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唯一在朝堂痛打大臣:1.7萬字的奏摺,說了1.65萬字的廢話

所謂皇帝者,“履至尊而制六合”,代天馭民,是古代除了老天爺之外最厲害的人物了,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想著去做皇帝,為的就是掌握天下的權力,擁有古今中外最高的待遇,還有三宮六院,佳麗三千。

朱元璋唯一在朝堂痛打大臣:1.7萬字的奏摺,說了1.65萬字的廢話

不過皇帝這個職業其實也並非那麼美好,首先這是一個短命的職業,歷史上的皇帝,活到了50歲的,都算是高壽了,很多人三十幾就去世了,還有的二十幾就去世了,十幾歲、幾歲去世的更是數不勝數;其次這是個勞動強度相當大的行業,秦始皇每天看書、批閱奏章都是以車來算的,而明太祖看紙質書也以斤論;同時皇帝還是個鬧心的行業,所有人都想欺騙他來獲取好處,忠奸善惡,都要他一人判斷,連妻子、兒子的話都不能夠相信。

由於明太祖廢掉了喜歡擅權的丞相胡惟庸,所以皇帝的勞動強度到他這裡大大提升。他一個人得把皇帝和丞相的事情全部幹了,據記載,明太祖每天平均要看300多分官員呈上來的檔案。因此工作繁忙的明太祖非常討厭別人給他增加工作強度,比如一篇奏摺500字能搞定的,非要寫上數萬字的那種,簡直讓夜以繼日閱讀奏摺的明太祖抓狂,甚至有個人因此被朱元璋暴走了一頓。

朱元璋唯一在朝堂痛打大臣:1.7萬字的奏摺,說了1.65萬字的廢話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的出身非常的低微,可能只在他短暫地做和尚的時間裡稍微認識了幾個字。但是這點兒文化水平根本不足以勝任皇帝的職位,不說別的,光是那幫大臣寫的文縐縐的奏摺估計都很難看懂。

所以他總是抓緊時間學習,要麼向劉伯溫、宋濂這些大學問家請教,要麼自己看書,他還得練習書法——有時候需要皇帝親自題字,如果寫得不好,那是會被貽笑千年的,實際上後面朱元璋的書法寫得特別好,可以說自成一派。

到了1368年登基成為皇帝,為了治國理政,他還得研讀經典,比如他認真研讀《道德經》,並且還親自為《道德經》做註解,比如歷來爭議最大的《道德經》的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解釋為:

朱元璋唯一在朝堂痛打大臣:1.7萬字的奏摺,說了1.65萬字的廢話

“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當行過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

“道既成,名永矣,即非常之名”

由此可見,明太祖真對經典的研讀是很深刻的,雖然不同於儒生們的窮經皓首,但是他以自己的天子的角度去解讀經典,也有他獨到之處。不過這是他在專門研究經典的時候才會說這些話,平日裡他更希望說點兒簡單的大白話,尤其不喜歡一些辭藻華麗卻沒什麼實際意義的廢話。

然而他不喜歡的東西,文官們特別喜歡。古時候的皇帝以能夠納諫為美名,而大臣則以能夠勸諫為美名。對於大臣來說,如果非常有幸地碰到一個願意接受自己諫言的人,那一定要好好的表現一下自己的絕美才華,於是他們就會來篇洋洋灑灑的“萬言書”。

朱元璋唯一在朝堂痛打大臣:1.7萬字的奏摺,說了1.65萬字的廢話

明太祖雖然在電視劇裡面非常的暴力獨裁,但是其實他也是很喜歡納諫的,一方面是透過臣子的諫言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眼界,另一方面則是透過臣子對時政的諫言來改善國家的治理,因此他一方面號召臣子們多提建議來幫助自己,另一方面規定但凡是諫言自己一定要看完。

於是有許多人向朱元璋提建議,這其中有個人叫做茹太素,茹太素也是個很有真才實幹的人,透過科舉,做到了刑部侍郎,不過這人有個毛病,那就是喜歡賣弄學問,之乎者也弄個半天讓你頭暈。他響應了明太祖的號召,於是把自己腹中的滿腹才華都寫了出來,他每一次都寫得很多,而且其中確實也有不少治國良策。

所以朱元璋很難受,本來每天都看得老眼昏花了,茹太素每篇都給他來個幾千上萬字,但是他又不能不看,一方面違背自己的初衷,另一方面茹太素往往會把最關鍵也是最有效的幾個建議放在最後,前面則用了一堆“賦比興”,真要是不看又錯過了一條治國良策。於是朱元璋只得憤憤不平地叫太監念給他聽,心裡則恨不得跑過去揍茹太素一頓。

朱元璋唯一在朝堂痛打大臣:1.7萬字的奏摺,說了1.65萬字的廢話

但是茹太素不知道朱元璋的心情,他看到他的每一條建議都被明太祖採納,十分的開心,並且決定繼續上奏,要把自己一身的才華都使出來,這一次他就更過分了,他使用排比、引用、比喻、誇張等各種手法,一下子把幾條很簡單的建議寫成了1。7萬字的萬言書,然後給明太祖遞了上去。

看到是茹太素的奏摺,朱元璋就沒有自己親自讀的慾望了,直接叫太監念。然而,平日裡也就是三五分鐘的事情,今日太監唸了十幾分鍾還沒有唸完,朱元璋氣得破口大罵,拿過來親自看,發現1。7萬字的萬言書,有1。65萬字都是廢話,他心裡那個氣啊,你茹太素一天只要寫一份,我一天可是要看三百分啊!如果都像你這樣,我還活不活?

於是把茹太素抓來,叫人痛打了一頓屁股,並且告訴他,你的建議很好,就是廢話太多,明明500字就可以搞定,為什麼要給我增加1。65萬字的廢話?

TAG: 茹太素明太祖朱元璋皇帝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