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殺”真的就是活埋嗎?專家:並非如此,事實往往更加殘酷!

引言

君不聞:“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歷來都是殘酷的,而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戰爭也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比重。自古以來,每一場戰爭的結果都是伏屍百萬,血流漂櫓。

周朝建立後,中華大地上無數小國林立,爭端不斷。後來,經歷了商鞅變法的秦國慢慢崛起壯大,並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吞併了其他小國,創立了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主義王朝——秦朝。

“坑殺”真的就是活埋嗎?專家:並非如此,事實往往更加殘酷!

▲秦滅六國示意圖

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戰爭自然是少不了的。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秦趙兩國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這場由白起率領的秦軍和有趙括率領的趙軍之間的戰鬥,最終以趙軍戰敗告終,而這場戰役,可以說是華夏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也是最為徹底的圍殲戰。

在這場戰役結束之後,白起下令坑殺了趙國40萬降軍,這場血腥的屠殺,為他帶來了“人屠”的名號。可是,白起坑殺戰俘,真的是將這些戰俘挖坑活埋了嗎?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要知道,在古代戰爭中講究“兵貴神速”,白起作為兵家四聖之一怎麼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呢?他斷然不會去花費那個時間去挖一個能夠容納四十萬人的大坑的,即便是真的有這個時間,在挖坑期間四十萬的趙國降兵也不可能不進行反抗。

“坑殺”真的就是活埋嗎?專家:並非如此,事實往往更加殘酷!

▲長平之戰屍骨坑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坑殺”呢?“坑”其實是指戰勝一方將戰敗一方計程車兵屍體堆積在大路兩側,覆土夯實,築成一個個大土堆,叫做“京觀”或是“武軍”,既可以炫耀武功,也可以對敗方產生威懾,這是中國古代軍隊作戰中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的慣例。

其實,有關“坑殺”的記載幾乎是每個朝代都有的。例如,據史料記載,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大戰於官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在戰爭結束之後,作為戰勝的一方,曹操下令將一支被迫投降的袁紹部隊“盡坑之”。至於後來的兩晉南北朝時期,關於坑殺的記載更是數不勝數。

“坑殺”真的就是活埋嗎?專家:並非如此,事實往往更加殘酷!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官渡之戰劇照

其實,不僅是中國,在古代,周邊國家都有將屍體築成的慣例。據史料記載,隋朝三徵高句麗失敗,高句麗一方便將陣亡隋軍屍骨築成京觀。後來高句麗與唐朝交好,唐太宗才派人毀掉京觀,收斂隋軍屍骨。這件事被記載在了史書《舊唐書》上:“貞觀二年,破突厥頡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賀,並上封域圖。五年,帝詔廣州司馬長孫師臨瘞隋士戰胔,毀高麗所立京觀。”

“坑殺”真的就是活埋嗎?專家:並非如此,事實往往更加殘酷!

▲古代戰場影象

那麼,“坑殺”被應用在了所有的戰爭中呢?其實也不然。根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在地大破晉軍,這是一場空前的大勝,於是大臣提議:“君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

但楚莊王沒有同意,他認為自己與晉國的戰爭是不符合武德的,並不值得誇耀,而晉國計程車兵也是為自己的君主盡忠盡力,是值得敬佩的,不應該把他們的屍體築成京觀,於是下令妥善安葬晉軍屍體。對於楚莊王的做法,後世的史家大都持肯定的態度,認為戰爭的雙方都是各為其主,沒有罪過可言,因此不應該在死後被築成京觀。

“坑殺”真的就是活埋嗎?專家:並非如此,事實往往更加殘酷!

▲京觀

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司馬昭擊破諸葛誕所在的壽春城,並俘獲了東吳所派來的援軍,有人擔心這批戰俘可能不是真心歸降的,以後可能會反叛,應“坑”之。司馬昭拒絕了這個提議,轉而將這批戰俘遠遷邊境。可見,被坑殺的,都是用不著的俘虜。

坑殺,是封建統治者常用的手段之一,不管是軍事上還是思想上,都能起到絕對的威懾作用。以致於到了明朝時期,這種殘忍的手法依然在被使用中。

結語

和平來之不易,京觀古蹟也未有留存,我們僅能從史料的文字裡略知一二,但即便如此,我們也能從字裡行間嗅到陣陣的血腥味。我們應該對歷史報以謹慎的態度,以史為鑑,珍惜今日的和平,併為了更美好的每天而努力前行。

參考資料:

《己亥歲》

《左傳》

《舊唐書》

TAG: 京觀坑殺戰爭築成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