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實敗於內鬥,趙括的這口黑鍋,到底還要背多久?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來不缺英雄。而這些著名的英雄人物中,有的人是功成名就善始善終,有的人是善始惡終的悲情英雄。

但無論如何,這些人曾經都創造了偉大的功勳,儘管有些人物的命運有悲情色彩,但總歸青史留名。

但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歷史上,卻有這麼一位歷史人物,他還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事業就在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之中淪為千古笑柄,他就是趙括,我們熟知的“紙上談兵”這一故事的主人公。

秦趙長平之戰是戰國中後期兩大軍事強國的一次對決,以秦國的勝利而告終,趙國遭遇了一場慘痛的失敗。

而關於這場戰爭的勝負歸因,後人多譏笑於趙國君臣昏暗無能,竟然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而使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一場戰爭的結果真的完全是由一兩個關鍵人物決定的嗎?趙括的軍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紙上談兵嗎?

趙國實敗於內鬥,趙括的這口黑鍋,到底還要背多久?

趙國的困境:換帥是無奈之舉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因為趙國君臣利令智昏,在秦國即將奪取韓國上黨的時候虎口奪食,將上黨之地據為己有。

但趙孝成王也不傻,他知道這麼做的後果就是與秦國開戰。而當時,秦國著名將領白起仍在當打之年,白起一生南征北戰,威名震懾山東六國。

趙國想要吞掉上黨就要仔細衡量自己有沒有實力與白起率領的秦國虎狼之師交戰,平原君趙勝表示不用擔憂,趙國又大將廉頗,雖然可能不如白起擅長野戰,但廉頗的守城能力還是值得信賴的。於是,趙國派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往上黨接收土地。

趙國實敗於內鬥,趙括的這口黑鍋,到底還要背多久?

長平地理位置示意圖

果不其然,秦國在得知上黨被趙國佔領後怒不可遏,當即派前線大軍轉而攻擊趙軍,但領軍的是王齕。廉頗依託上黨地區的地形構築了嚴密的守備工事,準備與秦軍打持久戰。

但秦國軍隊攻勢猛烈,雙方第一次交戰秦軍就攻破了谷城和趙東城,殺死了四名軍尉。

要知道,古代的軍尉是可以統領一萬人的高階軍官,其級別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師長。一口氣被敵人殺死了四名師長級別的將領,可見秦軍攻勢之猛烈,而這也將嚴重打擊趙國計程車氣。

趙軍首戰遇挫,不得不進行收縮,但秦軍並不退讓,一番惡戰後,趙軍再次損失西壘,兩名軍尉被殺。

兩次交戰,趙國軍隊就損失了六名高階軍官以及數萬部隊。

由此可見,當時的秦國軍隊戰鬥力非常強悍,而廉頗的防守戰略在這樣的攻勢下十分被動,因此不得不繼續後撤,並沿山脊修建了所謂“百里石長城”。

而至此,趙軍才穩住陣腳,而戰事逐漸陷入僵滯狀態。

趙國實敗於內鬥,趙括的這口黑鍋,到底還要背多久?

數十萬軍隊在遠離本土的戰場持續對峙三年,秦國還可以依靠巴蜀的糧草咬牙堅持,而趙國的糧食儲備已經捉襟見肘。本來趙國想要議和,但由於秦國的從中作梗而沒能如願。

萬般無奈之下,趙孝成王不得不考慮改變軍事策略,想要透過積極出戰而改變局面,這才有了趙括的掛帥。

悲情英雄:趙括竟是被自己人害死的

後人對趙國用趙括替代廉頗一直詬病不已,但其實這大多數都是以果求因的馬後炮。

比如後世史書曾大篇幅記載趙括掛帥前有許多人來諫阻孝成王,這其中包括名相藺相如以及趙括的母親,我們先來看一下他們諫阻的理由。

藺相如說:“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藺相如是批評趙括只知道理論知識而沒有實踐能力,屬於高分低能。

問題在於一個具有高超理論水平的人是否一定是一個實踐能力特別差的人,這有點像我們現在批評應試教育下只會出書呆子一樣,但現實並非如此,往往那些學習能力特別強的人會有非一般的實幹能力。

趙國實敗於內鬥,趙括的這口黑鍋,到底還要背多久?

