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公元前266年,大儒荀子為了心中理想,將曾經遵循的“儒者不入秦”傳統拋棄。

去往當時最強過秦國,推銷自己的學問,意圖將遵從霸道的秦國,引入王道樂土,以王道佐霸道,進而成就功名,如此才不枉大丈夫一身學問。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大儒荀子)

面對循循善誘的荀子,盡心竭力的推銷還有勸說,當時的秦昭襄王嘴巴上不停說好,王霸互補,此議甚佳。佳來佳去,就不見秦昭襄王給荀子一官半職,或者任何可以發揮的空間。

失望的荀子面對破滅的理想,出秦轉入趙國,依然不被重用,無奈只能歸鄉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

公元前247年,20多意氣風發的李斯,正在向自己的老師荀子拜別。

時隔近二十年後,一代大儒看著自己的得意門生,意味深長的說?

荀子:汝為何入秦?

李斯:各國爭雄,此揚名立萬之時,秦國雄心勃勃有一統天下之志,能盡我所學建功立業。

荀子聽聞,回想二十年前那次不愉快的秦國之行,即為自己的學生擔憂,又為時代的變化而感嘆。十九年前,善有諸侯能撩撥秦之虎鬚,今日山東六國國力下降,人才流失,這天下一統之勢已不可避免。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李斯之訴求)

自己的學生,學貫儒法,深得縱橫術,應該比我強不少,唯一需要叮囑的不過勿違為師之道,別因功名太過放縱人性而已。

就此,執意去秦的李斯,在恩師的叮囑中上路了,荀子的擔憂,在後續成了現實。

李斯入秦充滿了坎坷,一到秦國還沒做穩屁股,秦莊襄王就去了,繼任的秦王嬴政還是個13歲的小屁孩,講話算利索,可辦事不行,沒有實權啊,當時的實權在太后趙姬和相國呂不韋手上。

當時的呂不韋是治國算大才,對於人才也很看重,廣撒金錢招攬人才,手下門客最盛時候有3000多人。

初來乍到的李斯,一看秦王門路走不通,又看呂不韋廣納門客。於是也投靠呂不韋成了他門下一舍人,也犯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宗罪。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走通呂不韋的門路)

一宗罪忘道:背棄自己的老師教誨,為了功名不擇手段

話說這李斯在呂不韋府上成了舍人,待遇還是很不錯的。

物質上:包吃包住衣食無憂。

精神上:呂不韋府到處都是和李斯一樣的學者,大家互通有無互相交流辯論,學術氛圍非常濃厚。

如此物質精神都有保障的職位,對於一般人而言,吸引力非常,可對於李斯而言,卻有點小失望。

原因嗎也很簡單,李斯的心願不是混飯吃,不是著書立說,而是雄心勃勃希望建功立業。

建功立業需要的是功名,而功名如何來?只有從仕途而來。

位置不對如何辦?只能想辦法!

不甘寂寞的李斯,在舍人位置上開始盡情釋放自己的才華,最後終於讓呂不韋看中,兩人一拍即合,隨後呂不韋就推薦李斯成了秦王的郎官。名義上屬秦王安保人員,實質上卻是呂不韋安插在秦王身邊的眼線。

如此推薦之情按理說,呂不韋算是對李斯有知遇之恩吧?

可是呂不韋的如意算盤打的叮噹響,卻架不住李斯的小心思一樣多。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公關秦始皇)

成為秦王郎官之後,李斯就開始逐漸和呂不韋劃清界限,將公關重點從呂不韋哪裡轉到秦王嬴政。

進而在不斷討好,不斷建言獻策之後,收穫了秦王嬴政的信任。哪個時候的秦王嬴政,年紀輕輕卻雄心勃勃,急切著想要統一六國。面對急切的秦王嬴政,作為荀子學生的李斯,完全將荀子的王道給放棄,而是乾脆的選擇了立竿見影的霸道之術,作為給秦王出點子的基礎。

再成為長吏後,李斯獻上的第一條計策就是一個瓦解六國的詭計。在李斯授意和主持下,秦國派謀士帶著金銀珠寶去各國遊說賄賂,六國重要權貴,能收買的就收買,不能收買的就暗殺。

如此陰毒計策出手之後,六國權貴和國王離心離德,人人自危。秦國在藉助六國內亂機會,派軍征討。如此亂敵手段,所實話有點下作,也完全違背了儒家道德觀,可謂和儒家背道而馳。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李斯深知秦始皇心思)

李斯為了上位,將所學理想還有恩師的教誨忘了個乾淨。

算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宗罪,不過這只是開始而已,和後續的第二第三宗罪比根本不算什麼。

二宗罪忘義:殺韓非人,用韓非法

李斯和韓非子同窗學習,都是大儒荀子的學生。

雖然同為大儒學生,這兩個人卻一前一後都成了法家信徒,進而成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知荀子知曉後做何感想。

這兩人中,韓非子學術成就更高,而李斯影響力則更深。

韓非子學成歸國後,因為公子身份,才識出眾,受到韓王猜忌,進而沒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仕途不順的韓非子決定著書立說,寫下了學多探討治國術的文章和書籍。

在無數文章書籍中,韓非盡情釋放自己的才華。他接受老師荀子“人性惡”觀念,進而在人性惡基礎上,否定了儒家教化的作用,反而認為,只有法制才是治國的根本。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荀子性惡論)

而韓非子治國理念的核心則是“愚民政策”和控制言論,“愚民政策”是長治久安的關鍵,控制言論則是配合愚民政策的必須。

他甚至極端的認為,所有的書籍,特別是史書都是不該出現,不該讓平民百姓閱讀的,唯一能讓老百姓學習的僅僅只有國家規定的法律,而唯一的老師只能是官吏們,基於此,韓非子對於知識分子也非常反感,說出了“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的話語。

明白無誤的指出,儒士和俠客都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必須要取締。

如此高論一出,在韓國曲高和寡,在東方六國也被打入另類,卻引來了秦王的欣賞!

