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一批猶太人來到中國,千年後,後代都成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十七世紀初,來自國外的傳教士利瑪竇抵達中國,在神秘的東方古國無意間偶遇居住在這裡的猶太人艾田,這一發現迅速震驚世界,成為了西方學界探討的熱點。

話說,早在北宋年間,一群從波斯出發前往中國經商的猶太人踏過絲綢之路,抵達了東京府。根據文獻的記載,他們向北宋皇帝送上了價值不菲的西洋布料,使得中國皇帝龍顏大悅,因此,也獲得了“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的特權。

千年前,一批猶太人來到中國,千年後,後代都成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也就是說,自北宋時期開始,就已有猶太人獲得了“中國綠卡”,他們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像其他中國人一樣遷徙、居住、工作、求學、科舉、交易、結婚,甚至能保留他們在西方的信仰。他們不僅獲得了北宋公民的身份,還得到了皇帝欽賜的“姓氏”,其中,主要包括:趙、李、金、張、高、艾、石、章八個姓氏,我們前文中提到的猶太人艾田便屬皇帝賜姓的艾氏。

有趣的是,北宋皇帝在賜姓時,充分考慮了他們原本的姓氏。例如,一名原本姓“列維”的猶太人,皇帝會賜給他讀音相近的李姓。當然,也有特例,例如“趙”這個姓氏就是一種榮譽了。畢竟,當時的“趙”是比較尊貴的國姓,只有為北宋做出突出貢獻的猶太人,才有資格獲得這一姓氏。縱觀猶太人在世界上活動的歷史,能在異域獲得如此自由的生活環境的情況並不多見。

然而,這份自由卻並不意味著有利無弊,雖然,他們獲得了在中國生存的權利,但皇帝賦予的特權也讓其本身的宗教凝聚力變得鬆散。到了明朝時期,居住在開封地區的猶太人越來越多,根據史料記載當時至少有五百戶猶太人住在開封,人口大約在五千人左右。明、清兩朝承襲了宋朝對待這些猶太人的政策,允許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自由生活。清朝時期,這些猶太人仍能像其他人一樣參加決定命運的科舉考試,並躋身仕途。例如:趙承基曾擔任過中軍守備一職,地位很高。

千年前,一批猶太人來到中國,千年後,後代都成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1163年,居住在中國的猶太人修建了一座“會堂”。1512年,由於該會堂與穆斯林清真寺混淆,會堂被改名為尊崇道經寺。當時間來到十七世紀時,居住在開封的猶太人已基本融入了這裡的生活,由於當時的中國朝廷採取閉關政策,所以,這些猶太人與外界的同胞失去了聯絡。

道光二十八年,開封最後一位猶太神職人員過世。隨著他的離世,希伯萊語就此失傳,這些世居在中國的猶太人逐漸脫離了原本的猶太生活,徹底融入中國。根據文獻記載,這一時期的開封猶太人信仰自由,其中,甚至出現了篤信佛教的僧人。

數十年後,上海猶太人社群希望幫助開封猶太人恢復猶太生活。然而,生活習俗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當時的開封猶太社群已基本融入到中國生活中,連傳統的“割禮”習俗都變得與猶太風俗大相徑庭。即便有少數開封猶太人仍堅定自己的信仰與習俗,但是,絕大多數開封猶太人,甚至,連猶太教的基本教義都忘得一乾二淨了。

在此前的兩個世紀內,絕大多數開封猶太人都沒過過猶太傳統節日,而是像當地的漢族人民一樣,過著中元節、送神日、春節等極具中國特色的節日。據悉,在六年前開封猶太社群重新過了一次逾越節,這是該社群二百年來首次過猶太傳統節日。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開封猶太人能成功過節,還得得益於外來猶太組織的幫助。即便有外來猶太組織指導,但逾越節中開封猶太人烹飪的菜餚也充滿了中國特色,例如:蒸魚、竹筍豆腐湯等。

到了現在,外國社會學界對開封猶太社群的衰變進行了激烈討論,一些學者認為,開封猶太社群之所以融入中國社會,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寬鬆的宗教政策,以及部分中國習俗與猶太傳統的相似性比較高。我國社會學家張倩紅教授則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猶太社團之所以在數百年的時間裡經歷劇變,是因為這群人的宗教思想逐漸淡化,潛意識裡對中國儒學思想進一步認同,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衰變。

千年前,一批猶太人來到中國,千年後,後代都成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千年前,一批猶太人來到中國,千年後,後代都成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那麼,這些猶太人到底來自哪裡呢?

其實,開封猶太人的祖先並不是猶太人,而是波斯人、索格德人等伊朗民族中的猶太教徒,他們的母語是猶太·波斯語,而不是什麼希伯來語。與所謂的“以色列消失的十支派”更是毫無關係。猶太教在亞洲內陸中國邊疆的興盛,與波斯帝國以及阿拉伯帝國早期的文化包容政策有著密切的聯絡。所以,說開封猶太人的祖先是猶太人,就如同說中國的回族祖先都是阿拉伯人,中國歷史上的景教徒都是敘利亞人,吐火羅人和于闐人都是印度人一樣荒誕。

雖然,各界的學者的觀點之間相互矛盾,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從古至今中國都未出現過反猶太主義,中國人對外來人口一向報以包容且友好的態度。

TAG: 猶太人猶太開封中國社群