藺相如說趙括是個書呆子,可事實是趙括早年長期追隨其父親趙奢戎馬南北,不僅有過實際的的軍事體驗,更有突出的指揮才能表現。

在公元前280年,趙國伐齊,趙括為趙奢出謀劃策,攻破了齊國麥丘。十年後,趙括又指揮軍隊在韓國截擊秦軍,取得大勝。

要知道,就連廉頗之前都沒有戰勝秦軍的記錄,趙括卻做到了。

趙括的母親勸孝成王說:“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玉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趙括的母親批評趙括不親近士兵,貪財好利。在這裡我們必須要分清楚一個事情,一個將領的軍事才能與他的道德素養有沒有必然聯絡?答案是否定的。

春秋時期的吳起是一個著名的愛兵如子的將領,但是否只有像吳起一樣的將領才能打勝仗呢?

答案顯然不是,因為我們的歷史中有太多或者暴脾氣、或者私心重的、或者嚴苛的將領,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帶兵打仗。

趙國實敗於內鬥,趙括的這口黑鍋,到底還要背多久?

因此,史書往往批評趙孝成王不懂用人,但站在趙孝成王的角度,趙國需要的是一個能打勝仗的將軍,而不是一個道德完人,因此這些毛病又有什麼關係。

再者,趙括在趙國大買田宅或許別有用意。畢竟趙括是要率領趙國舉國之兵前往前線,如果不贏得君王的信任,那他必然不能安心領軍。

趙括大買田宅就是要告訴趙孝成王,自己是趙人,要在趙國紮根,以此讓趙孝成王放心。

史家在編寫史書的時候透過描寫藺相如、趙母等人的勸諫其實是在向讀者積極暗示趙括的無能。

都說“知子莫若父”,而藺相如又是一代賢相,這樣兩個人站出來反對趙括,更能獲得讀者的認同,從而將長平之戰失敗的責任推卸到趙孝成王,尤其是趙括的身上,而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其實還另有隱情。

趙括在達到前線之後,第一時間就將廉頗留下的高層將領全部撤換,史書說趙括此舉引起軍心不穩,而實則趙括此舉直接給自己的失敗埋下禍根。

趙括一改廉頗的保守策略,準備主動出擊,現在來看這並非趙括腦子發熱,而是趙國高層一致決策的結果,派趙括來就是要讓他主動出擊的。

趙國實敗於內鬥,趙括的這口黑鍋,到底還要背多久?

長平之戰過程示意圖

趙括的計劃是搶奪如今的箭頭村一帶的交通要道,將秦軍封鎖在丹河河谷,並同時截斷秦軍的補給線。在完成這一目標後再大規模反攻秦軍,以此殲滅秦軍。

趙括的計劃不是沒有可行性,但由於趙軍的營壘距離目標點太近,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必然會被秦軍斥候發現。於是,趙括不得不選擇用少量精兵前往執行任務。

但是,趙國軍隊內部的廉頗勢力對趙括有牴觸情緒,他們消極應對趙括的戰略部署,使得趙括不得不親自帶兵執行突擊任務。

趙括成功拿下了箭頭村要地,完成了計劃的第一步,但趙國主力部隊卻遲遲沒有行動,導致趙軍被秦軍主力圍困,只好就此修築壁壘進行防禦作戰。

從當時秦將白起只派了兩萬多軍力進行包抄堵截我們就可以得知,被圍困的趙國軍隊規模並不大。

趙國實敗於內鬥,趙括的這口黑鍋,到底還要背多久?

正因為規模不大,趙軍糧草儲備不足,結果在四十六天的圍困之後,趙括軍隊彈盡糧絕,五次突圍未果,被秦軍全殲。

而此時趙軍的幾十萬主力部隊在四十六天之內一直沒有救援,反而可能已經與秦軍達成某種共識。

背叛了主將的趙國軍隊在幾位將領的帶領下向秦軍全面投降,而擔心趙軍譁變的秦軍不得不坑殺趙軍,而至於那些主導投降的趙國軍官,史書並無記載。

超前的軍事思路害苦了趙國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而關於趙國軍隊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還有一些可探討之處。比如,在前期的對抗中,為什麼趙國軍隊屢戰屢敗,以致於不得不持續後撤築壘自守。

在春秋時期,戰車在當時的戰場佔據了主要的作用,當時的軍隊基本組成單位就是一輛戰車尾隨一定數量的步兵。

這種作戰方式有點像我們現代戰爭的步坦協同,藉助戰車的衝擊力與步兵的對抗能力進行作戰。

趙國實敗於內鬥,趙括的這口黑鍋,到底還要背多久?