嬴政在通讀韓非的《孤憤》、《五蠹》之論後,發出感嘆。

得見此人與之交往,雖死無憾矣!

時刻待在嬴政身邊的李斯,一看秦王如此話語,立馬將自己和韓非子同窗的關係說了出來,藉助韓非子提高自己身份的同時,還不斷附和韓非子的高論,進而讓嬴政對於韓非子越發的欣賞。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韓非)

欣賞到後來,秦王為了得到韓非子,甚至不惜和韓國發生戰爭,也要得到韓非,孱弱的韓國面對秦國咄咄逼人的做派,只能派韓非出使秦國。

出使秦國的韓非和秦王相談甚歡,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在多交流幾次韓非必然會受到重用,即便韓非不願意,也不至於被殺,甚至有可能回國。

這時,李斯出現了,他和魏人姚賈一起,向嬴政諫言說:韓非本韓國宗室貴族,秦並韓為國策,韓非最後還是會幫助韓國,對抗秦國,這是屬於宗室的人之常情。大王不用他,又長期讓他留在秦國,然後再放他回去,是秦國的禍害啊,不如定個罪名殺掉。

秦王一聽李斯和姚賈頭腦一熱,就直接下令司法官給韓非定了一個罪。

李斯一看罪名定了,還假惺惺的親自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以免刀斧加身更遭罪。

韓非一看居然定了自己的罪,對師兄李斯說,希望面見秦王陳述是非對錯,可李斯如何會讓韓非如願?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李斯染血的仕途)

就此,韓非就被李斯陰死了。

原因嗎也很簡單,我李斯要做的是秦王身邊第一人,而韓非對於他的地位有威脅,才華比自己更高,理論水平也更高,這樣的人如何能留?必須不擇手段殺掉。

李斯甚至因為大義殺師兄的舉動,收穫了秦王的褒獎,忘義殺兄在嬴政哪裡獲得“公而忘私”的評價,這個時候的李斯,還哪有一丁點儒家士子的道德修養?

三宗罪絕儒:學儒反儒不說,還斷了儒家路

韓非身死,李斯也因為大義忘親,成了秦王嬴政的心腹。而韓非的思想,並沒有隨著韓非的死斷絕,反而是在李斯和嬴政主導的秦國被髮揚光大。進而讓秦國開啟了兼併天下的雄圖壯路。

前230年滅韓,前228年滅趙,前225年滅魏,前224年滅楚,前222年滅燕代(趙國),前221年滅齊。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秦王一統天下)

前後十年不到,幾乎以一年滅一國的速度,秦國成就了中國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秦國也成了秦帝國。

隨後再一系列政治制度設定之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出現了,這個思想來自韓非,而堅定的支持者卻是李斯。

度量衡、法律、文字、車軌都統一了這個的施行者也是李斯,最後原本百官議論王上是非的權利被剝奪了。一個獨尊的帝國出現了,李斯也在公元前213年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仕途達到了頂峰。

統一了無數制度的李斯,將韓非子所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話語不斷和秦始皇重複。

最後再一場咸陽宮的酒宴之中,同博士展開關於郡縣和分封的辯論,還有是否以史為鑑的辯論,最後再秦始皇授意之下,將庭上的辯論延續,進而在下一次廷議中,李斯提出了預謀已久的焚書之策。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焚書)

這個建議,其實就是韓非治國思想核心理念的昇華版,秦始皇一看大為欣賞,立馬將其作為法令頒佈執行全國。

那麼這焚書令,真的是如後人所理解那有,是燒書之舉嗎?

其實不然,焚書令的邏輯起點是針對當時儒家知識分子,或者其他百家知識分子借古諷今批評法家思想,進而批評秦國國策的反擊而已。目的是讓百家特別是儒家閉嘴,真的典籍幾乎沒燒什麼,只不過是把民間藏書給清剿了一遍,所有書籍政府都有備份。對於文化傳承,焚書令影響不大。

但對於士子階級的深遠影響卻非常大,因為焚書令的核心,從不是燒書,而是要將所有讀書人的思想給束縛起來,將“不治而議論”計程車子階級風氣給禁絕,目標所向就是百家爭鳴生存的土壤。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士子和君王坐而論道成過去)

失去了“不治而議論”權利計程車子讀書人們,失去了靈魂,成了完全的被統治階級。

秦朝滅亡後,漢朝曾經有不少純粹的儒者,希望恢復焚書之前儒生百家“不治而議論”的權利,可是他們的結局都很悲慘,沒有一個善終的。隨後到了漢武帝時期,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下,儒學終於從一門學問,成了延續數千年的國家意識形態。

只不過這個儒學,早已沒有了初始的精神,從獨立自由的先秦儒學,變成了雜糅百家特別是法家的偽儒學。

李斯就這樣讓儒學的真諦變成了偽命題,讓後世的儒學都成了偽儒。

最後李斯的結局,大家也耳熟能詳,配合趙高讓秦二世上臺,最後晚節不保,被趙高給腰斬。

不仁不義絕儒家路,三宗罪後留名後世,成當時最顯貴之人

(李斯的悲催結局)

一代名臣,從一介小吏成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經歷了三宗罪。

第一宗罪己,拋棄了道義,第二宗罪友,拋棄了情誼,第三宗罪儒,閹割了儒學。

三罪過後,如何評李斯?不過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TAG: 李斯韓非秦王秦國呂不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