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的數萬精銳為何不堪一擊

文/寂寞的紅酒

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大沽口,清軍主帥、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率部撤退至通州八里橋一帶。勇猛善戰的僧格林沁認為英法軍隊不善陸戰,登陸的英法聯軍數量又不多,因此在八里橋一帶集結了近四萬精銳部隊,其中包括上萬蒙古騎兵,準備和英法聯軍一決高下。結果,在這場大戰中,僧格林沁的四萬精銳不堪一擊,輸得一敗塗地,被英法聯軍揍得找不著北。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如此一場大混戰,英軍僅傷亡三十餘人,法國人損失二十餘人。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的數萬精銳為何輸得那麼狼狽?

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的數萬精銳為何不堪一擊

也許大部分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英法聯軍擁有壓倒性的武器優勢。實際上,並非完全如此。首先,清軍的武器雖然比不上英法聯軍,但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懸殊。當時參戰的清軍不僅普遍裝備了火繩槍,而且還裝備了大量的火炮,並非像電視劇裡演的一樣全是冷兵器。實際上,清軍的戰敗,關鍵就是輸在冷兵器對決上。確切地說,英法聯軍是靠著白刃戰把清軍徹底擊潰的,是透過白刃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的數萬精銳為何不堪一擊

僧格林沁麾下的數萬兵馬雖然號稱大清的精銳,但實際上大部分都是湊數的烏合之眾。清軍長期養尊處優,疏於訓練,像正黃旗旗兵這種京中禁衛,可以說就是花架子,士兵戰鬥素養根本無法和英法聯軍相提並論。雖然僧王帶來了上萬騎兵,但他們仍然是老一套,仗著馬快作戰勇猛衝上去和敵人肉搏。更嚴重的是,很多蒙古騎兵是從草原上臨時徵召的牧民,其戰鬥力可想而知。而英法聯軍就不同了,他們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經過嚴格科學的近代化訓練,有著嚴格的紀律和強大的戰鬥力,其戰術水平和戰鬥素養遠非清軍可比。清軍中的諸多統帥比如禮部尚書瑞麟、副都統勝寶等人,都是沒什麼經驗的文官,根本不會帶兵打仗。就那麼一群沒什麼戰爭經驗的烏合之眾和裝備精良、久經沙場的英法現代軍隊對抗,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的數萬精銳為何不堪一擊

儘管僧格林沁指揮的還算得當,衝鋒時清軍士氣也很旺盛,但當交手後,清軍很快一敗塗地。大部分清軍尤其是那些鄉勇和民團,在英法猛烈的炮火下很快崩潰,四散奔逃。雖然勇猛的蒙古騎兵悍不畏死衝了上去,但他們根本不是英法聯軍的對手。對面的英國錫克騎兵和法國龍騎兵不僅訓練有素,而且具有鐵的紀律和非凡的勇氣。面對蒙古騎兵的火繩槍和弓箭,他們竟然毫不猶豫地越過壕溝衝了上去,和蒙古騎兵展開白刃戰。騎著高頭大馬的錫克騎兵和法國龍騎兵橫衝直撞,蒙古騎兵根本不是對手,很快四散奔逃。前面的騎兵一潰,後面步兵自然調頭就跑,很快清軍就潰不成軍,成為了聯軍屠殺的物件。

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的數萬精銳為何不堪一擊

和英法聯軍這種現代軍隊相比,清軍可以說是全方位的落後,和英法聯軍根本不是一個檔次。英法裝備了精良的武器,接受過近代化的軍事訓練,指揮官的軍事理念更是清軍沒法比的。英法軍隊能承受20%以上傷亡仍然能夠繼續作戰,而清軍這種封建軍隊傷亡達到5%就自行崩潰了。這就是近代軍隊和封建軍隊的差距。僧格林沁的騎兵是厲害,但仍然不過是一支封建軍隊,本質仍然是草原上的牧民,憑著一股子蠻力和馬匹加成戰鬥,這種軍隊打打太平軍和捻軍還湊合,但和真正的近代部隊交上手,馬上就會被打崩潰。雖然清軍人多勢眾,但在武裝到牙齒、接受過近代化訓練的英法軍隊面前,人多根本沒有多大的意義。清軍和英法軍隊差在體制上,差在思想上,差在理念上,可以說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後來清軍裝備了先進的槍炮,仍然不是歐美軍隊對手的主要原因。法國人那麼厲害,但只是思想僵化了,結果二戰時號稱“陸軍世界第一”的法國軍隊,和英國人聯手,仍然被德國人打得一敗塗地,不要說腐朽落後的清軍了。

參考資料:《第二次鴉片戰爭》

TAG: 清軍英法聯軍僧格林沁騎兵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