而這種作戰模式只適用於春秋時期,因為當時的戰爭往往還有“君子之風”。雙方要事先選定一個平坦的地方,約好時間,再擺開陣勢大幹一場。

而進入戰國時代,這一戰法已經不適用了,作戰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各種戰略戰術可以應用。而戰車這一作戰武器因為對戰場環境要求較高,已經不適應如今複雜多變的戰爭。

因此,戰國時代的各國軍隊都是以大量的步兵為主,比如秦國以“銳士”聞名,被當時的各國稱為“虎狼之師”。

而趙國的軍隊有些不同,趙國因為早先是依靠向北擴張發展起來的,趙武靈王還特意發起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在此之後,趙國在軍隊建設的時候就特別注重加強騎兵建設。

騎兵能夠依靠戰馬在戰場上快速機動,發揮截擊、襲擾等多種作用,這一新興兵種的形成極大的加強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

在趙國軍隊中,騎兵的比例一度達到百分之八,這在當時是非常高的比例。

趙國實敗於內鬥,趙括的這口黑鍋,到底還要背多久?

趙國騎兵示意圖

但問題在於戰國時期的騎兵還沒有馬鐙,因此無法在馬背上完成劈砍等大幅度的戰術動作,因此不能像後世騎兵一樣執行衝擊任務。

當時的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弩,主要用於擾襲與快速機動。

而騎兵雖然比戰車的體量小很多,依然對地形有較高的要求,山地作戰是無法發揮騎兵的優勢的。

而正如上文所說,趙國軍隊在長平就遭遇瞭如上困境。

因為上黨地區多山地,只有少量河谷地區較為平坦,因此趙國軍隊引以為傲的騎兵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

趙國還是隻能依靠步兵與秦軍對抗,但秦軍的單兵素質非常強,即使是剽悍如趙軍也要稍遜一籌。

趙國實敗於內鬥,趙括的這口黑鍋,到底還要背多久?

古代騎兵作戰

而在趙括被圍趙東壘之時,趙括曾組織了五次突圍,但均告失敗。失敗的一部分原因就在於趙國軍隊所依靠的輕騎兵在面對秦軍的反包圍壁壘以及強弓勁弩之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以致於趙括也被亂箭射殺。

長平之戰的陰霾已經消散了兩千多年,而正因為時間過於久遠很多事情我們很難透過史料記載去真正瞭解。人為創作的資料必然包含人為的因素,因此永遠不是絕對事實。

而根據現有了原始資料,對於這場已經沉寂兩千多年的戰爭我們或許能得到一些新認識。

歷史上的趙括究竟是什麼樣,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但就目前來看,我們似乎不能再對一個人進行標籤化的簡單定義。

趙國的失敗決不能簡單歸咎於一兩個人的決策失誤。誠然,我們必須承認個人對歷史有重大的影響作用,但影響個人決策的則是更為現實的條件制約。

趙國與秦國之間是存在絕大的綜合國力的差距的,在這一方面,趙國已經落於下風。

而在軍隊建設方面,趙國具有超前性,而當時的歷史條件還不能支撐趙國透過超前的軍隊建設完全改變其國家在戰國中的軍事地位。

再者,趙國內部深刻的矛盾從一開始就影響著趙國。對待接受上黨,趙國有分歧;在戰略選擇上,趙國有分歧;在人才選用上,趙國有分歧;在軍隊內部,趙國有矛盾。

更多的選擇意味著更大的風險,這四個選擇題趙國至少錯了一半。

相對於秦國至少在戰爭時期上下一心,有明確的目標,也有完整的策略,秦國又佔了先機。至此,趙國焉能不敗。

參考資料:

《長平之戰,趙括真的敗於無能嗎?》

《秦趙長平之戰新說》

TAG: 趙國趙括秦軍秦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