡而亡。

崇禎去世之後,王承恩對著崇禎的屍體以頭撞地、痛哭失聲,隨後跟隨崇禎自盡而亡,算是為大明朝殉國了,如此忠誠的太監,讓後人為之動容,對他的精神也敬佩不已。

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為了政局穩定,專門叫人搜尋崇禎的屍體,足足找了三天才找到崇禎屍體,最終將其簡單下葬在思陵當中,當時在尋找崇禎屍體的時候,李自成發現了王承恩的屍體,被其精神感動,專門將其埋葬在崇禎旁邊,讓他永遠守護崇禎。

後來李自成大軍被吳三桂聯合清軍戰敗,隨後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清軍入關之後,順治成為第一個皇帝,為了穩定中原地區的人心,順治皇帝專門為崇禎皇帝發喪,將其墳墓重修了一番,就連王承恩的陵墓,也重新立碑,還在墓碑上寫了碑文“貞臣為主,捐軀以從”。

明十三陵中埋葬著一個太監,他的傳奇故事,讓人為之動容

結語

王承恩能夠埋葬在明十三陵當中,和十三位皇帝在一起,除了自己對崇禎的忠心之外,還有自己在面對國破家亡時的那種大義凜然的精神,與那些卑躬屈膝向李自成投降的東林黨相比,王承恩強了千百倍,這才是我們每個時代都需要的精神支柱!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的思想。

TAG: 皇帝明朝崇禎王承恩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