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與靖康之恥,屈辱嗎?不過是宋朝連環不爭氣而已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澶淵之盟的結果就是讓亂世中的人們,獲得難得的安寧。而澶淵之盟的實質不過是地緣政治平衡的產物,他的簽訂代表兩種競爭性的體制,保持力量平衡的結果而已。

澶淵這個地方位於今天的河南濮陽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從北宋開封到澶淵不過200多里距離,其地位,和現在的天津對北京類似,簡而言之其是首都屏障。

澶淵之盟與靖康之恥,屈辱嗎?不過是宋朝連環不爭氣而已

(今日濮陽到開封距離)

由此可見,簽訂合約的地方與宋朝的重要性,那麼該如何公正評價“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歷史上褒貶不一,愛他的人認為他是亂世中的和平之光,帶給北宋百年和平,恨他的人認為他是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是一種不可忘卻的恥辱。

其實這兩種評價都有道理但是都不準確,如果不回到當時的實際情況下是無法看清楚這個條約到底如何的。

當年北宋的對手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和之前的少數民族政權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那就是政治體制的合理化,簡而言之遼國是一個另類的少數民族政權,他用一國二治的政策治理國家。使得境內契丹和漢人能做到相對的和平共處,大大加強了內部的凝聚力,這和之前以蠻橫武力建立的遊牧民族政權有本質區別。

這就是他想對與前代對手的制度優勢。

而當時的北宋毫無疑問是一個先進的封建帝國制國家,可是以文抑武的政策又讓他武力孱弱,這樣的情況下制度的優勢就轉銷為無。

澶淵之盟與靖康之恥,屈辱嗎?不過是宋朝連環不爭氣而已

(遼國擴張和發展源自制度優勢)

而要打敗敵人與國家而言最需要擁有的不過以下幾種。

第一:武力優勢,這個北宋沒有。

第二:制度優勢,這個北宋也不明顯。

第三:經濟優勢,這個北宋有但是沒有之前的前提,經濟在發達也無濟於事。

於是形成僵局還有割據就成必然,這時候在僵局條件下,如何共處就是學問,何時政治博弈的條件。

那麼當時北宋的真實情況如何?

用一句話就可以說清:那就是亞歷山大大帝!

之前我說過澶淵離開封距離200裡,200裡,按契丹輕騎兵日行180裡速度,一天半即可兵臨城下,扼宋朝要害,猶如打蛇打七寸,這種威脅如鯁在喉,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辦?

對於主政的宋真宗趙恆而言是個難題!

澶淵之盟與靖康之恥,屈辱嗎?不過是宋朝連環不爭氣而已

(遼國騎兵朝發夕至)

宋真宗趙恆,實事求是的說在歷史上評價還是很高的,是個仁人君子也算有為的帝王,但是他的膽子不大是肯定的。

原因很簡單,沒有經歷過鬥爭,長與深宮的帝王一般都很膽小。

再加上老爹趙光義三徵契丹三次大敗也給他留下童年陰影,尤其是趙光義第二次徵契丹,宋軍崩潰的慘狀那是記憶猶新。

按照《遼史》記載:

“宋主僅以身免,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

這毫無疑問是一場大敗,看著自己的英雄老爹都被契丹人打的找不著北,接班人的宋真宗趙恆當然也會認為自己也打不過,這叫未戰先卻。

基於此,他就心有恐懼再加上沒有必勝的把握,勇氣當然就越來越少。

那麼如何讓自己看上去更有勇氣?

什麼東西可以壯膽?

