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貝勒級別有多高,為何總督見了都要行禮?

在很多的清宮劇中,都很容易見到類似的情境,那就是由於功勳卓著所以成為封疆大吏的總督,在見到一些姓愛新覺羅的,看上去吊兒郎當的傢伙時,也會恭恭敬敬地對其行禮,口稱:“見過貝勒爺”,這裡的貝勒究竟是何級別的官員呢?為何連從一品的總督也要行禮?

清朝作為古代發展到極致的中央集權專制王朝,它的官制也是古代封建王朝中,最為完善且最具代表性的,分為九品十八級,正一品往往虛設,從一品的總督基本上就已經是巔峰,那麼為何總督見到貝勒也要表現得很尊敬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九品十八級以外,還有著超脫於這官階之上的皇室爵位。

清朝的貝勒級別有多高,為何總督見了都要行禮?

貝勒正是皇室爵位中的第三級,全稱應為“多羅貝勒”,這個皇室爵位天然就比官階要高,所以哪怕是總督,見到了貝勒那也是得行禮的。滿清在誕生初期,有“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由八位貝勒組成的會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與皇權相抗衡,可見那個時候的貝勒是具有很大實權的。

不過在滿清入關以後,貝勒漸漸就成為了一個不具備實權的虛爵,但是因為它早年間非常的尊貴,所以在人們的心中也確實是極其尊貴,所以統治者就將其定為了用來封賞的爵號,透過這種封爵,給為滿清打天下立了汗馬功勞的宗室子弟以崇高的地位,但是並不一定給其實權。

那麼在清朝的時候,究竟是什麼人才能夠被封為“貝勒”呢?事實上成為貝勒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1種就是恩封,也就是說由皇帝加恩賜封,不過恩封的物件群體是極其固定的,那就是皇帝本人的親兒子們。

如果皇帝對這個皇子感到滿意,那麼在皇子出生沒多久以後,就會對其進行加封,並且爵位一步步上升,基本上到15歲的時候就可以成為貝勒了,隨後就是親王。

第2種就是功封,也就是皇親宗室因為自己的功勞足夠大,而被加封為貝勒,這通常是針對那一些血緣與皇帝較遠的宗室來說,他們在一般情況下無法獲得太高的晉身之階,也就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充實自己,於是很容易就會成為一班的紈絝子弟,有了“功封”的存在,這些宗室子弟也會因此而渴慕前去建功立業充實自己了。

清朝的貝勒級別有多高,為何總督見了都要行禮?

第3種就是襲封,這也是清朝中後期大部分貝勒,之所以能夠成為貝勒的途徑,由於功封的貝勒爵位是可以帶帶傳承的,所以清朝貝勒的數量一直在增多,而很少有減少,不過這一個“襲封”也有一些講究在內,並不是說一個宗室因功被封為貝勒,他的所有兒子就都是貝勒了。

簡單來說, 貝勒屬於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親王和親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

如果你把這個分成兩個級別,那麼親王加雙俸也應該是中間的一個級別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克勤二位郡王。

清朝的貝勒級別有多高,為何總督見了都要行禮?

通常情況下,只有他的嫡長子能夠繼承這個貝勒之位,其他兒子就只能夠當次一級的貝子,貝子的嫡長子繼承貝子之位,其他兒子又是次一級的鎮國公,以此類推,清朝的這個皇室爵位制度既保證了宗室們的生活優渥,同時也沒有像明朝那樣讓宗室成為賦稅的大患,還是有一定可取之處的。

TAG: 貝勒爵位皇室宗室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