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是他不放心手下的忠誠,還是部下能力不足?

在三國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場景,就是作為集團核心的曹操,並不是在大後方遙控指揮各路將軍,而是親力親為,無論討伐哪個諸侯都是率軍親征。親征在戰況不利時風險是非常大的,比如曹操赤壁之戰後從華容道狼狽逃回北方,比如在潼關之戰時差點被馬超殺死。因此,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評價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就是說曹操作為一個將軍統帥完全是頂級的,可作為曹魏集團的核心首腦他還有不足之處。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是他不放心手下的忠誠,還是部下能力不足?

那麼,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呢?是曹操不方向他部下的忠誠,還是說因為他部下的將領們能力不足,只能曹操親力親為?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犯了一個後見之明的錯誤。從歷史後來的角度來看,我們都知道張遼、張郃等人都擁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才,而曹操卻壓制了他們發揮自己的才幹。但曹操當時並不知道,因為曹操長久以來,其實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去鍛鍊一個能統領各路大軍的帥才。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是他不放心手下的忠誠,還是部下能力不足?

從190年曹操起兵到220年去世,曹操征討天下用了三十年的時間,終於基本統一的北方,只剩下孫權劉備兩個割據勢力。這三十年可以分成三個時期,第一個十年,曹操從一個出身“宦官之後”的權貴子弟發展為北方的第二大諸侯,僅次於他的發小袁紹。這個時期,曹操的軍隊從數千人發展到了數萬人,他本人就是軍隊的統帥。外出作戰的時候,必然是曹操親自指揮,不把軍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怎麼能算是諸侯軍閥?非但是他,就是袁紹、孫堅、劉備、呂布這些漢末群雄,也都是親自率領部隊打仗。這時候曹操的地盤和兵力有限,沒有能力多線作戰,所以他手下的那些將領夏侯惇、曹仁、曹洪、夏侯淵、于禁、樂進等人,也沒有得到充足的鍛鍊,他們單獨帶兵,也就是幾千人的規模。只有曹操自己鍛煉出了指揮多支軍隊,互相協調作戰的能力。比如張繡和賈詡對抗曹操的時候就說:曹操手下的諸將都不是我的對手,但要是曹操本人親自來了,我不是他的對手。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是他不放心手下的忠誠,還是部下能力不足?

第二個十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逐步統一北方,在赤壁之戰敗給周瑜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在這期間曹操本人的用兵才能進一步得到了提升,他手下優秀的將軍則增加了張遼、張郃、徐晃。這一期間,曹操已經有意識的培養曹仁、夏侯惇等人獨自鎮守一方,指揮多支軍隊作戰的能力了。這一期間曹操的鍛鍊物件主要放在了諸夏侯曹身上,因為相比於外姓的五子良將,曹操還是更相信自己的親族。最後事實證明,夏侯惇不適合指揮大軍團作戰,而於禁則嶄露頭角,表現出了相當高的軍事素養。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是他不放心手下的忠誠,還是部下能力不足?

第三個十年,曹操在北方的統治越發穩定,地盤更大,軍隊數量更多,可以兩面甚至三面作戰了。於是這一時期,夏侯淵、曹仁、于禁都得到了方面之任的機會,開始可以代替曹操作為主帥出征了。但是,即使是這個時期,曹操仍然是掛帥時間最多的。于禁一般鎮守在許昌附近,曹操出征後,于禁就留守大本營。樂進駐守襄陽與關羽對峙,後來換防合肥配合張遼。夏侯淵平定關中,曹仁鎮守江陵,這期間他們表現出的軍事能力都是合格的。然而,一旦面對更強的對手,他們的能力仍然不足。曹仁能守而不能攻,完全被關羽壓制;夏侯淵能攻而不能守,居然在漢中之戰親自去修鹿角導致三軍主帥被殺。到了最後都需要曹操親自率領軍隊去救火。至於于禁,他雖然被關羽水淹七軍,但能力未必比關羽差很多。天降暴雨,關羽作為都督荊州的軍政大員,是可以準備戰船的,而於禁或者說曹魏一方,能拿出多少戰船都很難說。但畢竟作為主帥,于禁應變能力不足還是逃不掉的。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是他不放心手下的忠誠,還是部下能力不足?

除了他們之外,曹真、曹休、夏侯尚乃至曹彰這些二代們也開始逐漸成長並嶄露頭角。而之前已經證明了自己忠誠與能力的張郃、徐晃、張遼等人也終於開始指揮大兵團作戰,他們體現出了比曹仁、夏侯淵更高的大局觀和指揮能力,張郃接手西路主帥,穩定住了夏侯淵被殺的亂局。徐晃接手二十四營軍馬,擊敗關羽解救了曹仁。張遼讓孫權無法越過合肥半步。不過遺憾的是,這時曹操也已經到了暮年,他們也沒有機會繼續在曹操時代發揮才幹了。

曹操為什麼總是親征?是他不放心手下的忠誠,還是部下能力不足?

所以說曹操之所以經常親征,這在他第一個十年創業初期的是作為一方諸侯必然的結果,在第二個十年已經開始注意在親族中培養軍事統帥,可惜並沒有找到合適的繼任者。到了第三個十年末期,才終於湧現出了軍事和指揮才能都不錯的將領,可這個時候曹操本人也已經快去世了。這就造成了曹操一直到死前,都是經常親征的結果。

TAG: 曹操于禁夏侯淵關羽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