在宋真宗趙恆看來,最簡答的辦法就是徵兵,於是宋真宗趙恆不斷徵兵以給自己心裡安慰。

從公元979年宋遼交兵開始,宋朝的軍費開支就連年遞增,兵力也是蹭蹭蹭往上漲,中央禁軍在宋真宗時達43萬,地方軍近50萬,合計幾乎有百萬大軍,在古典時代,徵兵制下,這幾乎是無法想象的時期,徵兵制不同於衛所制度,是要給錢的。

而這百萬大軍給宋朝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軍費激增,光是養兵,年支出就要五千萬貫。

在趙恆繼位初期,兵力沒有大增的時候,宋朝的財政收入還勉強可以應付,可是到繼承位置數年之後,宋朝國家財政狀況因為兵力增加,開始持續惡化。

財政收人1。5億緡,支出則為1。2億緡,每個地方都在要錢,而國庫錢卻所剩無幾。

國家財政危機,最後不得不增稅,結果就是民怨沸騰,社會矛盾尖銳。

澶淵之盟與靖康之恥,屈辱嗎?不過是宋朝連環不爭氣而已

(富有的宋朝隱患深重)

不徵兵,心理不安,徵兵,財政困難!

內亂的影子開始出現,而外患還在持續,宋真宗趙恆本不過想做守成君主,安穩天子,他既不想民怨沸騰,又不想外患不斷。

那麼該怎麼辦?

內部外部問題都緊密相連,要想減稅,就不能增兵,不能養太多兵,可是沒兵馬遼國就要過來打,這真是個矛盾啊。

而那時候的契丹遼國則不同,首先他們不用養兵,遼國實行“全民皆兵”制,

“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隸兵籍”,

因此到耶律德光時期兵力已達50萬之多,還基本上都是騎兵。

這無疑就是宋朝的噩夢。

我們都知道,宋朝缺馬,北宋時期主要的馬產地不過二個一個是燕雲地區,一各是甘涼河套地區,前者石敬瑭送給了契丹遼國,而後者在1002年,被党項人李元昊建立的西夏給佔領了。

而此時掌握遼國契丹實權的則是太后蕭綽,一個果敢而有決斷的人物。

她看到宋朝在太宗時期的節節失敗,以及真宗敗於党項的慘狀,就像看到了一個肥羊在向自己招手,曾經的北宋精銳部隊,死傷殆盡,剩下的都是烏合之眾的新兵!

上還是不上?不過需要一個契機!

而宋朝叛徒的出現給了她這個契機,一個情報洩露,讓遼國遼國對宋朝內部形勢瞭如指掌。

那麼戰爭還有不打的理由嗎?

澶淵之盟與靖康之恥,屈辱嗎?不過是宋朝連環不爭氣而已

(沒有了燕雲宋朝入門戶開啟)

於是在公元1004年秋,遼國20萬大軍南下,深入宋境700裡,圍困澶州並進逼開封,妄圖一次性滅宋。

面對這樣的情況,本就軟弱的宋真宗趙恆慌了,他和後世子孫一樣也開始想著逃跑,逃哪裡去呢?這是個問題!

是和唐玄宗一樣去四川,還是和後來的趙構一樣去金陵,趙恆斟酌再三,覺得金陵山水佳,風景好,是個好去處,便收拾收拾細軟準備動身。(宋朝皇帝真是一脈相承)

如果不是集賢殿大學寇準極力阻止皇帝的行動,我們有理由相信“靖康之恥”會提前到來。

那一刻的寇準無疑是一個英雄,也是一個硬骨頭,就如後世明朝于謙一樣,一人撐起了一個國家!

在他看來,趙恆的逃跑行動將讓國家陷入萬劫不復境地,而當時的時局其實並沒那糟糕,契丹兵鋒雖勁但人數不多,如果皇帝御駕御駕親征,必能鼓舞上氣,那麼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啊。

於是寇準極力勸說宋真宗趙恆御駕親征。

趙恆膽子比較小,可是擰不過寇準,勉強答應御駕親征,但是當車駕來到現在河南滑縣,趙恆又打起退堂鼓,因為近侍告訴他,契丹人增兵了,

寇準又一番苦口婆心勸說,趙恆這才萬分不情願地來到了澶淵城,當宋軍看到城頭黃龍旗後,果如寇準所言。

“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恰恰這時老天也幫忙,契丹統帥蕭撻凜居然被宋軍亂箭一不留神射殺了,這主將一死,遼國諸軍心亂之下鬥志全無。

最好的時機錯過了,蕭太后也因痛失大將而心灰意冷,決定罷兵而去。

蕭太后雖然心痛,可腦子並不糊塗,她走之前要求與宋朝簽訂盟約,獲得實在的好處。

有的談,趙恆自然求之不得,於是宋遼和談,恢復邊界原狀。

為了讓遼兵撤退,宋朝付出每年給遼10萬白銀,20萬絹代價。

當然,為臉面好看,趙恆在盟約上將這筆錢稱作。

“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

簡單說就是,為了臉面好看,文字稍微修飾了一下恥辱!

