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周氏三兄弟

上古周氏三兄弟

古公亶父,亦稱“周太王”,上古周族部落首領,居於豳地(位於今甘肅寧縣境內),據說是軒轅黃帝第16世孫、周祖后稷第12世孫。《史記·周本紀》載,古公亶父繼承先祖后稷、公劉之宏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有一年,西北戎狄人前來進攻,“欲得財物”,得到後還不滿足,再次來攻,“欲得地與民”,國民暴怒,紛紛請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他說,老百姓擁立君主,是希望受到保護,得到福利,如今戎狄人前來征討,無非是想得到土地與百姓,其實呢,老百姓在我這裡,和在他們那裡沒啥兩樣,只要大家生活幸福,我就高興啦。如今大家想為了我去打仗,流血犧牲,讓我於心何忍哪?

於是,他帶著族人離開豳地,越過渭河兩大支流漆水與沮水,翻越蜿蜒百里的梁山,來到岐山腳下,定居周原(今陝西岐山、扶風之間),建立岐邑。“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遠遠近近的老百姓,聽到古公來到周原,紛紛來歸,在這裡築屋定居,開荒種田,“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上古周氏三兄弟

如此仁德之君,自是福壽綿長,香火鼎盛。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幼子季歷。季歷娶了一個賢惠媳婦,名曰太任,生了一個聰明兒子,名曰姬昌。姬昌落生,頗有聖瑞之相,古公嘆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他說,我們老周家肯定有一代要雄起,希望就在姬昌這小子身上吧?太伯、虞仲一聽,明白老爹打算讓季歷繼位,按順序傳至姬昌,彼此相視一笑,同時失蹤,“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兄弟倆為了成全老爹之心願,相約流亡到江南荊蠻之地,斷其發,文其身,接受當地習俗,融入當地社會,在陌生的土地上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公元前1231年,“古公卒,季歷立”,史稱“公季”。作為商朝的諸侯國,周族崛起於西部地區,實力強盛,季歷率領部族將士,四面出擊,西滅程(今陝西咸陽),北伐義渠(今寧夏固原),先後滅掉了餘吾戎(今山西長治市西北)、始呼戎(今山西南部)、翳徒戎(今山西南部)、燕京戎(活動於山西中部太原盆地)等部族政權,所向披靡,八方震動,引起商王文丁嫉恨,於是以賞賜為名,將季歷誘騙到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封為“方伯”,號曰“周西伯”,正當季歷滿臉惶惑之際,文丁臉色驟變,下令囚禁,季歷被押入大牢,殘虐至死,史稱“文丁殺季歷”。此後,其子姬昌繼位,這就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

上古周氏三兄弟

比起小弟季歷的意外慘死,太伯與仲雍的命運要幸運得多。兩人來到江南荊蠻之地,定居梅里(今江蘇無錫梅村),當地人聽說了他們的傳奇故事,大為感動,紛紛追隨,擁立太伯為首領,尊為“吳太伯”。《史記·吳太伯世家》雲:“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這一歷史橋段,有兩點疑問:一是關於兄弟倆定居梅里,頗有爭議,至今存疑;二是關於“句吳”之號何解,議論紛紜,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指出,吳越方言之“句”,發音猶如“于越”之諧音,其美妙處,可能只有當地人才能體會吧。

吳太伯兄弟逃奔荊蠻之地而建立吳國,史稱“太伯奔吳”;而吳國君主正式冊封“吳王”,成為西周王朝的諸侯國,卻是在周章時代。太伯死後,因為無子,其弟仲雍繼位,號曰“吳仲雍”,吳國之傳承,由此進入仲雍一系,傳至仲雍的曾孫周章之時,已是第5任君主,躬逢周朝盛世——“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上古周氏三兄弟

(圖片來網路。侵刪)

TAG: 太伯季歷姬昌周章荊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