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論史:炒作“河南自古稱中州”的人,居心何在?

農民論史:炒作“河南自古稱中州”的人,居心何在?

看到有些歷史愛好者的文章,開篇便以“河南自古稱中州、中土、中原”之語來奪人眼球,而絲毫不在意所引用文字的真偽。

史,文化之根,血脈之源。

以歷史為基,翰墨拂案,對筆下之言語更應謹慎。關於將只有部分地區屬於中原的河南,定論為中州中土確指唯指河南,比中原就是河南更的說法更為荒謬。本文將為大家溯本正源,在歷史中尋找廣袤華夏中的“中州”大地!

根據史料,最初中州、中土便是指的冀州,即今天山西、河北等地。

查閱史料,對其的描述不難尋覓。如《淮南子·墜形篇》雲:“正中冀州為中土。”

《穀梁傳·楊士勳疏》雲:“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則冀州是天子之常居。”

其後中州、中土也逐漸引申為中原與中國之意,又如《三國志·吳志·全琮傳》所記載:“是時中州士人,避亂而南依琮者以百數。”

王安石《黃河》詩云:“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從詩中很明顯能看到“中州”即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而王安石作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對其關鍵的名詞“中州”的行政與地區概念表述也是十分具有權威性的。

這裡“中州”便為“中原”之意。

陳子昂《諫雅州討生羌書》描寫到:“ 張儀躡踵乘便,縱兵大破之。蜀侯誅,賨邑滅,至今蜀為中州。”這裡引申為“中國”之意,此句大意為蜀地被平,已為中國所屬。

農民論史:炒作“河南自古稱中州”的人,居心何在?

但從所查到寥寥無幾的“中州”即為“河南”的觀點,憑恃的論據,令我們所有有些歷史常識的朋友都大感荒謬,有詞條“中州”註釋為:

古豫州 (今河南省一帶)地處九州之中,稱為中州 。漢,王充《論衡·對作》:“ 建初孟年,中州頗歉,潁川汝南民流四散。” 晉,桓溫《平洛表》:“今中州既平,宜時綏定。” 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中州歸德人也。”

且不說過於複雜的方面,我們簡單分析,便能知道這種說法有多麼荒謬。

詞條論據一,漢,王充《論衡·對作》:“ 建初孟年,中州頗歉,潁川汝南民流四散。”王充這裡的“中州”指河南嗎?

其一,我們從其他史料得知:“建初孟年,北州連旱”——《明雩篇》。這裡的“北州”指冀州一帶,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建初元年(即孟年)乾旱歉收的地方不止這一地,那麼王充所說:中州頗歉指哪,當然指的北方大部分地區,也就是代指中原之意。絕不可能上書單指河南歉收。(且當時東漢並無“河南”“中州”這一獨立的行政區域,如下述)

其二,東漢的行政區劃分,一無河南、中州一詞,二無與目前河南完全對應的行政區域。

綜上兩點,王充提到的“中州”,絕不會指一個沒有獨立行政區域概念的地區和名詞,而透過史料我們也知道其所指為中原地區,引用王允的此段言語強行指代河南,確為牽強附會之說。

(東漢行政區劃圖)

農民論史:炒作“河南自古稱中州”的人,居心何在?

詞條論據二,晉桓溫《平洛表》:“今中州既平,宜時綏定。”

這條,其實《平洛表》題目已經能夠說明文中講述的區域範圍了,如果說此處中州指的是洛陽一帶或者中原一帶還可以解釋一二。但若將“洛”解釋為“河南”,再從“河南”解釋為中州,而後復言把“河南為中州”解釋為中州單指河南,如此以點概面,以小駁大,這也絕不是作者恆溫本意了。有興趣的朋友瞭解桓溫北伐便知一二。

詞條論據三,孔尚任《桃花扇·聽稗》。

絕沒有貶低的意思,但做學問,尤其是與歷史有關,拿著時間頗近的清代文人戲詞來解釋“自古”概念中的“中州”,若此也可以作為有力的強據,恐怕是有失學問慎嚴的精神,令人貽笑大方了,那是否作為當代文人的我們隨性一筆,也可解釋歷史中多少爭議的謎團,故此論據只能錦上添花,卻實在不能在無強據的情況下“雪中送炭”。

三言兩語知興衰,刻苦研讀慎論史。

河南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大省,有著屬於自己的光輝,但這種佔中原、奪中州、號中土的行為實在不敢恭維,不但爭不了什麼光反為知史者所譏,實在不值。

歷史,愈辯愈清,溯本正源,便是對歷史的尊重、對文化的尊重以及對每一個地方的尊重!

農民論史:炒作“河南自古稱中州”的人,居心何在?

迴歸正題,僅只是簡單分析,我們便看不到了任何證據能夠支援“中州”等於“河南”的“自古”說法,中土、中原亦是如此。如果這樣牽強附會說自古“中州”指河南,那“華潔事外飾,尤病中州人”的柳宗元先生肯定要對改了自己籍別的那些人大聲痛斥甚至來幾句國罵了。

反之,柳宗元“尤病中州人”這句詩文也可以變成“中州”自古指長安的證據了。歷史上從來沒有“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國,黃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稱,意為國之中,華夏之中。”的這種解釋,此種說法實在是荒謬絕倫,不堪一駁的。

立足農村,再造三農。有思想的新農民都在這裡。

引領科技,改變世界。讓華夏智慧文明獨樹一幟。

TAG: 中州河南中土中原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