澶淵之盟與靖康之恥,屈辱嗎?不過是宋朝連環不爭氣而已

(和談一壺酒)

這就是《澶淵之盟》的由來和前因後果,那麼我們在看看後來的影響。

條約簽訂後,宋遼兩國開始了邊境貿易,互通有無,戰前契丹不讓匹馬入宋,禁絕了馬匹的交易,可是在盟約簽訂後,馬匹也成了邊境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朝的騎兵終於有馬了!

這只是開始,《澶淵之盟》作為中國古代的重要盟約,幾乎是執行最久的合約!

前後持續近百年,也給了宋遼兩國幾乎百年的和平時期!

在這段時期內,兩國互通有無,兩個原本相互視若仇寇的對手,保持百年的和平,甚至產生了文化交流,遼國最後慢慢漢化,也因為漢化而變的衰弱了!

不得不算是後遺症啊,而另一個後遺症也很明顯,那就是社會經濟大發展。

在古代人口數是衡量國家富強的最重要指標,下面我們看一組資料。

公元1029年,宋朝全國戶數為1016萬2689;戶

公元1042年,宋朝全國戶數為1037萬7640;戶

公元1048年,宋朝全國戶數為1090萬4434;戶

公元1060年,宋朝全國戶數為2460萬0000;戶

不過三十多年,邊境的和平,帶來了人口的翻倍,直接好處就是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神宗時期,朝廷每年能徵2。2億貫商業稅,相當於人民幣66億元,這是對內。而對外的海關收入,在1056年~1063年達到每53萬貫,相當於1。5億元人民幣。

這還不算傳統的農業稅,宋朝的繁榮就因這合約而來!

澶淵之盟與靖康之恥,屈辱嗎?不過是宋朝連環不爭氣而已

(宋朝海洋貿易圖)

商品經濟繁榮,進而加大了重金屬需求,同時科技的發展也使採礦量大幅提升。

1049年~1053年,宋朝年得鐵7124萬斤;黃金15095兩,白銀219829兩,黃銅5100834斤;鉛98151斤,錫330695斤。這無疑都是百年和平帶來的好處。

然後在回頭看看宋朝的付出,每年給遼10萬白銀,20萬絹,不過九牛一毛而已。

雖然國家之事,不能像做生意那樣算計,可是你武力打不贏,制度又沒絕對優勢,除了經濟優勢一無所有,如果還繼續打下去,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不明智舉動。

而宋朝唯一的問題就是沒有將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轉化為強大的武裝力量,反而不斷在安逸中,養成了頑疾,官員越來越多,文風越來越盛,武力則越來越闇弱!

最後在金人崛起後,又短視的背棄盟約,一場海上之盟後,徹底將遼國給賣了!

殊不知,漢化的遼國已經由狼變成了哈士奇,他是抵擋虎狼一樣的金人的第一線,沒有了他們。自己不爭氣的宋朝,最後被虎狼給吞了!

澶淵之盟與靖康之恥,屈辱嗎?不過是宋朝連環不爭氣而已

(海上之盟真失敗)

一出“靖康之恥”下的民族悲劇就此出現!

富國而不強兵,國恆亡,窮兵黷武,國恆亡,所以國家政策,最關鍵的是找到平衡點,對外如此,對內亦然如此要不就會出禍事!

這也算曆史的經驗教訓吧!

參考數目:

《宋史》

《遼史》

《澶淵之盟新論》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TAG: 宋朝遼國澶淵宗趙恆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